張麗萍
黨刊以宣傳報道黨的各項工作為主,如果單純地以工作經驗或理論探討的方式進行宣傳,難免會讓讀者感到嚴肅有余,活潑不足。因此,改變工作經驗類稿件的宣傳報道方式,使這類稿件更接地氣,可讀性更強,是黨刊記者需要探索的永恒課題。
通過多年的黨建工作報道實踐,筆者認為,記者必須走基層,轉作風,在基層深入采訪中掌握第一手素材,同時,將這些素材提煉、總結、升華,改文風,善于運用群眾語言表達觀點,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寫作,才能寫成一篇精彩的黨建工作經驗稿件。
刊登于《共產黨員》2012年第2期下半月的《朝陽市雙塔區:以“爭創”為動力探索基層組織建設新模式》一文,就是筆者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中形成的一篇較為成功的作品,該篇文章于2013年4月被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黨建網站聯盟等共同評選為2012年度全國“最受關注的基層黨建新聞”。同時,在遼寧省期刊協會組織的優秀作品評選中被評為一等獎。
走基層、轉作風,在接地氣中挖掘新聞的“富礦”
基層和群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作為黨刊記者,只有走進基層,與基層群眾心貼心才能采訪到最真實、最生動的語言和事例,也才能寫出具有生命力的稿件。
2011年年底,筆者通過對大量自然來稿及相關資料的研究,發現朝陽市雙塔區委組織部開展的“爭創”活動可謂是基層黨建工作的一個創新,具有宣傳報道推廣的價值。他們的具體做法是:通過爭創“紅旗村”、爭創“示范社區”、爭創非公企業“優勝黨委”、爭創“十佳機關干部”等活動,充分調動村、社區、非公企業、機關四個領域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以黨建促全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這一做法屬于典型的黨建經驗素材,但要把好經驗寫活,寫生動,靠坐在辦公室加工材料是絕不可能的,靠蜻蜓點水般的采訪也是不夠的,必須深入基層,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去感受,才能把新聞的“富礦”挖掘出來。
2011年年底的一天,筆者從沈陽出發,經過4個小時的車程,來到了朝陽市雙塔區,開始了三天的采訪。三天中,記者圍繞“爭創”活動的具體做法及各界群眾對這一活動的反響,奔波于農村、社區、企業、機關間。進農村,跟村民嘮家常,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進社區,看社區書記的日常工作;進工廠,在生產車間聆聽工人的心聲;進機關,聽機關工作人員講述他們的故事。馬不停蹄的采訪雖然辛苦,但收獲了鮮活的好素材后感覺很值。
在南塔街道文化社區,社區書記劉芬深有體會地說:“過去只要工作不出差錯就行,很少主動去想該干什么,爭創活動開展以后,干工作有奔頭了……嘴勤了,腿勤了,工作起來也有成效了。”來自民間的語言雖很樸實,卻很生動,也真實地道出了“爭創活動”給他們帶來的變化。這些語言、事例都被筆者快速地記錄在了本子上。
采訪雙塔區“十佳機關干部”、雙塔區人口計生委辦公室主任郭久學時,已是晚上六點多,天完全黑下來了。機關人員都已下班,走廊里靜悄悄的,但聽著郭久學的講述,筆者漸漸了解了一個機關干部的成長歷程。郭久學取得的成績充分說明“爭創”活動為一個默默無聞干工作的機關工作人員提供了成長進步的平臺。
近三天的采訪,不僅讓筆者親身感受到了基層干部和群眾的工作熱情,更讓筆者覺得:經驗在基層,創新在基層。記者不深入基層,就永遠也感受不到群眾的智慧。
改文風:在謀篇布局中寫成好文章
采訪結束,采訪本上記錄了30多頁的采訪筆記,素材足夠了,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如何在這些素材中提煉升華出既精又準,有深度又有可讀性的文章。在謀篇布局形成稿件的過程中,筆者主要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策劃:
一是主題先行
采訪之初,雙塔區委組織部一直把他們的活動命名為“四項機制”工作法,事實上,“四項機制”并不是四項不同的機制,而是由一種“爭創”機制涵蓋了村、社區、非公企業、機關四個領域。經過深入采訪,筆者認為,“四項機制”的叫法不夠準確,因為如果這種機制擴延到國有企業或是“兩新”組織后,那么這“四項機制”是不是就得改為“五項機制”、“六項機制”呢?所以,“四項機制”改為“爭創機制”更好一些。帶著這一想法,筆者與雙塔區委組織部的同志進行了深入溝通,沒想到,他們覺得這種改法更準確更客觀。
于是,一個既直觀又有概括性的大標題《朝陽市雙塔區:以“爭創”為動力探索基層組織建設新模式》就出來了。標題既應和了中央確立的“基層組織建設年”的主題,也體現了雙塔區的創新做法。
二是合理布局,力求結構嚴謹,文字形象生動
雙塔區“爭創活動”的做法之所以能行之有效,在全區產生很大的影響力,以黨建帶動了全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原因是其制定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為了讓讀者能清晰地了解他們的具體做法和成果,筆者果斷放棄區委組織部提供的文件、通知等原始資料,而是結合采訪實際,將這項活動提煉出標準、程序、規則三方面的創新。用這三方面作為文章的三個小部分,涵蓋活動的方方面面。每部分結合具體的事例,以講故事的形式鮮活地呈現出活動的全貌。三個小標題擬定為:“以獎代補,變被動為主動”,講標準的創新;“細化指標,變無形為有形”講程序的創新;“嚴格考評,變局部為整體”講規則的創新。三個小標題,精煉準確,讀者一目了然。
文章刊登后,不僅得到雙塔區委組織部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可以說,文章既起到了宣傳、總結、提煉黨建工作好經驗、好做法的作用,也起到了讓讀者樂于讀、讀后又有所啟示的效果。通過這篇文章的寫作,筆者深深感到,基層才是創新的源泉,黨刊記者只有多多深入基層,把基層的經驗采實采透,才能寫成黨刊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