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昕
廣播戲曲節目作為廣播媒體文藝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歷史悠久,節目形式完備,但結合當前廣播文藝工作的實際,它又面臨著更多新的挑戰。傳統戲曲文化發展的萎縮,聽眾的老化和節目播出形式的相對成熟所帶來的創新慢節奏,已經是我們不得不正視和面對的問題。如何在廣播傳媒面臨新的變革的形勢下將這一傳統項目——戲曲節目辦活辦好,辦出特色,是一個必須認真總結和思考的問題。
一、多渠道了解聽眾所需,拉近與聽眾的距離
想當初,廣播在被譽為“戲匣子”的年代里,它的播出形式最為常見的是“我播你聽”,隨著廣播節目的改革,這種播出形式也有所革新,如“你點我播”等形式的出現,使戲曲節目有所豐富,打破過去呆板的說教形式。以戲曲節目為載體,突出節目的互動性、娛樂性、欣賞性,使戲曲節目“通俗化”、“平民化”,縮小戲曲這門藝術與聽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培養人們對戲曲藝術的興趣,通過廣播媒體的包裝與傳播,使年輕的聽眾朋友及對戲曲不了解的聽眾朋友也能夠了解并喜歡上古老而傳統的戲曲藝術。
隨著廣播界的改革,直播節目的開放式播出,戲曲廣播節目也變得充滿活力—— “雙向傳播”。聽眾不再處于被灌輸的地位,他們被壓抑已久的表現欲得到了釋放,他們或在“戲迷信箱”、“戲迷熱線”中表達自己喜愛戲曲的一片癡情,對戲曲現狀、改革的真知灼見;或在“票友戲臺”中一展自己的拿手好戲;或在“聽眾點戲”中點播自己喜愛的節目;或在“熱線電話”中與戲曲名家、戲迷交友、談心;或被邀請來電臺當客座主持人、嘉賓,主持節目、接受采訪、演唱錄音等等,戲迷參與辦廣播,增強了戲曲廣播的活力,發揮了戲曲廣播獨特的時空自由魅力。
二、利用廣播優勢,給戲迷提供展現才藝的平臺
傳統戲曲作為中國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其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色彩繽紛的地方風味匯成濃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在城市大眾中具有深厚的基礎。2012年,正當《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這些色彩斑斕、充滿動感與時尚的現代文化活動不斷穿越喧鬧的都市,成為眾多媒體和社會關注焦點的時候,我臺新聞廣播舉辦了“越唱越開心”錦州市京評劇票友大賽。從春末到冬初,共吸引了全市三百多位京評劇票友參與。這次大賽自始至終貫穿著錦州市京劇團、錦州市評劇團、錦州市群眾藝術館等專業團體的鼎力支持,眾多京劇、評劇專業人士不計得失熱忱參與其中,悉心指點、熱心鼓勵每一位票友,還欣然登臺表演,傳遞著弘揚傳統藝術的正能量。
這一以中國國粹京劇與傳統地方戲曲評劇為載體的群眾性文化賽事,在錦州的戲曲界與票友界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來自錦州各界的業余京評劇愛好者踴躍報名參加了海選,從年齡上看,既有87歲的耄耋老人,也有7歲的小戲迷。從職業上看,參與其中的有學生、出租車司機、機關干部,更多的是退休的老同志。
三、借戲曲專家之力,培養、提升戲曲聽眾的審美水平
有人把戲曲稱作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它既有對主流文化的滲透也有民間思想、民間情感的凝聚,它既屬于上流社會也是屬于民間的,所以雅俗共賞。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廣播載體,在戲曲節目中以說唱娛樂等形式,逐步培養人們對戲曲藝術的興趣,激發了聽眾參與節目的欲望。同時直播間內還可以邀請一些有影響的演員、票友及各個業余團體的負責人走進直播室,壯大節目的人氣,傾聽他們的建議,從而無形中也增添了他們對節目的責任感。有時甚至可以滿足個別聽眾在直播中演唱幾句請名家指點的要求。在節目內容上注重了人文關懷和聽眾意識。作為戲曲界的知名演員,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之旅。這本身就是很好的節目素材,在藝術家的漫漫人生里既有著舞臺上的璀璨光環,也有著不為人知的酸甜苦辣。每個故事都引人入勝,每段感慨也令人遐思。
戲曲藝術是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瑰寶,培養更多的戲曲愛好者,使我們的民族藝術為更多的新生力量去了解和關注。當然戲曲藝術本身也要追隨時代的腳步,既要繼承優秀傳統也要吸納新的元素,做到既有民族的特點,又能適應當代的審美需要。廣播戲曲節目有責任,有義務與大家一起投入振興,廣播戲曲節目在關注戲曲命運的同時尋找戲曲節目的出路,大膽創新也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