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百新
(遼寧東煤基本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122)
查莊煤礦深部風井設計深度427.8m,第四系表土層厚度40.1m,表土層為雙層井壁,外壁厚350mm,內壁厚250mm,砼標號為250#素砼,井筒凈徑5m。第四系表土主要由粘土和砂礓粘土組成,這兩種土層本身比較穩定,且大部分不含水,但它具有觸變裂化特性,即遇水后體積膨脹,呈粘稠狀不易失水。位于第四系表土層以下的基巖風化帶厚11m,巖性為粗砂巖,極其破碎且含有大量承壓水。詳見附表1:表土層及基巖風化帶檢查孔柱狀表。
依據施工組織設計,我們采用短掘短砌、超前小井降水的方法,很順利地施工到-32m,進入基巖風化帶之上的砂礓粘土層。由于安裝吊盤、掛設主提升絞車,井筒停工5天,致使工作面的砂礓粘土層遭到水的浸泡,而這一層砂礓粘土位于承壓含水層上,下部早已長期經受水的浸泡。當井筒恢復下掘時,發現工作面上漲了1m多,且粘土層呈泥漿狀,工作面隨掘隨漲,以后雖然三次采取超前井降水疏干、短段掘砌、分塊開幫、板樁護壁的方法強行通過這一砂礓粘土層,但都沒有成功。最后,經多方研究決定采取工作面預注漿的方法。
封堵基巖風化帶的承壓水,擠壓-32~-40.10m已經受擾動呈泥漿狀的砂礓粘土,使其失去水分,強度增加。

表1 表土層及風化帶檢查孔柱狀表
按照上述注漿目的,布置了三種類型的注漿孔:淺孔深度4~5m,外傾角20°;中深孔深度10~11m,外傾角15°;深孔15~16m,傾外角10°30′。淺孔和中深孔用來在砂礓粘土層中的擠壓注漿,深孔用來在基巖風化帶中的封水注漿。這三種類型的注漿孔各5個,均布在4 200mm的圈徑上,后來在進行深孔注漿時,發現基巖風化帶的涌水量遠遠大于預計的涌水量,5個深孔不能滿足需要,于是在淺孔和中深孔之間又分別增加1個深孔,使深孔總數達到10個,詳見附圖——注漿孔布置圖。

圖1 注漿孔布置圖
注漿泵選用錦西注漿泵廠的2TGZ-60/210型高壓雙液調速注漿泵,鉆機選用TXU-75型鉆機。
在淺孔和中深孔中主要注單液水泥漿,水灰比為1∶1;在深孔中根據注漿的實際情況采用單液和雙液二種漿液,單液水泥漿的濃度為1∶0.5~1∶1,雙液水泥漿和水玻璃漿的體積比為1∶0.3~1∶0.5,水玻璃濃度為40°Be。
P=(2-3)P°式中:P°——靜水壓力
淺孔中P=(2-3)×3.5=7-10.5kg/cm2
中深孔P=(2-3)×4.1=8.2-12.3kg/cm2
深孔中P=(2-3)×4.6=9.6-13.8kg/cm2
考慮到砂礓粘土層中注漿是為了擠壓、排出含水,故淺孔的終壓定為15-20kg/cm2,中深孔的終壓為20-25kg/cm2。在深孔注漿中,根據打鉆孔的情況得知基巖風化帶的粗砂巖已經風化成松散狀,故深孔注漿實際上也是在砂層中的擠壓注漿,因而終壓也較高,為30-40kg/cm2。根據后來實際情況可知,以上注漿終壓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在淺孔和中深孔中完全是一種擠壓作用的注漿,故漿液注入量越大,終壓穩定時間越長,擠壓作用越強,漿液濃度越大,結石率越高,注漿效果越好。在實際注漿的過程中,多采用水灰比1∶1以上的單液水泥漿,為打通注漿通道,加大注漿量,在正式注水泥漿之前,先高壓快速注入清水,然后再注1∶1水泥漿,當連續注漿不升壓時,則加大水泥漿的濃度到1∶1.5直至達到終壓并穩定一段時間為止。
在深孔注漿中,根據鉆孔涌水量先注單液水泥漿,再根據注漿壓力的變化,改變水泥漿的濃度,或者是改注水泥——水玻璃雙匯漿。一般情況下,當鉆孔涌水量小于0.5kg/cm2時,先注1∶0.5的單液水泥漿,然后再調整水泥漿的濃度,當水灰比達到1∶1時,壓力仍不上升則改注水泥——水玻璃漿,1∶1的水泥漿同水玻璃漿的體積比為1∶0.3~0.5,當注漿壓力還不上升時,則將水泥漿的濃度調到1∶1.5,直到達到設計終壓為止。各孔的漿匯注入量見附表2注漿量統計表。

表2 注漿量統計表
當原設計的注漿孔和后增加的注漿孔全部注完以后,打了一個檢查孔,并對其取芯,結果涌水量為0.328m3/h。砂礓粘土層的巖芯比較穩定,土層中夾雜著大量的水泥顆粒,而風化砂巖仍極其松散,故而沒有能夠取出巖芯。
當破除止漿墊井筒恢復下掘時,發現原已呈泥漿狀的砂礓粘土層經擠壓注漿后極其穩定,水泥漿有的呈脈狀,有的呈片狀分布在砂礓粘土層中,最厚的部位達200mm,最大的面積布滿整個井筒掘進斷面,整個工作面幾乎沒有涌水。從基巖風化帶揭露的情況看,基本和砂礓粘土層一樣,因粗砂巖已經風化成完全松散的粗砂狀,已經沒有什么明顯的裂隙,經水泥漿的擠壓和片狀擴散也比較有效地封堵了涌水,掘進工作面的涌水只有3-4m3/ h。
這次注漿的成功突破了土層中不適合注漿的觀念,它說明了在土層中,尤其是在含水的表土層中,通過水泥漿的高壓力的擠壓作用,也能夠取得很好的排除含水、封堵涌水作用;在砂層中也能夠依靠漿液的擠壓擴散起到封水堵水的作用。
[1]沈季良等.建井工程手冊[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84年3月.
[2]袁亮等.煤礦總工程手冊[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