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康
縣級年鑒的體例缺陷及彌補方法(二)
許家康
任何工具書都按一定的規矩編纂而成,這些規矩的總和,就是工具書的體例。年鑒體例也是年鑒編纂規矩的總和,它來自于年鑒編纂實踐,又對年鑒的編纂實踐有反作用。一般說,體例是形式,由其所表達的內容來決定;但它一旦形成,又在一定條件下對年鑒的內容選擇、安排和表達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探討年鑒的體例缺陷,找出彌補這些缺陷的方法,對于提高年鑒編纂出版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縣級 年鑒 體例 方法
常見的體例缺陷也有如下三點:
(一)穩定性選題偏多,動態性選題偏少
一般年鑒條目依其是否穩定設置,可以分為穩定性條目和動態性條目兩大類。穩定性條目一般年年設立,條頭不變,具有欄目化、常設化的特點。例如,人民法院的“刑事審判”“經濟審判”“民事審判”“行政審判”“執行工作”,司法行政機關的“勞改勞教”“社區矯正”“律師事務”“公證事務”“法律援助”“普法和法制宣傳”,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企業登記”“市場管理”“商標管理”“廣告管理”“合同管理”,價格管理部門的“價格調控”“價格改革”“價格監管”“價格服務”,糧食種植業的“稻谷生產”“玉米生產”“紅薯生產”“大豆生產”,等等。動態性條目從條頭到內容都是新的,反映年度的新發展、新變化和新特點。例如不少地方、部門和行業的作者依據年度新情況,并從實際出發設立的許多新條目:“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覆蓋”“丹霞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十二五規劃開局良好”,等等。這類條目的特點是年度性特強,新鮮活潑,很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年鑒逐年編纂連續出版,內容資料既有新穎性又有連續性,這是年鑒的一大特點。為了體現內容資料的連續性,年鑒應當有一批相對穩定的條目,例如各個領域的綜述條目,各部門、行業的概況條目,以及反映某些經常性專項管理、專項業務基本情況的條目,等等。這類條目在通常情況下穩定設置,內容逐年大部更新或全部更新。這是年鑒內容連續性的基礎。問題是過猶不及。穩定性條目數量過多,所占比例過大,會損害年鑒的新穎性。合理的度和基本的要求是:條目選題應大部更新。一般要求穩定性條目所占比例不超過條目總數的40%,非穩定性條目即年度動態性條目占條目總數的60%以上,最好能達到2/3以上。就一個地方、一個部門、一個行業或單位來講,總要有幾個選題是新的,不能年年設立的條目都一個樣。這是年鑒常編常新的需要。
年鑒之所以要逐年編纂連續出版,無非是要跟蹤反映年度的新情況和新資料。新穎性是年鑒內容質量評價的重要標準,也是條目選題的第一要求。年鑒常編常新,首先要內容新;而內容新,首先要選題新。只有數量較多的動態性選題在年鑒中逐年推陳出新,才能有效地實現年鑒的常編常新。
國內不少地方年鑒都高度重視條目選題的新穎性、動態性。例如《南京年鑒》《上海年鑒》等,每年條目選題更新的比例都達到80%~90%,條目選題的動態性特強,內容資料的新穎性十分突出。當然,也有不少地方年鑒對條目選題的新穎性、動態性不夠重視,任由欄目化的條目選題隨意安排,每年條目選題更新的比例達不到60%,有的縣級年鑒甚至只有30%~40%。盡管其中不少穩定性條目的內容資料逐年更新,但由于條目選題不夠鮮活,動態性不強,年鑒新意還是明顯不足。
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制訂并認真落實條目選題原則和標準。這個原則和標準必須強調新、追求新,并以基礎信息和大事要聞作為選題的重點。基礎信息集中收入概況或綜述條目,大事要聞原則上一事一條或同一類事物一條,將穩定設置的欄目化條目減少到最低程度。
(二)內向性選題偏多,外向性選題偏少
一般年鑒條目依其讀者對象,也可以分為內向性條目和外向性條目兩大類。以內部讀者為主要對象而設立的條目為內向性條目。這類條目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宣傳性,即自吹自擂、自我表彰。例如,“港口建設躍上新臺階”“競爭力提升全國第一”“開放合作呈現新局面”“文藝創作碩果累累”“保民生促和諧成績巨大”,等等。一般外界讀者對這類小題大作、自我吹噓的選題并不是很感興趣,設立這些條目顯然是用來安慰內部讀者、鼓舞內部人士的。二是事務性,即以年復一年的日常事務為主題。例如,“接待工作”“警衛工作”“法規學習宣傳”“理順內部工作關系”,等等。三是總結性,即以總結工作為選題。例如,“隊伍建設”“主題教育活動”“職工培訓”“表彰與獎勵”“問題與不足”,等等。事務性和工作總結性選題同樣不為外界讀者所重視,只能滿足內部讀者的某種需要。
以外界讀者為主要對象而設立的條目為外向性條目。這類條目通常以基礎信息和大事要聞為主要內容,并具有基礎性、新穎性、客觀性較強的特點。例如,“僑務機構及工作概況”“自然村村莊規劃全面完成”“放流魚苗600萬尾”“濱海公路建設加快推進”“鄉鎮綜治維穩中心全部建成”,等等。基礎信息和大事要聞是外界讀者關注的重點,也是年鑒條目選題選材的重點。
年鑒編以致用,自然需要盡可能滿足內部讀者和外界讀者的閱讀檢索需要。內部讀者和外界讀者,誰輕誰重?我以為外界讀者應重于內部讀者。因為如果只面對內部讀者的閱讀檢索需要,只為本地、本部門、本單位的讀者提供信息,只為續修志書積累資料,根本沒有必要投入那么多的人力和財力,根本沒有必要公開出版。年鑒作為公開出版物,讀者具有社會廣泛性。這一點,不以編纂者的意志為轉移。任何公開出版的年鑒都應當面對社會各界讀者的閱讀檢索需要,首先要滿足外界讀者的需要。這樣,內向性選題就不能過多過濫,外向性選題必須占壓倒性多數。年鑒條目編寫的主要任務,就是在概括記述基礎信息的基礎上,盡可能挖掘年度內的大事要聞設立條目,以滿足社會各界讀者尤其是外界讀者的閱讀檢索需要。
(三)雷同化選題偏多,個性化選題偏少
條目選題雷同化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同名條目較多,二是標題雖有所不同但主題基本相同的條目比較多見。條目選題個性化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選題具有年度的特色,二是選題具有地方、部門、行業或單位的特點。從縱向比,不同于上一年的選題;從橫向比,不同于其他單位的選題。這是年鑒作者、編者應當重點奉獻給讀者的特色菜。遺憾的是,這些特色菜在許多年鑒中并不是太多。
縣級年鑒條目選題雷同化現象歷來比較嚴重。有的縣級年鑒同名條目占到條目總數的三四成,加上標題雖有所不同但主題基本相同的條目,選題雷同化程度高達50%左右。例如:民主黨派的選題家家都是,甚至年年都是“概況”“組織建設”“參政議政”“社會服務”;商業銀行的選題一律是:“存款業務”“貸款業務”“網點建設”等;所屬行政區域的選題也是千篇一律:“基本情況”“工業經濟”“農村經濟”“社會事業”“存在問題”,等等。這不但造成相當多的條目完全沒有特點,毫無新意,而且給讀者檢索帶來諸多不便。
要克服條目選題雷同化現象,同樣需要從實際出發,制訂并落實條目選題原則和標準,反對濫設欄目化條目。我們不要將條目欄目化和條目編寫規范化劃等號。這兩者實在沒有也不應該有內在必然的聯系。條目編寫規范化主要是指有統一的設條標準和選材原則,有統一的內容要素規范和記述程序要求,統一文體文風和語體,統一按現代漢語規范行文,等等,而并非要求條目成批量地穩定設置、重復設置。年鑒之所以要實行條目化,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將年鑒內容資料化大為小,以方便讀者檢索;二是有利于大面積更新選題,實現年鑒的常編常新。條目選題大面積重復或雷同,既不符合條目化的本意,也不符合條目化的要求。
常見的突出問題有如下幾點:
(一)條目的獨立性太弱
條目是年鑒主體內容的基本尋檢單元和相對獨立的資料主題。年鑒條目的獨立性雖然沒有辭典、百科全書條目那么強,但也不是可有可無。既然是基本尋檢單元,就應該獨立成篇,從條頭到內容都有利于讀者檢索。強調條目的相對獨立性,是為了增強條目的獨立檢索意義,提高條目的內容質量,這是許多年鑒都需要注意的一個實際問題。目前,不少年鑒不講究條目的相對獨立性,隨意降低設條標準,將一個獨立主題的某些層次和側面,過多過濫地設為條目,造成條目數量不少,但檢索性太差,不少條目由于沒有獨立檢索意義而成為白白浪費版面的死條。例如,上面提到的縣級年鑒選題大面積重復或雷同,就是條目完全缺乏獨立性的突出表現。此外,許多縣級年鑒常見的“業務發展”“業務培訓”“內控管理”“主要活動”“隊伍建設”“自身建設”“責任考核”“后進轉化”“困難與問題”等,這些所謂“條目”,也并非都是獨立可檢的資料主題,而是某些獨立主題的某個內容層次或側面,勉強將其設為條目,只會白白浪費版面。年鑒條目選題并不絕對排除獨立主題的某些層次或側面,但層次條和側面條不應該是成批量的,而只能是少量的、個別的、十分重要的而且是資料豐富、內容獨特的。
(二)條目內容要素不全
為了讓編者和作者更好地把握條目的內容,許多年鑒編纂單位都對不同類型的條目分別作出內容要素規范。例如:記事條目規定按新聞五要素記述,即事主、時間、地點、事情和結果,某些特別重要又有復雜背景的事件,還需要說明原因;地方、部門和行業的概況條目,內容要素一般規定為:基本情況、年度主要業績、發展變化特點、存在困難與問題;機構、團體條目一般要求記述:設置沿革、現在狀況、年度重要活動、主要成就等;會議、節慶活動條目一般要求記述:時間、地點、主(承)辦單位、主題、內容、主持人、參與者、社會影響等。
按既定的內容要素取材,對于條目作者來說,如同按處方抓藥,逐項羅致。其中的好處,是可以按圖索驥,有章可循,不至于信馬由韁、漫無邊際而徒勞返工。從條目編寫實踐看,作者撰稿常見的一大通病,是忽視條目的內容要素規范,導致年鑒中同類條目基本內容的可比性較差,核心資料殘缺不全。例如:有的記事條目不交待時間、地點;有的會議條目漏記會議主題、主持者和出席人數;有的概況條目不提及年度發展特點,回避存在的困難與問題,等等。此外,不少縣級年鑒還存在一種離奇現象,就是在一個分目中,第一個條目出現事主、時間、地點之后,第二、第三、第四個條目完全承前省略,不再出現事主、時間和地點。這是欠妥的。如前所述,條目在年鑒中具有相對獨立性,所有條目地位平等,相對而立,獨立成篇,主語和時間、地點都不能承前省略。隨意省略的結果,會造成一批沒頭沒腦、不清不楚的條目,讀者根本無法利用其中的資料。當然,某些以名詞、名稱或獨立的概念作條頭的條目,借用辭書辭條的寫法,以條頭詞作主語,用無主句直接詮釋,只要主語不切換,可以廣泛地省略主語,那是另外一回事。
(三)條頭標引不夠規范
條頭即條目的標題,既是條目內容資料的聚焦點,也是讀者檢索資料、獲取信息的路標。條頭標引,應采用通用的詞和詞組、獨立的名稱和概念、短語或短句,不采用冷僻、艱深的詞匯和令人費解的縮語,也不使用標語口號或推論式、鋪墊式句子和因果復句。條頭規范標引的主要方法和要求:一是以事實和資料為依據,準確地概括主題;二是措詞通用規范,不隨意生造名稱概念,盡量避免湊數文字;三是十分簡潔,不隨便多用一個可有可無的字和詞;四是方便檢索,盡量選用人們容易想起的主題詞,并注意突出中心詞、關鍵詞。通觀我手中26種縣級年鑒的條頭標引,與上述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畫蛇添足。我們來看這樣一批條頭:“政府議教工作”“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作”“防流控輟工作”“教育改革工作”“校務公開工作”“日常防訊工作”“水土保持工作”“依法治水工作”,等等。這是我從一部縣級年鑒的兩個分目中抄下來的8個條頭,在縣級年鑒中十分常見,因而具有典型性。上述8個條頭中的“工作”二字純屬多余,應當刪節。因為年鑒的記述重點是基礎信息+大事要聞,而非日常工作,事事務務;年鑒條頭標引是主題標引,沒有必要拖泥帶水,畫蛇添足。二是中心詞、關鍵詞缺失。例如,“政協”分目中的“加強思想理論建設”“做好提案工作”“開展聯誼活動”,這三個條目標題就缺失關鍵詞“政協”,應該補上,分別修改為“政協思想理論建設”“政協提案工作”“政協聯誼活動”。三是中心詞、關鍵詞不夠突出。例如,“創新資金管理”“提高財政收入征管水平”“開展政府債務情況審計調查”“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等,這四個條目標題的中心詞、關鍵詞就不夠突出。前兩個標題應采用換位法,將動詞后置,關鍵詞(名詞)前置,分別改為“資金管理創新”“財政收入征管水平提高”。后兩個標題則宜采用掐頭法,即將開頭的動詞刪去,分別改為:“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政府債務審計調查”。突出中心詞、關鍵詞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能夠以最快速度掃瞄到主題詞,以節省查考時間,實現快速檢索。
常見的突出問題是片面追求豪華、大氣,造成年鑒奢華之風盛行。具體表現:一是幾乎所有的縣級年鑒都采用高檔材料精印精裝,即使是貧困縣(區)哪怕買不起書號用內部準印證出版也要精印精裝。有的年鑒甚至不惜傷害讀者的眼睛全書采用銅版紙或輕涂紙印刷。二是相當多的縣級年鑒排版密度不大,版面嚴重浪費。以我手中26種縣級年鑒為例,排版密度最大的每頁排1980字,排版密度最小的每頁只有957字,26種縣級年鑒平均排版密度為每頁1564字,而且書中還有大量的留白。排在書前的彩圖專輯,為領導人開辟的專欄更是“寬可走馬”。一個領導的一幅圖片占半頁有之,占一頁也有之。有的縣級年鑒只有五六十萬字,卻硬是要撐成磚頭厚的一本書,這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年鑒的奢華作法與其資料性工具書的性質很不相稱。工具書是案頭必備、備查備考的工具。人們使用工具書,主要是為了釋疑解惑和檢索所需資料,一般不會像對其他文字書刊或藝術作品那樣懷著一種欣賞的心態,從頭到尾、里里外外慢慢品味。因此,工具書從內容到形式都應當是樸實無華的。年鑒作為工具書的一種,其裝幀版面設計理所當然要突出嚴謹、縝密、簡潔、實用的風格,并按照“高密度、大容量”的原則安排圖文資料。首先,年鑒的版心幅面設計應盡量擴大版心尺寸,必要時可以打破常規,盡可能減少白邊。國外出版的年鑒和國內出版的辭書白邊一般都很小,值得國內年鑒借鑒。例如:16開的《辭海》合訂本,版心幅面尺寸由常規的153毫米×219毫米擴大至160毫米×233毫米(即每頁多排兩行,每行多排兩字),切口、訂口白邊只有10毫米,天頭、地腳白邊不足15毫米;美國《世界年鑒》32開的普及本,天頭白邊只有10毫米,切口、訂口、地腳白邊僅為5~7毫米。其次,年鑒的字體字號設計也要有利于增大版面的有效信息容量,過大的字號和過多的留白,都是不必要的。因為年鑒主要是供人們查考所需資料而非長時間、大面積閱讀,字號小些和版面縝密些,讀者完全能夠理解。國外年鑒的排版密度一般都很大,如日本的《世界大百科年鑒》,大16開本,正文用6號字、附屬資料用7號字排版,每頁排5000字。國內年鑒的排版密度也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如《中國年鑒》(后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初創時期的1985年卷,每頁排1600字,10年之后的1995年卷每頁排2400字;《福建年鑒》也由初創時期的每頁排2000字,加密到現在每頁排3200字。再次,年鑒的圖表設計也應在保證圖表視覺效果的情況下,占用版面宜少不宜多。日本《朝日年鑒》和《世界大百科年鑒》的圖表設計就十分注意珍惜版面。我曾見到前者在一個頁碼里集中收入4個表格和3個示意圖,后者在一組彩色廣告中平均每頁收入電影海報近20幅,很值得國內年鑒效法。《上海文化年鑒》書前彩圖專輯平均每頁收入彩色圖片八九幅,同樣設計得很漂亮,也值得我們借鑒。
許家康 中國版協年鑒工作委員會主任
(責編 高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