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北平
20世紀50年代英國保守黨政府的貨幣政策
趙北平
20世紀50年代是英國保守黨政府在共識政治下重新執政的年代。保守黨在重新執政后采取了一系列與前任工黨政府類似的經濟措施,但兩黨的經濟共識是不徹底的,保守黨在具體的政策層面顯示出與工黨政府許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保守黨在需求管理中大興貨幣政策。通過大量使用貨幣政策,保守黨政府成功應對了戰后英國經濟面臨的新形勢,促進了戰后英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共識政治 貨幣政策 保守黨政府
20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沖擊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理論,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問世標志著國家干預理論的成熟。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使國家干預的重要性刻在了英國人的頭腦中,《貝弗里奇報告》的出現加深了英國人對“新英國”的期待,新工黨對建設“新英國”做出了積極的反應,并因此贏得了戰后大選的勝利。工黨上臺后積極兌現承諾,經濟上大規模實現國有化并建立起一個全方位的社會保障制度。與此同時,大選落敗后的保守黨也積極作出調整。1947年,保守黨研究部提出的《工業憲章》承認英格蘭銀行、煤礦等行業的國有化。在國有化過程中,保守黨的黨內政策也在逐步的趨向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與工黨形成了某種政策上的共識之處。1951年,工黨政府由于在朝鮮問題上的內部分歧垮臺,保守黨在隨后的選舉中取勝。在戰后的新形勢下,保守黨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推行混合經濟,為戰后英國的經濟奠定了基礎,形成了戰后長期的共識政治(經濟)的局面。雖然兩黨都對國家干預表示認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兩黨在具體的政策上保持一致,反而應該把“共識政治”與“政策共識”區別開來[1]。從50年代保守黨政府實行的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來看,的確與其前任工黨政府有很大的不同,在貨幣政策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因此,研究50年代保守黨政府的貨幣政策顯得尤為重要。
貨幣政策從來就不是二戰后才有的新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占據英國經濟主流地位的是劍橋經濟體系(自由資本主義),但該體系并不關注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的問題。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后劍橋學派產生了貨幣理論的主張,其代表人物是霍特里與凱恩斯,這時期的貨幣理論主要是貨幣數量論,但此時的凱恩斯的貨幣理論并沒有脫離劍橋經濟體系,仍然屬于微觀經濟學范疇,以此為指導的英國貨幣政策干預也沒有對英國的經濟危機產生大的影響。直到30年代經濟大危機之后,凱恩斯才完成了從后劍橋學派貨幣理論家向“新經濟學”創始人的轉變,從而創立了戰后長期指導英國經濟的宏觀經濟學體系——有效需求管理,其標志就是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此時的貨幣數量論發展成了宏觀經濟體系下的貨幣需求理論[2],貨幣理論和政策主張初次與有效需求聯系在一起。盡管英國政府管理經濟以及應對危機的主要手段是財政政策,但是從歷史發展來看,貨幣政策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貨幣政策的實質,是指經濟發展與穩定通貨的關系。因此,明確貨幣政策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制定貨幣政策的首要步驟。一般來說,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主要包括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以及國際收支平衡。二戰之后,英國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則是充分就業、實際收入的合理增長、低通貨膨脹以及國際收支平衡。由于英國本身資源特別缺乏,對外經濟比重較大,所以,英國特別重視國際收支平衡這一目標[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貨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處于消極的狀態。除了戰爭爆發時的短暫的恐慌,在1932年與1951年期間的19個年頭里,銀行利率一直保持在2%的水平上,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短期市場利率也保持平穩,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較少[4]。有意識的制定貨幣政策去管理宏觀經濟主要還是在二戰之后。戰后的工黨政府認為,貨幣政策的作用有限,其效果遠遠不如財政政策那么強烈,因此工黨政府的貨幣政策主要是繼續執行財相道爾頓發起的“廉價貨幣政策”。但是“廉價貨幣”導致信用過度膨脹,終于引發了1951年戰后第一次經濟衰退。而且國際收支平衡因資本大量外流進一步惡化,最終迫使工黨政府放棄“廉價貨幣政策”。
20世紀50年代初期,財政政策以及實物管制是政策的主要的工具。然而,在此期間,貨幣政策正扮演著一個日益加強角色,承擔者穩定經濟的責任。
1.保守黨政府不徹底的共識政治。
經濟學家塞繆爾·布里坦把50年代表示兩黨共識政治的“巴茨凱爾主義”描述為“以凱恩斯經濟學說為基礎的計劃與自由的有趣混合物”[5],但是蓋茨克爾與巴特勒關于經濟政策與經濟哲學上確實存在著很大的不同[6]。保守黨政府向左轉的確實極不徹底[7]。
從共識政治形成起源看,盡管保守黨的《工業憲章》接受了戰后工黨政府政策的若干方面,如充分就業、赤字預算等,但是工業憲章的精華卻是在中央計劃體制內有更多個人主義的信念,強調更多的是自由與市場的作用;從政策層面看,共識政治的一項內容是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而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有四重政策目標:適度的經濟增長,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國際收支平衡。在這四個目標中,充分就業最為重要。但是,到50年代保守黨執政的時候,這四重政策目標與工黨政府時期也存在不同點:“經濟增長”這一術語直到50年代末還沒有被使用;雖然維持充分就業是這時期保守黨政策的主要目標,但是,此時的保守黨政府甚至都不清楚充分就業的定義;從經濟思想層面看,甚至對于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50年代的保守黨政府也持有不同的看法。保守黨在管理經濟方面接受利用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原則,但是他們是勉強的凱恩斯主義者,并且只有在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不與他們所采取的健全原則相矛盾時候,他們才實踐需求管理。50年代的保守黨政府認為需求管理依賴的是溫和的推動力而不是致命的重擊[8]。溫和的推動力已經足夠了[9],并且溫和的推動力也被其它的財政工具補充,其中的一項工具就是貨幣政策。這種不徹底的共識政治最突出的表現就在于保守黨對貨幣政策的力推。
另外,50年代,保守黨政府曾試圖挑戰戰后經濟政策的正統地位,但失敗了。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國際收支平衡危機,1952年,保守黨政府作出的挑戰固定匯率制正統性的嘗試,即Robot計劃,該計劃使傳統匯率制轉向了“靈活的”浮動匯率制[10]。這項計劃的要素表明保守黨政府試圖回復到30年代后劍橋經濟體系的傾向。但是Robot計劃由于把英國在國際收支平衡上的困難轉嫁到國內經濟上[11],結果導致了英國國內的通貨膨脹以及失業[12]。隨著首相表達了對高失業率與工會反抗的恐懼,保守黨內閣停止了對Robot計劃的討論[13]。
2.政府重整軍備計劃直接強化了貨幣政策。
工黨政府在1948年,1949年以及1950年的預算演講中,并沒有提到貨幣政策[14]。50年代,保守黨政府對貨幣政策感興趣則是伴隨著重整軍備開始的。1950年6月,南朝鮮被入侵以后的一個月,英國政府開始領導歐洲大陸的鄰居們開始迅速的重整準備,并決定在1951年至1954年三個財政年份當中盡可能的給予這項計劃5.5億英鎊的援助,并且用另外5.5億英鎊用來支持與穩定這三年的國際收支平衡。期間,由于進口賬單的增加與馬歇爾計劃的結束,工黨政府重整軍備的計劃急劇擴大。結果工黨政府用23億英鎊[15]代替了英國財力的最初提供的5.5億英鎊的支持。重整軍備計劃的擴大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使得工黨政府陷入危機并下臺。
之后上臺的保守黨政府面對重整軍備引起的經濟蕭條及工黨政府的失敗教訓,決定加強對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
1951年,保守黨政府上臺,在兩黨并不算徹底的共識政治下,開始大力采用貨幣政策,主要表現為:實施積極地利率政策,放棄利率凍結,并在一定程度內浮動;保持長期債券市場利率的穩定;減少銀行資產流動性;恢復英格蘭銀行的短期利率。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英國貨幣政策的重點在于影響國際收支狀況,通過提高利率、控制信貸,來穩定英鎊對外價值。
1951年11月,銀行利率從2%上升到了2.5%。英格蘭銀行在市場利率方面自行與貨幣市場對接。1952年3月,銀行利率進一步上升到4%,這主要是為了控制通貨膨脹的壓力以及強化英鎊。全年經濟進入衰退時期,國際收支平衡得以改善,通貨膨脹率明顯削減。11月以及次年的3月,政府實行了緊縮的貨幣政策,9月,銀行利率被削減到了3.5%,在1954年5月,利率又被削減到了3%,以此來保持與市場趨勢同步。1954年7月,貨幣政策變得更加的具有擴張性。這樣做的結果導致了耐用消費品花費的劇增進而引發了固定投資的繁榮,以及1952年以來經濟的復蘇。整個英國經濟恢復了活力,私人以及企業部分的銀行借貸陡然上升。1955年2月,英格蘭銀行分兩個階段把銀行利率提升到了4.5%。1955年初,銀行利率又經過兩次上升。
1955年5月英國舉行大選,保守黨再一次被選舉上臺。1956年,英格蘭銀行開始控制公共支出,提升外國對英鎊的信心。但是銀行通過發行主要由銀行系統持有的短期國庫券來借款,擴大了流動資產,導致了銀行借貸很難控制。1956年2月,一系列的限制性措施被引進,銀行利率由1%上升到5.5%,貨幣政策收緊。7月,政府召集了銀行的代表參加會議,以此來獲得他們關于信貸限制將會被強有力的強迫執行的保證[16]。結果,在1956年下半年,銀行貸款被臨時削減,同時外部壓力的放松也允許銀行利率在1957年2月份被削減到5%。但這種措施卻被證明是一種草率的行為。英鎊的壓力逐漸建立起來,新財相認為通貨膨脹應該通過貨幣緊縮而被抑制[17]。貨幣控制的新措施在1958年被介紹進來,它以特別存款為主要形式,并以此來控制流動資產。1959年4月政府頒布了一項新的預算法案,使得稅收讓步于刺激消費支出與投資,結果經濟活動得以快速恢復,失業人數開始下降。
整個50年代,英國的通貨膨脹率以及失業率相比于其它年份是非常低的,國際貿易收支平衡基本上處于順差,相比于前任的工黨政府,保守黨政府更愿意運用貨幣政策來影響需求的水平,但貨幣政策的運用也惹來最多的爭議[18]。
1957年4月,拉德克利夫委員會對貨幣政策的角色給予了積極的肯定。1959年該委員會積極地肯定了保守黨政府對貨幣政策的大量使用。另外,保守黨政府還在野的時候就已經堅信“如果更多的使用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就會在不用使用大量的直接的控制或者通過高稅收率而獲得的預算盈余就會得到控制”[19],在他們進入政府之后,貨幣政策變成更加激進的方式。更傾向于微調而不是重推[20]。上述的50年代保守黨貨幣政策的表現表明了保守黨政府對貨幣政策運用的偏愛,比前任的工黨政府來說,已經走得很遠了。
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例如:有學者認為,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斷增長的國際資本流動導致了在固定利率下的貨幣政策只有一個減小的影響,而在浮動匯率制下其影響較大。其認為“利率被認為是需求管理的不確定的工具”[21]。但是在兩黨不徹底的共識政治下,20世紀50年代成為保守黨力推貨幣政策的年代。貨幣政策在這一時期的不同年份里抑制了英國的通貨膨脹,穩定了英國的經濟,促進了需求增長。總之,對它的肯定是大于爭議的。
[1]王皖強.論戰后英國的共識政治[J].學海,2006, (2).
[2]羅志如,厲以寧.二十世紀英國經濟政策主導思想的演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
[3]顧金宏,李東.中外中央銀行制度、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5.
[4]凱恩·克羅斯.1945以來的英國經濟:經濟政策與表現(第二版).1995.427.
[5]Samuel Brittan,The Treasury under the Tories,19 51-1964,Penguin,1964.162.
[6][10][13]溫·格蘭特.英國經濟政策.2002.18—21.
[7]閻照祥.二十世紀英國保守黨政治優勢析要.史學月刊,1996,(6).
[8]致命的重擊是指財政政策。
[9]這并不是暗示財政政策對促進經濟的穩定性沒有任何的作用。
[11]浮動匯率有其內在的通貨膨脹傾向,可使一國長期推行通貨膨脹政策,而不必擔心國際收支問題。因為其匯率的下浮可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
[12]Peter Burnham:Britain′sExternal Economic Po licy in the Early 1950s: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Operation Robot,University of Warwick,p389.
[14]Dow,J.C.R 1964.The Management of the British Economy,1945-6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 ssfor NIESR.
[15]在英國經濟收入不超過100億英鎊的情況下,這樣的規模的計劃意味著一種相當大的劇變。
[16]Dow.J.C.R.(1964),The Management of the Briti sh Economy 1945-6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Cairncross,A,(1987),Prelude to Radclifee Monetary Policy in the united Kingdom 1948-57,Rivista di storia Economia,4,2-20.
[18]PRO.T267.12.p.26.
[19]公共檔案局,控制需求水平的政策.1953-58. 26.溫·格蘭特.英國經濟政策.2002.93.
[20]Cairncross,A.(1999)Dairies:the Radcliffe commit tee and the Treasury 1961-64(London: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溫·格蘭特.英國經濟政策. 2002.93.
[21]N.F.R.克拉夫特與N.W.C.伍德沃德.1945以來的英國經濟.1991.67.
趙北平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
(責編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