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旸
科學理解中國夢的價值內涵
肖旸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幸福。中國夢作為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旗幟,其價值內涵就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中國夢的世界追求。
中國夢 人民幸福 國家富強 民族振興
幸福,是人類最美好的社會理想和情感體驗,是人的生命價值的終極追求。人民幸福,是人類社會發展最崇高的價值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價值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民幸福。中國夢作為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旗幟,其價值內涵就是人民幸福。科學理解中國夢的價值內涵,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自身不斷獲得解放、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歷史。作為具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曾經創立了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代表;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曾以世界上頭號富強大國引領世界潮流達1500年之久,直到18世紀末期,經濟規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這些成就與輝煌,使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使古代中國繁榮強盛而成為國際體系的中心,也使中國人民作為炎黃子孫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但是,1840年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以后,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列強相繼“破門而入”,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在列強一次又一次的侵略和掠奪中,中華文明受到嚴重影響和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遭到破壞和瓜分,中國人民尊嚴和生命受到侮辱和摧殘。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中國從繁榮走向衰落,逐漸淪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人民飽受苦難和屈辱,生活在日復一日的噩夢之中。多難興邦。華夏兒女在屈辱中覺醒、在噩夢中驚醒。“自強”“求富”;“變法”“革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中國人民苦苦追尋“振興中華”的夢想,一次又一次點燃、一次又一次熄滅。直到1921年7月中國“發生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人民在艱辛探索中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實現夢想的科學指導思想、成立中國共產黨作為實現夢想的堅強領導核心。從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夢想邁進。從實現民族獨立夢、人民解放夢到實現改革開放夢、“一國兩制”夢;從實現“兩彈一星”夢到實現載人航天夢、載人潛海夢、“嫦娥探月”夢;從實現“入世”夢到從實現奧運夢、世博夢;從實現“農業稅全免”夢到實現青藏鐵路夢,每一個夢想都是中國夢的一部分,每一個夢想的實現都改善了人民生活、增進了人民福祉。正因為一個個夢想的實現,中華民族才會從災難深淵中走出來并且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中國才會從落后挨打發展到世人矚目,中國人民才會從任人蹂躪的“東亞病夫”發展到昂首挺胸“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歷史告訴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承載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和奮斗,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和探索,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也告訴我們,國家要富強、民族要振興,歸根到底是人民要幸福。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出發點。“每個人的前途和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1]只有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才會安居樂業、自由發展、幸福生活。
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90多年的接力探索、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的不懈努力、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不斷發展,更有中華民族5000多年燦爛文明的傳承,今天,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生態環境得到治理;今天,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逐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因此,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更接近中國夢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中國夢。當下,中國夢就是要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夢不是終極夢,實現中國夢也不是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描繪的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一個發展階段的目標和理想,是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實現的美好愿景。同時,實現中國夢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比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一些領域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一些干部領導科學發展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奢侈浪費現象嚴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影響到中國夢的順利實現,從而影響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實踐證明,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中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要求充分考慮利益關系調整的復雜性,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總體謀劃、統籌兼顧,使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改革有機銜接起來,把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方面創新有機銜接起來,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強盛、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平衡和有效治理,使國家各個方面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也才能使全體人民在現有基礎上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和更優美的環境,從而使全體人民安居樂業、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總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國夢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全體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每個人逐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最終落腳點就是要實現人民幸福,使“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3]
幸福美好生活,不分國籍、民族,也不分年齡、性別,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向往。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曲折中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寧。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全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與發展,都向往安居樂業、自由幸福生活。因此,“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各國人民共同愿望。”[4]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綜合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總體提高,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多,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這些成就令中華兒女驕傲,令世界人民稱奇。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熱愛和平、渴望發展,中國人民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國的崛起和強大不但不會給世界帶來沖突和動蕩,反而帶來和平與發展;不但不會給世界人民帶來災難和痛苦,反而帶來安寧和幸福。中國夢符合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中國夢的實現,不但不會加劇世界的不平衡,反而給世界發展帶來各種各樣的機遇,有利于縮小世界差距;不但不會造成世界人民的貧困,反而給世界人民帶來各種各樣的福利,有利于實現世界各國共同富裕。因為,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堅持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堅定不移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共同發展的推動者、多邊貿易體制的維護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于一切國際事務秉持公道、伸張正義,主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恐怖主義。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全面發展同各國的友好合作,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尊重主權,共享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中國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道路多樣化,尊重和維護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大力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伙伴關系,同舟共濟,共享權利,共擔責任,增進人類利益。中國倡導并致力于同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夢超越了國界,是世界各國和平發展的夢、互利共贏的夢,也是世界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5]我們相信,世界各國會因中國夢而更加的包容和融合,世界人民會因中國夢而更加的團結和幸福。
[1]人民日報,2012-11-30.
[2]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3-18.
[3]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3-18.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2013-3-23.
肖 旸 湖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碩士研究生
(責編 樊 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