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
胡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文化范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它的形成、發展離不開歷史文化傳統。“和諧、公正、誠信、友善”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內容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政治理想和對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鑒,更加體現了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于文化范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它的形成、發展,一刻也離不開歷史文化傳統,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和諧、公正、誠信、友善”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和諧”旨在力求社會和生態上要越來越和諧。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理念,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特征。早在殷商周之時,“和合”二字已見諸甲骨文和金文,在《易經》《尚書》中都已使用。《國語·鄭語》稱:“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其意是說如若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就使百姓安身立命、安居樂業。構成我國傳統文化主干的儒、釋、道三家,對“和諧”理念都有闡釋,都將“和諧”視為一種重要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
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儒家和道家皆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和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儒家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自然包容萬物、永遠在發展變化之中,人也應體現這一特點。道家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以自然為最高法則,做人處事皆以自然為師,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我國傳統文化還主張珍惜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孟子認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3]這些都體現了“取物不盡”的樸素生態道德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在人與人關系上主張“和而不同”,尋求人與人之間在保持差異的基礎上達成統一與和諧。我國傳統文化崇尚和諧、追求和諧,同時強調“和而不同”。《國語·鄭語》載史伯語云:“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很顯然,和諧是有差別的統一,而不是無差別的同一。只有不同的色、聲、味的統一,才能產生和諧;如果只是單一的色、聲、味的簡單重復,便不能產生和諧。道家強調萬物各適其性、各順其情,互相平等、無分貴賤,倡導“平易”“恬淡”的人生境界;佛家標舉“因緣和合”;墨家提倡“兼愛、非攻”,都從不同方面闡述了人際交往的和諧理念。
在今天所提倡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中無不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和”精神。和諧社會的各個社會階層、集團利益的協調、平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物質與精神等方面均衡發展,都與“和諧”“調和”“和合”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和”精神密切相關。
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友善”即“仁愛”。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孔子要求人與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愛”思想,認為人都應有“惻隱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對待別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并認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無以為人。早期儒家的泛愛思想到了后來,就演變成了“博愛之仁”,強調仁愛的對象是天下人和萬物。從儒家的仁愛思想看,其所強調的仁愛,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而且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即對他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都要有一種愛心,要友善。
有的人認為十八大報告提倡的“友善”等同于西方的“博愛”思想,其實不然。“友善”本質上與傳統文化中“仁愛”思想同根同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源于對人生自身的思考,是人性的本能,是人作為自然之子所具有的原始的樸素的本能的情感和行為。而西方社會強調的“博愛”源于上帝,是超越絕對的、外在的、難以捉摸的而缺乏人類實踐的經驗基礎。正如李澤厚所言:“‘仁’體現了‘社會性的交往要求和相互責任’,‘既非高遠又切近可行,既是歷史責任感又屬主體能動性,既是理性人格又為個體行為’。”[5]
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的誠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中已出現“誠”的概念,《尚書·太甲下》中有“神無常享,享于克誠”的記載,這里的“誠”主要指篤信鬼神的虔誠。在《尚書》中,也有關于“信”的記載,如《尚書·康王》云“信用昭明于天下”,《周書》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滿也”等。春秋以前,“信”和“誠”一樣,多用于對鬼神的虔信。后來“誠”與“信”才逐步擺脫宗教色彩,成為經世致用的道德規范。
孔子把“信”與“仁、義、禮、智”并列為“五常”。孟子將誠、信結合在一起,提出道德修養論。程朱理學把“誠”推到了道德本體論和哲學本體論的絕對化巔峰[6]。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兒,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人如果缺乏誠信,就不能立身處世,人也就不成其為人了。正因為此,孔子的學生曾子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作為“吾日三省吾身”的一項內容。在《論語·子路》中,子貢問孔子:“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孔子回答:“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這里孔子將誠信當作了“士”的個人品德要求之一。而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就成了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千古名言。道家也講“信”,對信在倫理道德方面,基本上是持肯定態度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也就是認為可信的話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話不一定可信。
誠信是社會道德的根本要求,是維系社會正常秩序的基本準則。以誠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的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尚真質的高尚品質。
“平等、公平”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執政為民、堅持依法治國偉大實踐的集中價值體現,也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很多人認為提倡“平等、公正”是在向西方價值觀致敬。其實中華文明擁有自身悠久的正義傳統,自先民以來就形成了偉大莊嚴的正義精神。《詩經》中詠嘆:“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所謂“物則”“秉彝”“彝倫”,都源出于天,體現于人。就像千百年來的耕耘、收獲、交換、流通、恤助一樣,里面有深刻的道理和倫常。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7]這是古代先賢們的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王夫之在《續通鑒論》中,基于“天下為公”,提出了“公天下”的主張。當時的另一位啟蒙思想家黃宗羲也主張“天下為公、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思想家顧炎武則進一步指出,“國家”是屬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則是匹夫所共有。近代梁啟超把顧炎武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而把“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轉化成為個人的道德要求。換句話說,“天下”并非只是國家、社稷之意,而是所有人。“天下”可以理解為所有人、所有事、所有工作。也就是說,天下為公,意味著整個國家和全社會中的所有人、所有事、所有工作都應該秉承“為公”的思想和原則。康有為針對中華民族出現的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提出了維新變法主張,在其《大同書》中,再次勾畫出了一個“公天下”的理想社會:“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孫中山非常推崇“天下為公”四個字。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有提及“天下為公”就達幾十件。因此可見,“平等、公平”的正義觀思想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承。
此外,做人也應該懷有一顆“公正”之心。《周易》經常有“中”“正”之說,指出人們應持守“中正之道”。關于中與正的關系,宋代程頤研究指出:“能恒久于中,則不失正矣。中重于正,中則正矣,正不必中也。”這是說,正的基礎是中,中是正的源泉。這里的“中”也就是至誠天道。因此,持續地保有和持守至誠天道的誠信之人,他在社會上就能夠兼顧公平,體現公心。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劉樂恒指出:“儒家認為,公正、平等就是誠信在社會層面上的具體化。一個人能做到誠信,他就能持守著天道所賦予的至善德性,這使他在社會上也能夠力求保持公正、善美,而反對偏私、丑惡。換言之,善美的德性中,已經內蘊了對于公正的訴求。”
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仁愛”“誠信”“天下為公”思想[8],之所以能夠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就在于這些思想既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反映了人們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訴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現今對于社會主義道德的詮釋,不可能離開人類文明的發展而孤立地產生,它是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繼承和發展。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9]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活動中,應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10],發揚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優良傳統,又反映時代特點,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
[1](魏)王弼.周易·乾卦[M].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
[2](三國)王弼.老子道德經[M].諸子集成(第3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
[3](清)焦循.孟子正義[M].諸子集成(第2冊).長沙:岳麓書社,1996.
[4](魏)何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5]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上)[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6]儒家文化的誠信經歷了形成、發展、巔峰到衰亡的過程,主要伴隨著封建禮學禮教的發展過程而發展變化的。關于誠信思想歷史演變過程.屈蓮華.對誠信思想歷史演變的考察.人民論壇,2010,(12)(中);陳勁,張大均.中國傳統誠信觀的演變及其特征.道德與文明,2007, (3).
[7](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8]牟鐘鑒.孔子仁學與當代文明——兼談儒耶對話.晉陽學刊,2013,(5).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1.
[10]路強.“和諧”:中國文化的世界價值——余敦康教授訪談錄.晉陽學刊,2014,(2).
胡 靜 內江師范學院 副教授
(責編 樊 譽)
※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中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JS12-0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