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才
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不僅在抵抗英國軍事侵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虎門銷煙上做出了震驚中外的壯舉,而且在稅收上也是治稅為民,使“林青天”的美譽流芳后世。
清道光十三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江南鬧水災,特大洪水淹沒了莊稼,沖塌了房屋。深居皇宮里的道光皇帝不僅不體察民情,明知江南近幾年多災多難還要下面催繳稅糧。江蘇南部地區歷來要負擔全省稅賦的十分之九,即使年成好,百姓還不敷日食,連續受災,農民生計日蹙,很多人斷了口糧,吃樹皮野菜,有的到處逃荒。
面對如此困難,林則徐找到上司兩江總督陶澍,經商量后他倆決定聯銜上疏,請求朝廷緩征江南漕賦,撥發賑銀,以解民困。正在這時突然接到皇帝諭旨,圣旨中嚴斥:“近來江蘇等省幾乎無歲不緩,無年不賑,國家經費有常,豈容以展緩曠典,年復一年,視為相沿成例?”可見皇帝是已知有災先發制人,下達圣旨不準下屬上疏緩征稅糧。
林則徐接到圣旨,徹夜難眠。第二天與眾官員商議此事,無一人敢聯銜上疏請求緩征。林則徐想到老百姓連生活都難以為繼,哪有糧稅可征呢?如果橫征暴斂,勢必萬民涂炭,后果不堪設想。晚上他毅然摘下頂戴,冒著丟掉官職和腦袋的風險,以個人名義揮筆單銜上疏。在奏章中如實奏明災情的嚴重,并說“老百姓是征糧納稅的根本,只有關心老百姓的生計,才不會動搖稅本。”“老百姓連飯都沒有吃的,就是把他們抓起來還是交不出糧稅來。”“向老百姓少要一分錢糧,好替國家多培植一分元氣。”
奏章送到京都后,總督陶澍在復奏中也替林則徐說了不少實話,支持其緩征糧稅的觀點。道光皇帝雖然很吝嗇,但面臨實際災情困境,再加上林則徐奏章中“上籌國計,下恤民生”等言詞很有道理,也不好回駁,故而批下了“準予暫緩征收”的圣旨。暫緩征收的圣旨下達后,很多受災百姓來到巡撫衙門表示感謝,并表示回去要自覓生路,生產自救以報答林大任為民請命之恩。
有一年,江蘇鹽城一帶水患嚴重,莊稼顆粒無收。農民挖不到野菜,能夠吃的樹皮也剝光了,只好忍痛殺牛充饑,想以此度過災荒季節。林則徐到任后很重視這個問題。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深知“牛是農民的半拉家業”,是耕田種地的主要勞動力。如果農民殺牛充饑,災荒過后怎么耕種田地呢?地種不好更無什么好收成了。林則徐左思右想,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林則徐向地方政府發文告,讓農民在災年把牛交給當地政府集中喂養。同時要求指派官員負責喂養好收來的牛,不準掉膘或者死傷,責任到人。還讓政府借糧借錢,給農民解決吃飯和買種子的問題。等災荒過后,農耕時節,農民憑單據到原來收牛的部門,領回自己的牛去耕田種地。待秋收后,再把借的糧和錢按原數還給政府,不收利息。實行這項辦法,幫助農民渡過災荒,有利于災后恢復生產,經過休養生息,就會有一個好的收成。
道光十四年,江寧(南京)一帶又鬧了一場旱災。頭旱無雨,莊稼都枯死了。旱情嚴重,老百姓在旱災中無糧充饑,渡日如年。林則徐心中憂心如焚,他時刻都在籌劃如何發動地方官吏和富戶認捐救災(捐在清代也是一種稅,征收對象主要是市民和農民)。在召集各級官員議事時,三番兩次都提到捐賑問題,只是無人響應,大小官吏盡訴難處,叫窮不已。商紳富戶更是叫苦連天,一毛不拔。林則徐在會上帶頭認捐也影響不了大家,沒有什么效果。
有一天,林則徐心生一計,發出文告,傳諭各府縣官吏以及商紳富戶,定于某日午時齊集雨花臺山麓設壇祈雨。不少人弄不明白,心想林大人素來不信邪,怎么要去興師動眾的設壇祈雨呢?太奇怪了。
祈雨當天午時,天空萬里無云,烈日當空,驕陽似火,雨花臺設壇好生熱鬧。文武官員商紳富戶齊集壇前,達數千人之眾。林則徐主持壇祭,拈香上供三叩首,禱念祈文。爾后命大家席地默坐,不許張蓋,不許走動,以示虔誠。
在烈日照射下,壇前眾人個個汗流浹背,服飾濕透。坐了三刻鐘很多人就吃不消了,有的人頭痛口渴的都喊起來了。林則徐便高聲對大家說:“我輩平日養尊處優,不識民間疾苦,今日愿與諸君共賞之。”他掃視眾人一眼接著說:“本官準備一甕茶水,每人只喝一口,解解渴以免中暑。”他帶頭喝了第一口水,然后大家依次喝下去。待不一會兒,大家忍不住全都嘔吐起來。林則徐嘔吐完肚內稀飯后,站起來逐個檢查過去,發現眾官吏和富戶吐出來的全是美味佳肴。這時候,林則徐沉下臉嚴肅地說:“諸君一聽說要捐錢賑災就叫苦連天。今天一吐,真相大白。諸君平時吃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災區百姓生活艱難連野菜都吃不上口。勸大家捐錢賑災,諸君不欲拔一毛而利天下,如此視民生死不顧,將何得了!”說完就拂袖回衙。
見此場面,各位官吏惶恐不已,害怕林公彈劾罷官,只好紛紛認捐,幾天功夫捐銀數萬計。商紳富戶原想趁災年囤積糧食高價出售,賺錢發財。現在只好按政府要求開糧倉將米谷平糶出市,即按平常市價售糧。災區百姓領了政府發的捐錢,又能買到平價糧食,盛贊林公捐賑平糶,體恤民生的愛民精神。
巡撫衙門大院內有一方水田,綠油油的稻苗隨著陣陣微風輕輕的隨風搖蕩。有的官員見了不解其意,心想林大人身為巡撫不會是窮得沒有飯吃,自己種田養活自己吧。也有人認為這和人們喜歡養花種草一樣,是林大人的興趣愛好而已。他們哪里知道這也是身為父母官的林則徐愛民如子的一片苦心。
林則徐在鄉下訪察時,被兩位老農的談話深深地打動了。他們說政府免賦緩征,捐賑平糶都只能算是一時權宜之計,長久著想,還是要在生產自救上打算盤。如果江蘇境內的稻米都像福建一樣一年兩熟,每畝多產一倍,即使再遇災年,也不至于馬上斷炊。聽了這段話,林則徐想到民者國之本,稅者民所出,多好的百姓啊,連生產自救的門路也給想出來了。抗旱排澇,免緩稅賦在災年固然重要,但是改變傳統耕種方法,實行科學種田,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加田畝的糧食產量則是鞏固稅本,培植稅源的重要舉措。
原來巡撫衙門院內的稻田,是林則徐和家人試種雙季稻的試驗田。他引進福建黃秈稻種,經過一年的試種成功,并迅速在廣大農村推廣。爾后,林則徐又將宣南詩社潘曾沂根據自己試種成功的經驗,改進農耕技術,增加糧食產量的方法編著而成《區田法》書籍,并將農業專家齊彥槐的龍尾水車迅速推廣到各地,以指導農戶播種雙季稻和水利之用。功夫不負有心人,農民的稻田增產了,不再鬧饑荒,稅糧增收,百姓展容,朝廷也嘉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