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增德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式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绷暯街飨闹匾v話,著重闡釋了中國夢及其內涵,高度概括了中國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講話中,他還深刻闡述精神力量對于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寓意深遠、催人奮進。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
近代以前,中華文明以其獨有的特色和輝煌走在了世界文明發展的前沿,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四大發明就是典型的例子。然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工業革命開始發威,全世界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固步自封的清朝封建統治者卻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輝煌中,自詡天朝上國。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不但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也打碎了天朝“春秋大夢”。從此,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歐美列強接踵而至,以武力叩關,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被迫簽訂,一系列的通商口岸被迫開埠,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和苦難與日俱深,中華民族開始冀望復興。在追尋中國夢的過程中,無數仁人志士屢踣屢起,浴血奮斗,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中華民族重回世界之巔,“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不竭動力,牽引著中國砥礪前行的腳步。
自容閎開始,中國近代曾出現過一支近10萬人的留學生群體。這一群體的出現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新興力量興起的標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不僅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希望,他們還肩負著西學東漸的歷史重任,把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希望寄托在向外尋求真理上。從容閎、嚴復到康有為、孫中山,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留學生出身。在眾多的留學生群體中,中國共產黨人中的留歐生,是一個有特點的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的群體。它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中國夢需要他們的聰明才智,同時也為留歐生展示各自的才能,發揮其特有的作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中國共產黨人中的留歐生,主要是留法生與留蘇生,以其固有的特點,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發揮著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成為共產黨有機體內生動活潑的互動力量。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以李大釗、周恩來、鄧小平等為代表的留學生在此間功不可沒。后來他們和國內的知識分子一道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骨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生力軍。他們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貢獻心智,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堅實的基礎。
中國共產黨的90多年歷史,實際上就是努力探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追逐“中國夢”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久,就與孫中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明確提出消除內亂,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實現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的基本綱領;隨后迅即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中。北伐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努力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舉行武裝起義,開始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全勝利,創建新中國,初步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歷史使命,完成了中國夢的第一步。在實現中國夢的艱辛歷程中,早期共產黨內的留學生為之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作用不可小覷。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何為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直以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也是我們以后不斷開辟新征程、開創新未來的精神支撐。二者相輔相成、相融相生,統一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歷來重視共同思想基礎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毛澤東同志認為,黨要有“共同語言”,社會主義國家要有“統一意志”。鄧小平曾經指出,革命精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他說:“從延安到新中國,除了靠正確的政治方向意外,不是靠這些寶貴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國人民和國外友好人士嗎?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怎么能建設社會主義?”江澤民同志指出:“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薄耙粋€民族,如果沒有一個精神支柱,沒有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高昂精神,就會頹落下去?!焙\濤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彼运谑舜髨蟾嬷刑岢鲆罅霌P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有夢想才有前進的動力,有精神才能繼續走下去。偉大的事業需要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生存發展的實踐中,要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有一個具有自身特色、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的共同精神家園。中國夢包含著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復興心結,更包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理想信念。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追尋中國夢,就是實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這一進程是社會存在,離不開社會意識,也就是中國精神的支撐。其背后,是數千年的文化積淀、百余年的回響、億萬中華兒女的渴望,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自鴉片戰爭被人叩關后,中華民族開始探索復興之路。落后與挨打,屈辱與抗爭,讓民族獨立與復興,人民解放與國家富強成為近代中國無法繞開的主題,更激發起無數中華兒女為之不懈奮斗的理想抱負與行動。農民階級揭竿而起,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風起云涌;資產階級倡導變法革命,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接踵而至,這些運動都是為了民族復興。梁啟超提出了“少年中國”說,孫中山喊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李大釗呼吁為“中華民族更生再造”而奮斗,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了民族復興,億萬人魂牽夢縈,仁人志士披肝瀝膽。
魯迅先生曾說,一個民族要有脊梁精神,要有民魂。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人才有真進步。這樣的民族魂,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它關乎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和未來。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堅定的志向,一個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沒有了它,民族發展與現代化建設就等于“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靈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強。實現中國夢,要求我們不但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強大起來。
中華民族精神是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中國精神源自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能夠發揮正能量的。中華民族精神發展到當代,被注入了更多的內涵,增添了更新的理念,逐步形成了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有機統一的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是形成時代精神的基礎和淵源,時代精神又賦予了民族精神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貫穿于中華民族精神形成與發展的全過程。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貫穿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睈蹏髁x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在外敵入侵、國家危亡之際,愛國主義是團結中華民族戮力御辱、救亡圖存的奮斗旗幟,岳飛立志要“還我河山”;在民族危亡、戰火紛飛的年代,愛國主義是團結中華民族促進祖國統一、中華兒女相親共睦的精神紐帶,中國共產黨從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出發點就是愛國主義;在改革開放、和平發展時期,愛國主義是團結中華民族,共建幸福和諧家園的精神力量,“汶川雄起,舟曲加油”。正是愛國主義精神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在時下中國,愛國主義精神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與特征,它將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與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有機結合起來,成為凝聚炎黃子孫的智慧和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十余載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孕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并且凝聚共識,形成了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正能量。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革故鼎新的傳統,體現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要求,適應當今世界發展潮流。這一時代精神融入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主流意識和社會心理,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我們必須永遠保持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一往無前精神,大力發揚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1.必須弘揚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優秀繼承者與弘揚者。習近平主席所說的中國精神,包含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所形成的偉大精神,諸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這些精神都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腳踏實地的精神,在艱苦奮斗中得來的。每一個精神都代表著那一個時期黨的奮斗歷程。這些精神在新時代下繼續閃耀光芒,為中國夢歷程提供精神支持。黨的偉大精神之所以具有如此重大作用,是因為它們蘊含著崇高的理想與信念,是共產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國際主義、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等的集中體現。黨的偉大精神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符合客觀規律,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彰顯了科學理性的態度與精神。黨的偉大精神在注重科學理性的同時,也關注人的利益,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這與黨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是炎黃子孫共同的夢想。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這一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以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奮斗目標。無論革命時期形成的偉大精神還是建設和改革時期形成的偉大精神,貫穿其中的都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夢的不懈追求。
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是黨的偉大精神形成的源泉。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深深熔鑄于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中國共產黨人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自覺繼承者、最好踐行者和大力弘揚者。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奮斗,始終堅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圍繞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任務來進行,體現的正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黨的偉大精神中“為國爭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等,表明了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被我們黨在各個時期一以貫之的繼承下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以實事求是的精神,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希望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確立。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不僅使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社會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而且形成了偉大的改革創新精神。改革創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的偉大精神的代表,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倡敢闖敢試,鼓勵改革創新、堅持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強調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有不少艱難險阻,黨沉著應戰,培育形成了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等,這些精神都是改革創新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精神。一方面他們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另一方面他們也繼承和發揚了黨在革命和建設時期所培育形成的精神,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在新時代下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成為黨繼續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強大精神支撐。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培育形成這一系列的偉大精神,根本條件是黨所具有的先進性,源自我們黨長期以來高度重視自身建設的優良傳統,通過加強黨的建設來推進黨的事業發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些精神都形成于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從實踐中來,并且指導實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于黨的領導,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中國共產黨重視自身建設,保持先進性,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就必須弘揚,革命傳統絕不能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是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精神條件,對于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2.實現中國夢要凝聚留學生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內的留學生群體在中國共產黨的九十余年奮斗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都是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的。要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留學生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必須重視留學生的力量,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中國共產黨人中第一代留學生產生了,他們是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留日生。留日學生的主要貢獻在于譯介馬克思主義著作、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五四以后迅速為國人所熟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基本條件。這些留日生后來大多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
中國共產黨人第二代留學生群體是以留法為中心的。民國初年,留日熱潮漸退,中國留學運動轉向到留學歐洲尤其是法國,以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掀起留學運動的第二次高潮。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勤工儉學運動達到了高潮。一批批愛國青年學生涌向法國。他們中后來成為共產黨人的有周恩來、彭湃、蔡和森、陳毅、鄧小平、劉少奇、鄧子恢、趙世炎、何長工、陳喬年、陳延年、任弼時、蕭勁光、朱德、蔡暢、聶榮臻、李維漢、李富春、李立三、張聞天、張太雷等。留法學生從馬克思、列寧的學說中認識到,要想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萬萬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勞工專政,實行社會主義。因此,他們轉向尋求共產主義運動的道路。組建中國共產黨成為留法學生最有影響的事件。從1921年起,旅歐勤工儉學生陸續回國。他們很快成為中國共產黨內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骨干。
中國共產黨人第三代留學群體是以留蘇為中心的。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領導的蘇聯共產黨非常重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運動,積極支持這些國家革命運動的發展。其重要的方法就是為各國培養革命干部以推動世界革命運動的開展。留蘇生直接參與和領導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在全國取得勝利的核心力量。
在留學期間,留學生們在國外不僅學到了革命建國的知識和本領,而且體驗了國外的異質文化和生活,這使他們能夠洞察和了解外部世界,具有廣闊視野的世界眼光,形成了獨特的人格魅力。不論是在革命傳統深厚的法蘭西、還是新社會制度蓬勃發展的蘇聯,甚至在東西文化激蕩、各種社會思潮云集的日本,留學生始終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東西方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給中國共產黨帶來先進的思想和理念。他們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接觸,培養了他們對于世界變化的敏銳感受力,為他們在革命與建設中判斷大勢走向、制定方針政策提供了前提條件。周恩來就認為,古今中外都有好東西,就是日本、英國和美國,他們也有長處。“除了他們的國家制度我們不學以外,資本主義生產上好的技術,好的管理方法,我們也可以學?!?/p>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想要一帆風順,沒有錯誤是不可能的,中國共產黨的可貴之處在于從每一次的錯誤中驚醒,實事求是,并以對人民和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進行糾錯,然后取得更大的進步。
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90余年偉大實踐中創造的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依靠這筆財富,黨領導的事業和黨自身的發展已經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近代以來的留學生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殫精竭慮。未來昭示我們:接下去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需要黨的領導,需要黨的偉大精神,進一步利用這筆財富,必將使黨的事業和黨自身的發展獲得新的更大的進步,實現中國夢。而留學生的力量是不可忽視與不可或缺的,必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中國夢的目標而共同奮斗。
[1]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
[5]人民日報理論部.精神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最新闡釋.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6]金沖及.二十世紀史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7]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8]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