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
朱熹與張栻的論學:性體情用心統與性體心用導向心之九義
成中英(3·5)
張栻在宋代道學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響
張勁松(3·15)
談論的興盛與漢晉思想變遷
任子田(3·23)
笛卡爾的空間觀念及其現代意義
張桂權(3·28)
美學
解構主義與《莊子》“言意之辨”
彭沈莉(2·87)
務實、求新、尚學征途上的新旅程——論皮朝綱先生基于禪宗書畫美學實踐的中國美學文獻學建構之路
潘國好 王宗峰(2·93)
論體系轉換背景下的中國美學文獻學建設
皮朝綱(5·117)
中國美學文獻整理的方法論原則新探
王建疆(5·124)
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
鄧小平改革思想的辯證特點
楊先農 肖 柯(6·5)
從鄧小平法治思想論法治中國的構建
鐘佩霖 曾 波(6·11)
政治學
政策性文件中“社會協商”概念的探討——以不同語境下的用法為核心的考察
鄭文睿(2·31)
先驅者利潤與地方公共服務創新邏輯——選擇性激勵機制的構建
陳世香 謝秋山(2·39)
論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段永清(4·5)
鄧小平促進階層關系和諧的實踐及其基本經驗
李新芝(4·11)
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價值支點——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
余 華(4·17)
法學
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論回歸 ——以吳英案為例的探討
姚萬勤(1·37)
民間借貸風險的法律規制——以風險的類型化為視角
劉志偉(1·45)
司法救濟的邏輯起點:征收補償協議性質之辨正——兼及補償協議履行糾紛司法救濟之階段性設計
劉啟川(2·45)
行政訴訟撤銷并責令補救判決論
陳思融(2·55)
我國行政訴訟協調制度的司法實踐及其反思
徐 濤(2·61)
國家認同的憲法學解讀
陳 馳 康宇杰(3·33)
論戰憲法適用——近年來我國學界關于憲法適用的主要論爭點及評析
謝維雁 孔德王(3·42)
我國《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選擇與總體構想
于新循 楊 麗(3·50)
論新形勢下我國環境保護稅法律制度之構建
龔文龍(4·22)
我國民事訴訟審級制度與二審具體問題研究
何貞斌(4·27)
我國社會組織發展之法制困境與改革
陳叢刊 姜曉萍(4·35)
作為程序性基本權利的環境權
胡 婧(5·5)
中國金融檢察建議的現狀、運行與展望——基于上海市實證數據的初步考察
林喜芬 黃 翀(5·12)
論董事對第三人民事責任之立法——以食品安全事故為視角
王燕莉(5·21)
類型思維視野下的洗錢罪上游犯罪匡正
張理恒 劉明智(5·28)
刑法解釋論與不真正不作為犯
〔日〕日高義博 講演 張光云 譯(6·18)
多元文化社會中文化沖突型違法性認識錯誤及其處理
陳 山 李 昊(6·25)
管理學
我國居民對慈善組織的認知——基于與政府、企業的比較分析
石國亮(5·34)
網絡游戲產業性質及其調控探討——基于青少年保護視角
劉成玉 郭郡郡(5·41)
經濟學
企業逐利行為與社會責任行為關系研究
李 恒 黃 雯(2·69)
我國農村小額信貸金融服務研究
徐 芳 李 越(2·74)
我國居民休閑消費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分析
申廣斯 楊振之(2·80)
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
胡小平 李 偉(3·57)
城鎮化質量的現實制約、演進機理與提升路徑
郝華勇(3·63)
塞浦路斯危機淵源及對中國的警示
蔣若凡 李菲雅 鄧 翔(3·70)
城鎮化的經濟學邏輯論析
沈超群(5·47)
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人口發展機制研究
——基于四川農村人口發展模式的調查
張 果 曾永明 劉宗鑫(5·54)
農民工市民化:制約因素與政策建議
胡 平 楊羽宇(5·60)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影響因素——以成都市為例的分析
宋 周 黃 敏 李正彪(5·66)
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困境及轉型路徑探析
劉萍萍 鐘秋波(6·33)
基層銀行效率實證分析——以邢臺為例
李雙杰 鞏婧菲(6·41)
業績排名、風險選擇與基金管理人激勵
劉 艷 蔣志平(6·51)
上市公司年報自利性歸因的市場反應實證研究
姚德權 楊華沙(6·58)
旅游論壇
情境變量影響休閑農場旅游公平與游客行為關系研究
邱生榮 梁康逕 顏財發(1·54)
論文藝作品對區域旅游形象的隱性構建
劉宏芳 明慶忠 王丹彤(1·61)
第三空間:旅游凝視下文化表演的意義重解——以九寨溝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紅》為例
陽寧東 楊振之(1·67)
“美麗中國”:想象共同體的內生與他構——基于旅游者視角
畢 劍(4·40)
結構嵌入、集體學習與旅游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研究
姚云浩 高啟杰(4·46)
政府強權干預與遺產旅游地“公地悲劇”現象的治理
——以世界遺產地九寨溝治理經驗為例
胡北明 雷 蓉(4·54)
歷史文化名城老街區改造中的城市更新問題與對策——以都江堰老街區改造為例
郭 凌 王志章(4·61)
心理學
情節式未來思考的認知神經機制
呂厚超(4·69)
藏族中學生社會贊許性與自尊的關系:成就動機的中介效應
陳國典 黃開艷(4·76)
“中國青少年正面成長計劃”的成效評估——基于華東地區的實證研究
韓曉燕 石丹理 趙 鑫(4·81)
大學生時間人格、壓力對生命意義的影響研究
徐華春 于少萍(4·90)
教育學
民族教育研究的選題與方法問題
張詩亞(1·75)
“和而不同”:比較教育研究的困境及其超越
周 序(1·82)
合理應對教學沖突的基本路徑
王愛菊(1·87)
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轉向
劉遠碧(1·93)
營養好不好?睡眠足不足?鍛煉夠不夠?——我國中小學生身體發展條件調查研究
秦玉友 趙忠平(2·5)
再論基礎教育國際化
傅 林 高 瑜(2·13)
走出大學人文教育之困——知識轉型視角下MOOC模式的興起
閆廣芬 王紅雨(2·18)
管理類本科專業實驗教學共享型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四川大學為例
徐玖平 李小平 米德超(2·24)
理解“教育知識”的興起
吳定初(3·78)
圣王之治的理想追求與儒家“大教育”制度建構的文化反思
黃書光(3·83)
自然主義德育:老莊道家對異化道德的批判與超越
張明初 秦自強(3·88)
歷史視角下“農村教育”含義辨析
曲鐵華 樊 濤(3·94)
我國高校經費監管體系框架設計研究
王春舉 陸秋平(3·100)
論教育人性觀的建構——歷史回顧、現實樣態與未來之路
牛利華(5·72)
教育政策價值選擇與教育公平——以特殊教育政策為例的分析
王培峰(5·77)
論民辦基礎教育的二元結構與分類管理
鄭富興(5·84)
修辭格標題的篇章信息性及對教學的啟示
楊德生(5·90)
一段散落的思想遺珍——王逢賢晚年教育規律研究述評
雷 云 羅銀科(6·65)
高等學校輔導員的雙重角色困境與協調路徑——基于高等學校輔導員雙重職責分析
李 華(6·71)
民族地區教師培訓的實踐檢視與理念突圍
張 華 王亞軍(6·78)
高中英語教科書同話題課文內容難度定量分析——以選修系列Ⅰ“Art(美術)”內容為例
彭 靜 王云林(6·84)
語言學
論戴震對訓詁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徐玲英(4·97)
框架視域下的漢語動詞詞義分立動因初探
黃曉冬(4·103)
現代漢語“這/那”的類同定指用法
吳早生(4·113)
四川雅安地區方言的歷史形成及其與地理和移民的關系
周及徐(6·89)
漢語自然會話稱贊行為應答語研究
鮮麗霞 雷 莉(6·96)
文學
《論語》文本的生成及其早期流布形態
夏德靠(1·98)
漢賦存目補遺與辨證
萬光治(1·106)
“羈旅山水”詩歌傳統在南朝的確立與定型
程 磊(1·111)
從三條家本《文選》看《文選集注》之編纂及價值
趙奉蓉(1·118)
小說與電視劇改編的審美錯位及思考——以六六作品為中心
駱 平(1·126)
歷史與小說的互文——基于新歷史主義立場的“歷史編撰元小說”
湯 黎 李躍平(1·135)
斷裂的自我與“買殼上市”——論《不朽的故事》的敘事身份策略
鄒 濤(1·140)
瘋狂的機器——從認知角度探討《飛越瘋人院》中的概念隱喻
吳永強(1·145)
翻譯語境描寫:從翻譯理論到翻譯教學
桑仲剛(3·107)
《孟子》文學風格翻譯研究
楊穎育(3·113)
基于語料庫的《唐詩三百首》英譯本研究
胡筱穎(3·118)
二元互補與雜糅共生——中國早期文學思想的構成問題
孫紀文(4·120)
屈辭“羲和”文化再解讀
湯 洪 黃關蓉(4·128)
論藏緬語民族洪水后人類再生神話中的生殖觀念
沈德康(4·133)
“道原為始”本義與回文詩體源變
李斯斌(5·131)
宋代《史記》研究與文章修辭之學
楊昊鷗(5·137)
元代金華學派“理流為文”考
袁宗剛(5·143)
論20世紀20年代詩學的音樂論
曹萬生(5·149)
略論魏晉文學中的友情主題
王 怡(6·109)
四庫館臣所言《大學衍義》成書時間申論
李 昇(6·114)
歷史學
重建與轉型:1884-1911年新疆城市發展芻議
付 娟(1·151)
清末民初商事習慣的特點及其與商法的關系——以商事習慣調查報告資料為依據的考察
王雪梅(1·157)
饒宗頤與顧頡剛交誼考述
胡孝忠(1·164)
塞奧發尼斯《編年史》的特點及其影響
趙法欣(2·99)
違反國策的法國駐俄大使卡斯特爾巴雅克——法國有關檔案揭露的真相
郭華榕(2·107)
分歧與合流:猶太復國主義道路之爭
賈延賓(2·113)
日本明治前期一場引人注目的思想交鋒
許曉光(2·120)
試論宋代匿名書
方 燕(3·125)
戰后抗戰勝利紀念日述論
郭 輝(3·131)
冷戰初期美國對伊朗的心理戰研究
史澎海(3·138)
20世紀90年代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西藏觀解讀
何文華(3·146)
唐前期西州雇人代役研究
徐秀玲(4·139)
宋朝“最腐敗”論商討
張邦煒(4·149)
論宋代親屬財產爭訟的司法藝術風格與精神
張本順(4·156)
近代南疆城市規模的變化與制約因素論析
何一民(4·165)
論無意史料與歷史研究
張秋升(5·96)
論史學批評范疇研究的理論意義
宋馥香(5·104)
史學批評傳統與中國史學的變革
劉開軍(5·110)
關隴集團形成原因的一點新認識——從宇文泰稱霸關隴與武川鎮豪紳之關系談起
薛海波(6·119)
宋代災民住房安置略論
魏華仙(6·125)
南宋城市化進程與城市類型分析
柳平生 葛金芳(6·133)
新聞與傳播
文摘類學術期刊專題策劃的功能與方法
張學文(2·157)
論網媒時代學術論文的發表
蘇雪梅(2·162)
二元對立中的身份訴求與社會拒斥——論農民工媒介形象的敘事倫理
王 煥 樊 葵(2·166)
融合傳播視角下的數據新聞
王 磊 曾 一(6·143)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災難新聞報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林三芳(6·148)
巴蜀論叢
蜀地入秦初期的管理體制再探討
崔建華(1·5)
《宋實錄》川蜀作者群初探
謝貴安(1·14)
南宋紹興前期的中央遣蜀帥臣
王化雨(1·22)
清代川西農村土地占有變遷考察——《成都龍泉驛百年契約文書》中土地買賣研究
李映發(1·30)
司馬相如“賦圣”說
許 結(2·128)
論蜀漢歸晉后的士情與文情
鐘思遠(2·137)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對成都的三重地理想象
楊 挺(2·143)
魏了翁文集版本優劣考辨
郭 齊(2·150)
陳壽編輯《諸葛亮集》述考
李大明(3·152)
邛崍《竹麻號子》研究的賦學意義
王小盾(3·159)
底層敘事:一個未完成的命題——評羅偉章小說《星星點燈》
鄧 利 (3·166)
忠孝仁義 惟實為貴——論張栻的家學淵源
鐘雅瓊(5·158)
白鹿化龍:從宋代四川鹽神信仰變化看官民鹽權分配的博弈
裴一璞(5·164)
民國康區縣制研究
陳沛杉(5·171)
司馬相如與漢代郊祀歌詩寫作關系新論
文曉華(6·155)
蘇軾牛頭寺佚詩考
杜學林(6·163)
學術動態
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獻禮之作——評《鄧小平批判性思維研究》一書
楊先農(2·175)
“張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論壇綜述——紀念張栻誕辰880周年
劉 焦(3·172)
東方詩話學第八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房 銳 黃義華(3·174)
張海副教授專著《前后蜀文學研究》出版
(4·34)
我校文科學報承辦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第五屆評優工作成都會議
(5·95)
我校歷史文化學院、文科學報參與承辦“民國時期的邊疆與社會研究(1911-1949)”學術研討會
(5·封二)
民國時期的邊疆與社會研究(1911-1949)學術研討會綜述
朱曉舟 王 川(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