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中峰
(遼寧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范中峰
(遼寧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思想文化建設中的一個重大理論成果和理論創新。它既體現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性質和方向,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進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巨大理論指導、道德引領、精神凝聚、思想保證作用,以利于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快速振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任何一個國家、社會、民族都會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社會能夠正常運轉、中華民族得以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是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一種體系。它為全面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障。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國民經濟發展龍頭。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到來,由于體制機制、經濟結構等因素,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逐漸衰退。為均衡國內經濟、協調地區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03年頒布了《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標志著黨和國家做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決策。時至今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已經取得很大的成效,但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要更加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作用來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快速發展。
我國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策略實施已經長達十余年,這十余年間取得的成果和成就是斐然的,但也并非盡善盡美,依然存在以下的困難和問題。
第一,所有制的認識問題。在總體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所有制結構調整認識問題上,要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但對馬克思主義又要有更加深刻和正確的認識。馬克思對于所有制問題有明確的論述,馬克思在論述公有制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時,指出:“一切社會形態不是純粹的,不只存在一種經濟形式,往往是多種經濟形式并存,這是由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1]97
我國在所有制問題認識上,經歷了以下漫長曲折的過程。建國初期追求單一、絕對的公有制,消滅非公有制;改革開放前,對非公有制經濟采取的是限制和排斥的態度;改革開放到黨的十二大開始肯定“勞動者的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補充”;到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深化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基礎上,提出“把私營經濟、中外合資經濟、合作經濟、外商獨資經濟同個體經濟一起作為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黨的十四大根據客觀實際發展,把多種所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作為一項長期方針,而不僅僅是權宜之計;直到黨的十五大,通過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所有制結構改革的經驗,首次對所有制問題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進一步指出“公有制不僅局限于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和集體成分”。
然而,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沒能跟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甚至留有計劃經濟的痕跡,體現在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國有大型企業數量較多、非國有經濟數量較少、國企改革環境艱難,等等。國企改革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勢在必行,可是改革改制的進程卻過于緩慢。因此,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正確認識,并結合中國自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現狀,制定出適合中國國情發展所需要的所有制理論,正確去解決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問題,以什么樣的身份存在和如何發揮其積極作用等一系列問題,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策略的進一步落實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二,價值觀念的轉變問題。東北老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隨之而來,形成了與傳統計劃經濟相應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深深地印入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民的腦海中,具體表現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東北仗義”。東北人的行為習慣或傳統習俗是“舍棄自我利益,保障集體利益”,“舍小我、保大我”,“舍局部、保整體”,這樣的行為習慣或傳統習俗本身并沒有太大的不妥之處,然而,這樣的一種思維定勢與“企業是一個經濟組織,以盈利為目的”的思維方式不相適應[2]95。這種價值觀念也使東北老工業基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付出沉重而慘痛的代價。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西方的功利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一些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對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們的價值觀念形成一定的沖擊。在反思東北老工業基地市場化過程中如何碰壁,并為之付出相應的代價后,一些人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價值觀的完全功利化。考慮任何問題多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評判一切事物的好壞、公正與否都只從自身利益出發,失去對人和事物的客觀評判的標準。這樣的價值觀念不但不利于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發展,還會使老工業基地原本固有的文化根基和良好的社會氛圍受到破壞。無論是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相應的“傳統價值觀念”,還是以極端功利主義為核心的“現代價值觀念”都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起到阻礙作用。
第三,改革創新的評判問題。改革和創新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曾是禁區,直到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才開始有這方面的研究和嘗試。應運而生的就有了如何評價改革創新的問題。要改革創新就意味著變革,就要有突破和創新,也就會付出一定代價和做出一定的犧牲,就意味著承擔風險、承受壓力。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們已經習慣于原來固有的模式和相對輕松的工作環境和壓力,對于改革創新都有一定的畏懼和排斥的心理。對于改革創新的評判原則就是只能成功,絕不允許受挫和失敗。一系列的事實已經證明,如果改革創新成功,改革創新者就會被廣泛的認同和大力宣揚,成為典型人物、變為一時的焦點,會被加薪升職,改革創新途徑和方式自然得以繼續推行和擴展開來,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效益。可是一旦改革創新失敗,改革創新將被擱淺,改革創新者就會被徹底地批判,個人利益直接受到重大損失,也會為改革創新的失敗買單、降職、降薪,甚至會受到丟官罷權的處罰。在這樣一種評價機制下,一些機構和一些人尤其是領導干部就會感到風險,被規劃于一定范圍之內,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政府機構中的領導干部都會本能地選擇求穩。這也就是為什么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實施以來,國企改革在東北地區未能發生根本性變化和取得全面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哲學上講,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新生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系列的艱難曲折過程,改革創新更加不能例外。在改革創新的浪潮中,我們應該允許出現失敗、不要害怕失敗,要敢于面對失敗、正確看待失敗。這里說允許失敗是有條件的,或者準確地說應該允許出現短暫的、一時的失敗。這種失敗是為未來的總體勝利做鋪墊的,從這種意義上說,這種“失敗”也是一種“勝利”。只有解決對改革創新的認識和評價問題,鄧小平同志說的“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3]43才會出現,老工業基地的改革創新才能有更好的突破和發展。
第四,目標理想的統一問題。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原有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途徑、分配方式、利益關系都已經多樣化,這就造成社會意識形態的多樣化。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政府是實質上的唯一的責任主體,個人和企業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獨立的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個人、企業和政府都是獨立的主體,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理想、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偏差和分歧,具體表現為各自都為自己不同的理想和目標在努力前行,缺乏一定的大局觀。因此,在各自前進過程中,由于理想和目標的不統一,出現一些為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人利益的現象,在發展策略上沒有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不利于推動整個地區的健康快速發展。老工業基地要快速有效地發展就必須把能夠代表老工業基地人們的根本利益、為各個階層所普遍認同和接受、能夠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和力量的共同理想和目標樹立起來,這樣才能把個人、企業和政府的目標理想形成有機的統一。有共同的理想,才有共同的步調。擁有統一的理想目標,個人、個別企業和個別地方才不會為自己一時的好處和利益,讓別人、別的企業、整個地區或別的地區為之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樣,社會上出現的制假造假、逃避債務、合同違約、偷稅漏稅、地方保護、行賄受賄等不良現象才會徹底消失,社會不良風氣才能逐漸轉變。只有每一個體都以大局為重,以共同理想為指導,即個人、企業和政府都將目標理想統一到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良好循環機制才能夠盡快形成。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也是東北老工業基地面臨的一次重大挑戰。過去十年的發展中,我們把如何更好的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更多地看成是一個經濟問題。然而,回顧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可以得出東北老工業的振興還應該是一個文化意識問題,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的根本,因此,必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作用,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
第一,正確理論的指導作用。正確的實踐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導,正確的理論指導正確的實踐。任何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和正常運轉都離不開一定正確理論的指導,我國社會得以正常運轉的正確理論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可以說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的靈魂,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以及堅持馬克思主義必要性和重要性。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文化滲透也逐漸加強,西方文化不斷加強對中國的沖擊,人們在意識形態領域受到一定的影響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民由于封閉的地理環境和長期的農業耕作生產方式,表現出極其濃厚的小農意識。在看到西方國家經濟的發展程度的后,開始對市場經濟產生了盲目的信仰。在意識形態領域開始呈現出信仰的多元化,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思想和指導思想的地位受到一定的沖擊。由此引發的問題不僅僅是影響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問題,還會進一步影響東北老工業基地乃至全國的政治穩定,甚至可能會影響到黨的執政。江澤民同志針對我國社會思想多樣化的情況指出:“必須堅定不移地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決不允許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4]26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不是墨守陳規、一成不變,而是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經歷一個半世紀多的發展依然保持其科學性是因為它不是僵化、封閉的理論,它不斷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不斷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客觀實際相結合。因此,在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就是堅持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認識和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這樣勢必確保老工業基地的正確發展方向,保持地區的政治穩定,最終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振興。
第二,共同理想的引領作用。理想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奮勇前行的向導。共同理想是把人們凝聚起來,為共同目標而奮斗的重要力量。我國當前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就是從全局高度和整體利益出發,但由于個別地方政府、個別企業、個人易受各自利益的驅動,采取一些有利于各自眼前利益,而無益或有害于整個國家、整個地區、整個行業長遠發展的行為。這種不當現象的存在既說明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落實困難的一個原因,也說明共同理想的缺位的可怕之處。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離不開老工業基地人們的共同努力。要發揮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要使人民群眾有著共同的理想信念。有共同的理想,步調才能一致。黨的群眾路線是是黨為何能做好群眾工作的一大法寶,因此,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過程中,各級政府必須認真貫徹執行黨的“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實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對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要在價值觀念發生轉變,不能單單看經濟指標,不要單純追求GDP,而將落腳點放在滿足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上,老工業基地人們才能自覺的把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地區的發展和個人的利益統一起來,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轉化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這一共同理想和目標的指引下,以往存在的為某一地區、某一企業、某一個人的利益而損害國家、地區、他人利益的不良現象才會徹底消失,才會更好地呈現出中央和地方上下一心、地方政府之間齊心協力、企業之間相互配合、人人之間鼎力相助的良好局面,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動力作用。任何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都會形成一種為大多數成員認同和接受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該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中華民族在其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顯了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愛好和平、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的優秀品質。由于特定的居住環境和多民族的主體構成,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這種精神表現為重感情、講義氣,為人豪爽、心胸開闊,熱情、實在,善良、大方,樸實、直率,充滿人情味;同時還表現為吃苦耐勞、勇于擔當的實干精神。這種精神在一定時期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這種精神有時會使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陷入尷尬的境地。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發展變化了的客觀實際造成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東北老工業基地依然要發揮民族精神中的優良因素,但也決不能僵化固守、一成不變,而是要以一種發展和創新的態度來發揚這種精神即體現民族精神的時代性。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在一個民族的凝結,時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一個時代的展現[5]。時代精神是以民族精神為基礎和來源的,是對民族精神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在轉型期體現出來的所有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政府職能轉變等就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角度考慮,老工業基地的這種民族精神所體現出的不足,主要表現為重視感性缺乏理性思考、重視埋頭苦干缺乏獨立反思,恰恰可以由這種時代精神來彌補。在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時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一相互交融的“雙動力”是缺一不可的,既離不開發揮老工業基地人民的樸實勞動、吃苦耐勞、勇于擔當的實干精神,也不能缺少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原有計劃經濟體制觀念的束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創新精神。只要能夠充分發揮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雙動力”作用,就一定能夠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快速發展。
第四,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規范作用。明辨是非、分清黑白、知榮唾恥是維持一個社會和諧、穩定、有序發展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快慢、經濟實力的強弱和國民素質的高低都可以通過國民的道德水準得以體現。通常一個國家發展快、經濟實力強、國民素質高的國民道德水平較高,反之,道德水平較低。國民道德水平高對國家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國民道德水平低則不利于國家的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我國經濟轉型的深入,人們固有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和評判標準等道德評價體系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健全的、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新道德評價體系尚未完全確立。因此,導致社會道德出現相對真空,隨之出現了道德評判的混亂,出現不和諧的音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整體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和其他省份比較來說,發展顯得相對滯后。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出現相應的道德評價的相關問題。在經歷了由建國初的“共和國驕子”“中國的魯爾”到發展滯后,再到經濟又一次騰飛,老工業基地人們不斷加強對物質財富的重視程度,以至一些人把物質財富作為評價一切的唯一標準。這使得道德評價標準發生偏移,讓人們對是非、黑白、美丑、善惡、榮辱的評價不清,導致該弘揚肯定的得不到相應道德弘揚肯定,該批評指責的得不到應有的批評指責。這也是為什么“社會的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信用、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6]4的重要原因。為避免、消滅這種道德狀況帶來的不良影響,必須用社會主義榮辱觀予以抵制和克服。要使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人們所認同,做到深入人心,人人踐行,使整個地區形成知榮辱、安定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嶄新層面,物質財富作為硬實力有了雄厚的基礎,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建設和發展開始成為迫切需要。作為“興國之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確保我國綜合國力在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在進一步貫徹落實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巨大威力,使其在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中發出更加璀璨和耀眼的光芒。
[1]涂文濤.當代中國所有制結構變遷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2]王朗玲,李娜.老工業基地改造與體制創新[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5]袁貴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J].中國社會科學,2008(1):6.
[6]《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1.
F041.3
A
1674-5450(2014)01-0015-04
2013-09-12
遼寧省社會科學項目(L09BKS012)
范中峰,男,遼寧朝陽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遼寧金融職業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李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