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萍,薛 陽
(1.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沈陽 110036;2.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
縣域中小企業融資與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楊秀萍1,2,薛 陽1
(1.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遼寧沈陽 110036;2.沈陽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
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僅具有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般性特點,而且還存在著特殊的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困境,即縣域中小企業融資嚴重的市場失靈和制度缺失。融資機制中縣域中小企業的“強位弱勢”,凸顯中小企業融資的正外部性特征。理論與實踐都說明,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來解決市場失靈及其外部性問題是不夠的,因此,政府介入助推縣域中小企業生態金融環境建設,成為解決這個難題的關鍵因素。
縣域經濟;中小企業;金融生態
自從“縣域經濟”概念在黨的十六大會議上第一次提出后,關于發展縣域經濟的研究涉及到了縣域經濟的各個領域,但關于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的研究還很有限,因為關于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的專門統計體系還不健全,拿到這方面的數據和資料還比較難。但無論如何,經驗證明,縣域經濟發達的地方,正是縣域中小企業發達的地方,縣域中小企業發達對縣域經濟建設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們課題組深入縣域中小企業開展調研發現,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僅具有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般性特點,而且還存在著特殊的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困境——縣域中小企業融資嚴重的市場失靈和制度缺失。因此,政府介入助推縣域中小企業生態金融環境建設,成為解決這個難題的關鍵因素。
課題組以遼寧省為例,取樣本縣域開展調研后發現,截止到2009年,縣域中小企業在遼寧省的數量為936249個,占遼寧省企業總數的99%以上。從創造的GDP占比來看,已占全省GDP總量的70%以上,值得指出的是,其中私營中小企業創造的GDP已占全省總量的50%以上①數據是根據對《2009年遼寧省民營經濟及鄉鎮企業統計資料匯編》整理而得。。縣域中小企業對GDP以及就業的貢獻明顯處于強位,但融資始終處于弱勢,“強位弱勢”(白欽先,2001)成為中小企業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度高、但在信貸資金的獲取上卻嚴重不足的最準確的市場定位。
調研后發現,目前縣域中小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如下的問題:
調研中發現,占樣本企業81%的縣域中小企業創建時期主要資金來源為自有資本。自有資本這種內源融資方式不能滿足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與壯大。而縣域中小企業無論從自身管理水平還是自身積累能力上都明顯處于弱勢,這種內源融資是不可持續的。
調研中發現,縣域中小企業很難從銀行獲得貸款。調查中特別針對貸款申請遭到拒絕情況作了調查。兩組數據顯示:樣本企業貸款申請次數96次,遭到拒絕次數62次,拒絕次數比例達到64.58%;申請貸款數量27270萬元,遭到拒絕數量為16349萬元,拒絕數量比例達到59.95%。可見,縣域中小企業很難實現間接融資。
直接融資表現為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由于經營規模、盈利指標等諸多上市標準的制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更是難以實現。截至2010年末,遼寧共有61家境內上市公司,其中有4家上市公司在創業板上市,融資再融資45.16億元。上市中小企業和融資數量均是有限的。
調研中發現,樣本企業曾經發生過民間借貸的占比達到67.4%。民間金融對中小企業發展所做的貢獻不容低估,但風險不可忽視,目前有的融資利率高達60%,容易引起履約信用糾紛。溫州中小企業主“跑路”現象正是民間融資信用風險的寫照。
調研中發現,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堪憂。
早在1929年,“麥克米倫缺口”(Macmillan Gap)理論與今天現實中的我國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現狀還是驚人的相似:由于商業銀行必須遵循的審慎的信貸原則與成本收益法則,使其對自身先天發育不足、后天信息不對稱、規模不經濟、經營不確定、抵押值不足,以及處在社會擔保體系制度安排殘缺不全、社會信用評價體系缺失狀態下的中小企業施以“信貸配給”成為必然。這是典型的信貸資金配置的市場失靈。而正規金融機構缺乏,專門的中小企業金融缺位,民間金融存有高風險的金融生態環境和不健全不規范制度安排,又是制度缺失的明顯表現。
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的資金供給主體是地方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調研中發現,服務于縣域中小企業的地方區域性的中小金融機構短缺嚴重。多年來,我國金融體制上存在著的結構性失衡和制度缺失的問題,區域性金融布局不合理,縣域中小金融機構不僅設置數量有限,且資金流向存有偏失。以遼寧為例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地處遼寧的金融機構結構與數量中,為縣域經濟服務的金融機構占金融機構的比例2010年僅為29.30%,2011年為29.25%,2012年為30.58%①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0年、2011年、2012年遼寧省金融運行報告整理所得。。信貸資金流向中小企業的貸款數量也明顯不足,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對8 000多家民營工業企業和近3 000家金融機構進行的調查顯示,我國中小企業貸款覆蓋率僅為18.7%,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4%(胡海青,2011)。
目前,遼寧省縣域信用擔保機構缺位現象還非常明顯,即使有些縣域成立了幾家信用擔保機構,其規模小,擔保額度非常有限,并缺乏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同時,商業性信用擔保機構同商業銀行一樣,遵循風險收益經營原則,從事擔保業務亦同樣遵循審慎原則,對于商業銀行拒絕放貸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亦愛莫能助。
融資信用是融資的保證。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還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信譽制約。我國中小企業征信體系普遍不健全,地處縣域的中小企業征信與評估更是處于弱勢,信息不對稱更為突出,金融機構對縣域中小企業信貸更為謹慎。普遍的偏見使市場前景好的縣域中小企業融資也同樣遭遇信貸配給難的境遇。
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僅具有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般性特點,而且還存在著特殊的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困境,即縣域中小企業融資嚴重的市場失靈和制度缺失。融資機制中縣域中小企業的“強位弱勢”,向其提供融資的機構私人邊際收益低于社會邊際收益,凸顯中小企業融資的正外部性特征。理論與實踐都說明,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來解決市場失靈及其外部性問題是不夠的,因此,政府介入助推縣域中小企業生態金融環境建設,成為解決這個難題的關鍵因素。
1.中央政府完善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各項法律。包括進一步完善、修訂中小企業促進法,擔保法;制定民間融資法或債權人法,建立風險投資法,為中小企業的融資債權債務雙方提供法律保障。
2.省市縣地方政府要完善各項支持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的法規、財政支持政策。明確要求地方商業銀行對縣域中小企業貸款增加比例;要求地方商業銀行在保證收益覆蓋風險的基礎上,減免或降低縣域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相關費用;建立地方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貸款獎勵基金,對貸款增量、增速占全部貸款比例、利率水平達到一定要求的地方商業銀行和小貸公司,給予一定的省、市財政配套補貼,提高地方商業銀行、小貸公司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省政府指導各市、縣出臺鼓勵小貸公司發展的政策,將小貸公司上繳的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和營業稅,由市級財政以列入財政支出方式予以全額補貼等。
3.建立全方位服務于中小企業的政府導向型政策。簡化行政手續和政府文件,降低行政成本,減輕縣域中小企業的行政負擔,直接為縣域中小企業提供信息服務,便利中小企業的初創與發展。
4.中國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應通過制定相關的法規明確商業銀行對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的職責,比如確定各類銀行對縣域中小企業融資的最低比例目前還是非常必要的。
1.完善縣域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制定政策,在機構批設、資金投入等方面,鼓勵和助推縣域信用擔保機構的發展和壯大,增強現有擔保機構的實力。可嘗試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機構,以利于分散的風險和資金的補償。在建立和完善縣域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的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還可以嘗試引進異地擔保機構為當地縣域中小企業服務。
2.建立健全縣域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信用評價體系具有公共物品獲準公共物品的特征,需要政府的助推才能加快其建立的步伐,即使是市場化運作的中介服務機構,也需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信用評價體系的建立,可以在資產評估、信息咨詢、項目評估、資信評估以及財務顧問等方面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信用服務。可嘗試建立專門機構,為中小企業建立信用檔案庫,開展信用評級并定期發布。和商業銀行聯合建立誠信與失信獎懲制度等。
3.設立專門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專門的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可彌補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愿涉足的,但又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需符合國家政策支持與扶持的縣域中小企業的部分信貸需求,起到市場導向的作用。
4.建立與縣域中小企業相適應的縣域中小商業性金融機構。積極鼓勵縣域加大力度設立以民間資本為主的小貸公司或者農商銀行、村鎮銀行,助推其快速發展。在縣域中小企業貸款薄弱的地區優先開展和優先審批。分階段開展增資擴股工作,提高縣域中小商業性金融機構的貸款能力。開展業務培訓,指導其提高業務素質。
5.激勵商業銀行信貸創新,強化大型商業銀行的融資主渠道作用。各級政府金融辦、中小企業廳(局)、鄉鎮企業局等部門應積極和銀行管理部門聯合,鼓勵商業銀行開展各種信貸創新,強化大型商業銀行的融資主渠道作用。一是激勵制度創新,強化大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功能;二是考慮支持大型商業銀行重返縣域設立分支機構;三是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各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的建設,提高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范圍;四是鼓勵引導銀行機構針對中小企業特點進行信貸產品、抵(質)押方式、融資模式和服務方式的創新,積極開展應收賬款、公司股權、專利權、倉單、收費質押權等融資新模式;五是引導銀行機構轉變營銷模式,改變以往銀行、企業的“一對一”服務模式,通過借助大型專業市場、工業園區、擔保公司、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為平臺,批量拓展園區內以及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提高中小企業信貸服務效率。
6.積極推進融資租賃業務的發展。在縣域中小企業滿足不了銀行信貸的抵押品、擔保要求的融資困境中,通過租賃的形式獲得資本品的融資是最適合的融資新途徑。政府助推商業銀行和企業合作發起設立融資租賃公司,采取適當的政策吸引外域融資租賃公司在省內開展業務,為縣域中小企業提供融資銷售服務的同時,也有助于完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
7.鼓勵并規范民間融資。政府應借鑒國務院批準的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的十二項主要任務要求,自覺對照十二項任務,嘗試鼓勵并規范民間融資活動,推進民間金融從制度建設到融資方式的發展,助推中小企業融資。
1.定期開展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的培訓活動,激勵中小企業主提高股權融資的現代融資意識。課題組調研發現,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主有家族控股傳統思想,在股權融資上認識跟不上,這方面南方比北方要好得多。政府應開展中小企業上市融資等培訓活動,提升中小企業主的上市融資意識。
2.發展風險投資基金來支持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推動加大股權風險投資基金支持力度,通過財政性投入或整合中小企業各項扶持資金,由政府發起設立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為初創期中小企業提供起步支持。
3.創新中小企業融資債券發行方式。通過政府主導,制定相關政策,加快推進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等新型融資工具的發行,幫助成長型中小企業實現直接融資。
借鑒歐盟經驗,一是在初創期以直接資助方式增加初始資本:稅收減免,投資補貼,就業補助,創新津貼,資助企業發展等;二是在啟動期運用政策傾斜扶持風險資本或天使投資,增加中小企業債務融資的機會;三是在發展初期以各種間接融資工具配合銀行信貸;四是在擴張期全方位培育中小企業融資市場,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中小企業自身提高信譽度,規范經營,守法經營,財務清晰,管理有序,產品質量好,銷售渠道寬,才是贏得金融機構青睞的有效途徑。政府積極支持中小企業利用企業協會、互助會等形式,信用聯保,信息溝通,獎善罰劣,營造誠信氛圍,并適時引導有良好條件的中小企業開展規范的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
政府積極倡導和鼓勵建立信譽園區、信譽社區、信譽鄉鎮等信譽區域,從整體上培育與優化中小企業融資金融生態環境。政府融資自身財力有限,但搭建融資平臺能力無限,可以在區域內外全方位搭建平臺和制度創新,以完善中小企業融資生態環境,助推縣域中小企業發展。
總之,縣域中小企業融資面臨著嚴重的市場失靈和制度失靈,僅靠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微觀主體自身難以解決。中小企業的正外部性效應,政府出手加以干預成為必然。
[1]白欽先,薛譽華.各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制比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3-32.
[2]白欽先,譚慶華.中小企業金融支持模式探討與現實思考[J].華南金融研究,2003(5):58-62.
[3]胡海青等.中小企業商業信用融資區域差異研究[J].財經研究,2011(5):68-69.
[4]周宗安等.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經濟學描述與對策選擇[J].金融研究,2006(2):152-154.
F832.4
A
1674-5450(2014)01-0067-03
2013-09-21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09BJL019)
楊秀萍,女,遼寧盤錦人,遼寧大學金融學博士研究生,沈陽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公司金融、金融發展理論研究;薛陽,男,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金融學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李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