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麗,王艷平
(1.沈陽師范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2.東北財經大學 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研究性旅游教育的進入路徑選擇
金 麗1,王艷平2
(1.沈陽師范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2.東北財經大學 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旅游專業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遲遲找不到研究路徑,即便確定了題目,也易受到質疑,進而頻繁地更改內容,初衷發生偏移,興趣受到抑制。因此,關于青年學生進行旅游研究的信心所在,如何克服專業知識積累有限和不扎實之缺陷,以及可以依據哪些規律來選擇進入路徑等,是亟待進行邏輯性分步探討的關鍵問題。
高等學校;旅游教育;研究路徑
旅游理論自身尚不十分可靠[1],可借鑒的相關理論又十分寬廣,學習到何時才能進入研究狀態,如此情景困擾著很多旅游專業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從旅游的歷史回顧入手,逐次進入研究對象、本質、資源、產品等領域,剛剛形成一些框架性認識,社會學的內容又撲面而來[2-7],范式、立場、視角、功能、結構、后現代主義等,社會學知識本身就很生澀、隱晦難懂,而且經典著作多為大部頭、種類浩繁,一個假說內的邏輯關系尚可勉強理解,然而諸說內容彼此交叉、纏繞,非專業者難以理順,這使得在短時間內很難找到研究入口的旅游專業學生更加困惑。
面對日新月異的旅游現象,青年學生若從頭補習大量晦澀的領域外知識而不能自拔,不僅所攜帶的問題意識可能被逐漸消磨,而且等再返回到曾經的初衷,恐怕當初的現象已經消失。旅游研究領域中,青年人應該擁有幾分貢獻,因為人口中青年人的比例可以與任何一類人群并重。如果在課程外的自由學習中,青年學生出現了并非來自于興趣,而是不得不這樣做的現象,那么這個應有比例勢必受到削減。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研究性旅游教育存在著路徑選擇課題。
如果旅游研究需以高深的知識為必要條件,青年學生則不具備這方面優勢,這就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作為高深研究的旅游科學不對青年學生敞開研究大門,為此,筆者嘗試慎重地探討這個問題。
自然科學在探討客觀世界之奧秘的過程中,越來越高于生活,或者要有專門的知識和邏輯,或者要有專門的技術手段,正是為了克服這兩個苛刻的條件,科普領域應運而生,其面向大眾承擔著非學科教育重任[8]。旅游科學是否具有過半的自然科學性質,這很值得我們思考。首先,自然科學以客觀世界的存在為研究對象,其排除了研究對象中的社會因素;其次,很多現象并非肉眼所能捕捉到或認識清楚,需要借助于實物性研究工具或者是抽象邏輯;最后,其研究領域是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直接涉及的范疇。
旅游科學似乎不完全具備這三個條件,雖然不能通過歸屬于自然科學的邏輯來肯定旅游研究需要科普,但也不能斷然否定假設。旅游科學是一門跨學科領域,更偏向于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研究是否需要科普工作的支持,現實中很少有學者探討這個問題,這是因為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的是關于生活領域的事情,進行社會科學的科普工作似乎具有多余的意味。
一般來說,社會科學不需要科普工作,但這個結論不能絕對化。首先,社會是不斷發展的,面對社會制度領域的新事物,在一定階段內是需要做知識普及工作的;其次,只能通過專門技術或方法才可以得到結論的研究,也當然需要科普工作;最后,在社會領域中,一些事情并不是經常發生或被居民經常接觸的,關于這些非經常性事物的研究也需要科普。
旅游科普是一個很敏感的概念,很可能被證偽。之所以提出旅游科普概念,是因為有些研究不僅旅游者看不懂,一定比例的學術界人士也看不懂,青年學生也為此而感到茫然。一方面,學科發展越來越細,隔行而不知的情形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旅游源自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又不應遠離生活,旅游研究應該讓生活者能夠讀懂,兩個完全矛盾的設定,困惑了旅游專業學生。
第一,旅游研究中完全關于客觀世界的研究內容,諸如溫泉水質、滑雪場技術、資源本體形成等,其正確性不受人類意志的左右,而且不是生活中的常識,確實需要科普工作的支持。此時旅游研究本身多是轉述其他領域的研究成果,研究過程中既要堅持科學性,也要肩負著科普責任。
第二,具有自然與社會混在性的研究內容,也需要科普工作,如宗教旅游、生態旅游等,其不僅涉及到社會認識問題,也有揭密自然之秘的目的。
第三,位于旅游活動鏈上游環節的研究(具有生產性)[9],由于是不直接面向末端的旅游消費者而進行的工作,也需要科普工作。
第四,時尚旅游活動由于其非經常性和時代性特點,需要科普工作的支持,如出國旅游、沖浪、潛水等,就屬于這一類。
第五,能夠引發旅游者共鳴層次的研究,由于處在旅游活動鏈的最末端,只要旅游者愿意花時間閱讀,應不存在困難,相對來說需要科普性較弱。處于這一環節上的研究者更如一名作家,研究內容中會有很高的藝術、文學、心理成份。
第六,俱樂部性質的深入研究,若進行科普工作,自然受俱樂部性質的限制,即有興趣的入門者愿意接受這樣的普及教育。
在現實中也確實出現了諸如科普性的旅游書籍,日本朝日新聞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了系列普及學科的叢書,其中觀光學編號為第8部,書名即為《知曉觀光學》(意為“旅游學是什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旅游研究具有一定的科普需求,但整體上這個必要性是有限度的,可以有意識地放慢走向自然學科模式的速度,這樣的認識為專業學生進入研究意識狀態提供了激勵。
青年學生專業知識積累是有限的,進行深度研究一般具有很大的困難。因此,一方面可選擇那些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題目,即以厚重的社會意義來回避個人在特定時段內、研究技術尚不精湛的弱點,以獲得表達研究成果的席位[10],以第一時間發現能力、以勤于行動而愿意體驗新事物、以可集中的大段時間優勢,來提高研究的成果性。另一方面,青年學生可以用生活原理作補充,支撐自己的研究過程,使得在專業知識增長過程中也能夠推出研究成果,不枉已經出現的研究熱情。因為旅游科學是距離生活很近的領域,一旦遠離生活,就可能失去活力。青年學生已經進入了知識自然增長和刻意增長兩方面能力同時具備的階段,大可不必因專門知識的不足而產生壓抑情緒,雖然習得的專業技能還不足以獨立支撐旅游研究,但如果加上足量的生活經歷,則可以受益多多。如此認識可以讓青年學生找到信心支點。
生活原理是旅游研究邏輯的源泉,旅游研究在行走中不會排斥生活原理的隨時注入,而且在物質尚不完全豐富的時代里,當代人還不能形成一個可以完全獨立的旅游邏輯系統。依托豐厚的生活資源,選擇感興趣、有意義的課題,所有的文獻、技術、經典都可以作為研究的工具,不斷地淘汰失去意義的工具的同時,也要積極尋找更好的工具。
青年學生的諸多優勢,使其容易較快地掌握興趣對象的大致形態,即形式研究是認識事物的第一步。然而,形式研究畢竟相對比較淺顯,在新事物出現的那個階段里具有意義,隨后將不得不進入本質研究階段。本質研究能力是青年學生的弱項,可以通過不斷地追逐新事物,實現“寬口徑、厚基礎”的階段性目標。
本質研究是深邃的,其賦予研究者以風格。本質研究在進入階段的效率很高,而接下來的效率是低下的,這是因為本質內涵中具有很大成份的不可測度性、多面性,研究的推進速度會越來越慢,此時懸置問題是一種對策,而進入哲學、藝術層面對事物本質的深掘研究一般不適合青年學生。當然,對本質研究進行到一定深度上,也可以再回歸到改變名稱的比較復雜的形式上,這比起堅持難以再推進的本質研究既有路線要好,“形式——本質——新形式”是一種思考歷程。
然而,青年學生難以完成上述歷程,因為很難逾越專業知識不足之障礙。可喜的是,當代是一個加速發展的時代,由于新事物不斷出現,在研究效率轉折點出現時,可以把本質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擱存起來,因為本質研究特別適合于社會發展緩慢、旅游現象種類可數的時代。反應敏捷的青年學生可追逐層出不窮的旅游現象而研究,這種看中效率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取向,也是當代尊重生命的表現。
明晰青年學生著手研究所具備的優勢和劣勢,繼而在其中找到促使自卑轉換為自信的支撐點后,本文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認識歷程,下面則是如何選擇進入路徑。旅游研究范疇十分龐大,可謂處處是入口,本文推薦幾條進入途徑。
一是興趣原則,即研究者要對研究對象持有興趣。在選題過程中,可以爭取教授的指導,咨詢結果多數是激發興趣和研究路徑更加明確。如果這種指導并沒有使人心悅誠服,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此時將意見暫時擱置也是一種對策。
二是效率原則,即預計在未來一定的時間里要產生的成果。關于永恒性的研究題目,一般有很多的職業研究者將其作為畢生的研究方向,已經達到相應的深度,所以,除非青年學生對此類題目擁有極為濃厚的個人興趣,否則,選擇這樣的題目很難達到期望值。
三是社會意義原則,即所進行的研究應該有無需解釋的厚重社會意義。青年學生在理論研究方面多不具備優勢,但可以選擇具有社會意義的課題,如旅游安全、旅游扶貧、旅游外交等,只要進入技術層面,理論意義還是很大的。
1.時間軸上的游移及其駐步
旅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從起點并不斷發展下去,青年學生可以將立場定在時間軸上并作移動觀察。遠觀而俯視旅游的發生、發展,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旅游現象。此時,也可駐步于某個時代,對這一時段的旅游做深入研究;或者站在當代面向歷史或面向未來。面向歷史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透視意味,識別、認定、重要性排序,都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面向未來的研究,由于做不到先知,而且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面向未來的研究讓青年學生不具有明顯的劣勢。
此外,面向文化的研究容易出現厚古薄今傾向,透視的視角讓人們逐漸忘卻了時間軸,以為諸代歷史是疊加到一起的一幅畫。而且普遍認為古長今短,但如果今字包含了未來,那就是今長古短。追逐文化是人類的共性,雖然在這個領域青年人不具備理論優勢,只要興趣所在,可以選擇旅游文化類研究課題,旅游的寬容性也決定了應該是沒有人會指責青年學生不具備資質。
2.在地域中尋求與駐步
旅游研究最終是為人類服務的,人類在地球上形成了各個聚落,居民會對他域的聚落及其環境產生旅游欲望,旅游的本質也是以返回為前提的移動,在地域尋求中,青年學生可以發現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諸如一個村落的研究,經常會被問及理論意義所在和代表性問題,這是許多青年學生十分恐懼的話題。固然,最為值得推崇的是理論性較高、具有推廣意義的研究,但由于其難度較大,效率很低,失敗率很高,多數人自我選擇而放棄這樣的方向是可以理解的。
3.觀察距離的移動與駐步
在強調視角重要性的今天,距離容易被人們忘記。遠觀旅游現象,會出現旅游流概念,此時的研究與物流研究很接近,人們首先注意到的是環境和接待設施的容量問題。中觀旅游現象,會出現旅游利益相關者概念,旅游主體的組成、人的能動性、由利益驅動導致的沖突及其利益平衡,就成為了研究重點。近觀微觀旅游現象,很可能出現對現實中不存在的抽象旅游者進行研究的現象。當然,更有意義的是研究有名有姓個體[11]的內心世界,只要選擇典型人物,自己就可以堅信自身研究的代表性。
4.從既有研究中存在的盲點入手
基礎理論研究存在忽視社會進步的一面,因此,現有的研究體系或多或少有著遺漏。例如,學術界普遍認為旅游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現象,在社會性招牌下,未能用是否推動社會進步的標尺來測度。人們或者簡單地證明這個社會性的存在,或者滑走到個體心理層面,或者將個體性質進行簡單堆積而認為是群體特征,而旅游者在異地與關系者聚集到一起會生成怎樣的社會關系,類似這樣的研究沒有得到重視,如果找到了這樣的突破點,無疑占據了前瞻優勢。
5.從資源和設施上切入
盡管存在著非物質旅游資源,人們還是愿意認為資源是發展旅游的物質基礎。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也逐步寬泛地把一些設施納入旅游資源的范疇。各類旅游資源既有共同的性質,也有各自獨特的功能,一種感興趣、有形可把握的資源載體作為研究對象,是一種穩妥的選擇。
進入路徑選擇是旅游專業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著手研究所面臨的一個難題,為了實現青年人的興趣和讓旅游研究得到來自青年人的貢獻,應強調旅游研究是一門近生活的學問,不宜大力提倡在研究和居民之間建立一個旅游科普領域,青年學生可以用生活原理來補充自己尚且不足的專業知識,這樣的考慮為其進行旅游研究提供了信心和動力。青年學生可以本著興趣、效率和社會意義三個原則,揚長避短,從可尋的規律中找到研究切入點。
[1]Julio Aramberri.旅游研究:尚不可靠的理論基礎[J].謝彥君,譯.旅游學刊,2003(2):24-29.
[2]陳才.旅游學研究方法論體系研究——一種社會學視角的探討[J].旅游學刊,2007(1):84-89.
[3]曹國新.建構論旅游社會學研究述評[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5-8.
[4]張進福.西方旅游社會學研究進展[J].旅游學刊,2004(5):82-91.
[5]肖洪根.對旅游社會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認識(上)[J].旅游學刊,2001(6):16-26.
[6]肖洪根.對旅游社會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認識(下)[J].旅游學刊,2002(1):59-68.
[7]王寧.旅游、現代性與好惡交織[J].社會學研究,1999(6):93-102.
[8]大衛·艾·尤柯.美國的非正式科學教育[J].世界科學,2006(1):43-44.
[9]李仲廣.生產性旅游:一個初步的理論探討[J].旅游學刊,2005(3):74-78.
[10]王艷平.以分會制繁榮中國旅游研究[J].旅游學刊,2007(3):7-8.[11]池田大作.我的世界交友錄:第一卷[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1-34.
F590
A
1674-5450(2014)01-0130-03
2013-08-22
2012年度遼寧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824)
金麗,女,遼寧鞍山人,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遼寧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生;王艷平,男,東北財經大學教授,旅游管理博士,主要從事旅游規劃與旅游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趙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