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重點研究實驗室依托浙江大學,于1993年經省政府批準投資建設,建有環境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生物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遙感與信息技術基礎3個研究室,農業資源遙感調查、地物光譜、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4個研究實驗室。
實驗室先后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國家“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技計劃項目以及橫向課題近300個。研究內容涉及農業環境資源調查、評價、規劃與管理;農業災害的預報、監測與評估;農作物長勢監測與估產;農業環境和污染以及質量評價;智能化農業機械與裝備;農業生產管理與技術咨詢服務等方面。
實驗室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累計33項(含參加協作獲獎),主持完成的獲獎科技成果33項34次,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協作)、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含協作)、二等獎23項(含協作)、三等獎6項。
實驗室擁有小型遙控飛機、地物波普儀、熱紅外光譜儀、MODIS衛星地面接收站等自主信息采集裝置,建有基礎數據庫和數據共享網,擁有2100萬元以上的儀器設備資產,已經具備與國際接軌的、可用于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研究領域所需要的室內儀器設備,以及部分主動采集空間信息的裝備。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
已取得較大進展,集中反映在《農業信息科學與農業信息技術》、《水稻遙感估產》、《水稻高光譜遙感實驗研究》、《水稻衛星遙感不確定性研究》、《土壤地面高光譜遙感原理與方法》等系列科技專著中。當前,抓住國家“973”“863”,以及國家支撐計劃項目等課題開展光譜效應機理及其預測模型、信息傳遞機制及其不確定性等方面的研究。要求在光譜反射效應與建立預測模型的穩定性,以及信息流的機制與過程及其對不確定性研究等方面有新的進展,為農業遙感與信息關鍵技術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通過水稻遙感估產技術攻關、環境資源調查及其利用動態監測、農業資源信息系統等20多個專業應用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研究,解決了一系列的關鍵技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抓住“973”“863”和國家支撐計劃項目等課題開展農業遙感與信息支撐與平臺技術,遙感信息采集、數據處理與共享技術,智能化農業機械化裝備等方面的研究。在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的通用軟件開發,遙控飛機采集信息及其數據處理與表達,基礎數據庫和信息資源共享網建設的完善,以及作物、水、土等信息采集的智能化機械裝備等方面爭取有新的進展,為各種專業應用系統開發提供關鍵技術支持。
已經研發出農作物長勢監測與估產,農業環境污染與評價,農業自然災害預報與評估,農業生產技術服務與決策等方面20多個專業應用系統。在國家基金、“973”、“863”、國家支撐計劃項目等課題的支持下,開展長三角地區土壤環境質量時空演變模擬與風險預測預警系統、水稻主要病蟲害監測與預測預報系統、縣級農業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農產品安全決策咨詢與溯源系統、土地利用遙感變更調查系統和縣級土地利用規劃信息系統等專業應用系統的開發與完善等方面的研究。
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信息化技術的集成、應用與示范,以及農業宏觀管理決策支持系統開發、應用與示范等方面的研究。在構建縣級的水稻、花卉、蔬菜、竹產品、亞熱帶山區經濟林、畜禽水產等信息平臺、信息化服務網絡有新的突破并實施應用與示范;在農業環境資源管理決策支持、農業生產技術咨詢服務、農產品市場信息分析預測等實用化有新的突破,并作出農村信息化的示范鎮和示范村。
農業生物統計分析與軟件開發、作物虛擬生長模擬技術,以及基于3S技術的作物生長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為農業遙感與信息技術提供各類統計模型、作物生長模擬等技術;在遙感宏觀監測和田間作物生長模型的耦合及數據空間尺度變化提供分析工具等方面爭取新的進展;為提高農業遙感數據分析的精度及其建模穩定性提供新技術。

國家遙感中心主任廖小罕調研

指導學生

浙江省生態系統二級分布圖

環保部衛星中心和省環保廳領導調研

西藏林芝色季拉山野外土壤采樣

小型遙控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