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WANG Jing
(江蘇省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連云港 222000)
(Lianyung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Lianyungang 222000,China)
1.1 “破窗效應”的由來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把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放在兩個文明程度、管理秩序完全不同的社區里,其中的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摘掉車牌,打開頂棚,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基于這項實驗,美國政治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共同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
1.2 “破窗效應”揭示的規律“破窗效應”更多的是從犯罪的心理去思考問題,但不管將“破窗效應”用在什么領域,道理是相似的,即環境對人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在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中,“破窗效應”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性。
2.1 中職學生的現狀及心理特征 中職學生的年齡一般都在15-18 歲之間,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中職學生因為各種因素使得這個群體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①強烈的自卑感。中職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大多數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受到老師、家長的指責和同學的歧視,缺乏真誠的關愛,同時,社會對職業教育還存在著一些偏見,中職生認為自己與同齡人相比,沒有前途,機會渺茫,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的心理。②思維活躍,缺乏學習動力。職業學校的教學注重實踐與技能,除了對口單招的學生以外,沒有升學的壓力,這樣就給中職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可以讓他們發揮活躍的思維,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但是,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差或者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在經歷了成績不理想—失去學習興趣—成績更不理想—對學習更沒興趣的惡性循環后,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簽,產生厭學情緒。③渴望被需要,被認可但存在人際交往障礙。很多老師可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請班級同學幫忙做事的時候,他們特別認真和熱心,但在同學間相處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這就說明,中職生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但是,他們在為人處事、與人交往方面卻存在很大的缺陷,如語言表達力差,知識水平低,性格偏激,以自我為中心等。
2.2 “破窗效應”的表現 在中職學校的班級中,誘發“破窗效應”的因素處處存在,中職學校的老師應從細節處著手,注重細節對學生的影響,綜合起來可以有以下幾點:①盲目模仿。中職生的年齡階段是一個生理、心理迅速發展的階段,因此,這個階段的學生會把周圍的成年人當成自己模仿的對象。在學校,他們會模仿自己的老師,包括老師的穿衣打扮,言行舉止等方面,而老師的一些不良習慣,如說話帶口頭語、吸煙等,就會成為“破窗效應”的誘因之一。中職學生由于缺乏對有效信息的甄別能力,盲目的模仿明星,這些脫離實際,不符合中職生身份、年齡特點的甚至有違法犯罪傾向的模仿對象也成為“破窗效應”的誘因之一。②規章制度不完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班級中的各項規章制度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班級中沒有一套行之有效且嚴格執行的班級管理規章制度,不良的班級風氣就會成為“破窗效應”的催化劑。③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教育管理不徹底。當學生的行為出現問題,并且錯誤本身沒有造成太大影響和破壞時,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處理只是輕描淡寫的說兩句,并沒有“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根源所在,長期如此,學生對老師的教育則可能出現表面承認,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類似的學生之間則容易達成共識,在班級中形成一股反勢力,成為最初的“破窗”,為今后班級的管理埋下隱患。
在中職學校中,教師應注重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注重細節對學生的影響。把每一項制度都當成是玻璃,看好“四塊鏡子”,公平公正樹立良好的班風,沒有問題的時候做好預防措施,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改正和修補,問題處理之后要做好反饋檢查。
3.1 借助“顯微鏡”,深入調查,防微杜漸 顯微鏡具有放大效果,我們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把細微的、容易被忽略的隱患苗頭,放大曝光,針對這些隱患,剖析其產生的原因,制定改進措施,把各種隱患和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一些學生問題的出現,絕非一時之誤,一念之差,而是積少成多,積久成疾,一朝爆發而已。“第一塊玻璃”破碎之前一定有細微的預兆,也許是一道小裂紋,也許是周圍環境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關注細節,抓好細節教育。
3.2 善用“多棱鏡”,發現問題,果斷處理 多棱鏡具有折射作用,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已經發現的問題,要能夠引以為戒,由已經出現的問題聯想到可能出現的問題隱患,及時查漏補缺。當看到別人的“窗戶破碎”時,應當及時反省自身有沒有出現“裂紋”,從而做到防微杜漸。教師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要能夠做到以下幾點:①做到“經常”。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到三個經常:一是要“經常”教育。二是要“經常”檢查。三是要“經常”反省。②善于“尋律”。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教育教學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善于發現和尋找學生問題發生的規律,才能掌握學生管理工作的主動權,提高班級管理的工作效率。③處理“從嚴”。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不能抱著差不多的態度,治標不治本,處理問題就要追根求源,把每一件事的嚴重性、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分析給學生聽,讓學生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從中吸取教訓,從點點滴滴樹立學生的責任意識。
3.3 擺正“平面鏡”,公平公正,樹立正氣 平面鏡能夠顯示真實的圖像。在處理學生問題和矛盾的過程中要堅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另外,作為學生的管理和教育者,在平時的工作中也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對于學校、班級的規章制度,要帶頭遵守和執行,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是這個意思。
3.4 常看“后視鏡”,監督改進進度,重在預防 后視鏡用來查看身后的情況。中職學生由于年齡和認識能力的問題,很多錯誤的改正、習慣的養成、學校和班級規章制度的落實需要長期、反復,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撒手,制度不落實不放過。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第一塊玻璃被打破”,即使“第一塊玻璃被打破”,也能保證得到及時的修補,從而避免“第二塊玻璃被打破”。
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那些看起來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就會縱容更多的人“打爛更多的玻璃”,因此,學生教育過程中一定要關注“破窗”前的“裂痕”,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不因一時的不如意而影響一生。
[1]韓玉斌.從“破窗理論”與“護花原理”看育人[J].寧夏教育.
[2]趙敏,劉立民.淺談中職教育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管理.
[3]宋光宇,崔作家.班主任工作與“破窗理論”[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
[4]Ame.Seaward.青少年心理壓力管理手冊B.L.Bartlett,L.K..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
[5]胡江霞.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導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趙承福.學生心理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