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月華
摘要:傳統的競爭優勢理論把企業的成功歸結行業、市場、資源、能力、知識、制度等某一戰略要素上,隨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加劇,企業僅僅依靠某一要素獲得的競爭優勢很難持續下去,必須樹立系統的觀點去構建競爭優勢。通過建立外部環境和內部能力的動態數學模型說明外部環境和內部能力是如何動態相互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這為競爭優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關鍵詞:企業競爭優勢;競爭優勢理論;外部環境;內部能力;動態能力理論;動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4)02-0097-05
企業競爭優勢是目前理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大多數學者從外生論和內生論兩個視角來研究競爭優勢,外生論認為,企業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外部環境,如產業結構、企業定位、政治制度、社會關系、市場規模、市場結構等因素;內生論認為企業的內部特質,如異質資源、核心能力、管理制度、知識能力等是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這些理論僅研究了某一個元素對競爭優勢的影響,隨著外部環境變化越來越快和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的競爭優勢越來越體現為綜合因素的較量上,某一方面的優勢已經很難使得企業在激烈競爭環境中保持較高的競爭地位,隨之出現的是從綜合的視角對競爭優勢的研究。綜合觀綜合了企業外部和內部影響競爭優勢的因素。但是,大多數學者從靜態的角度研究,就外部環境而言,外部環境因素不可能是穩定不變的,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處處充滿不確定性和多變性,與此同時,影響企業內部效率的因素——資源、能力、制度、知識等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們都隨著時間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1]。所以,應該從綜合的、動態的角度研究競爭優勢。事實上,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交織,在動態中平衡,共同推動著企業的發展。那么,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因素之間的動態關系是什么?兩者是如何交織影響了企業競爭優勢的?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在對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因素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外部環境與內部能力共同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動態數學模型,以期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企業競爭優勢的外部環境因素分析
企業的競爭優勢是指企業在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相對于競爭對手而言,保持較高的市場位勢,這種有利的市場環境可以使企業獲得高于競爭對手的經濟利潤。企業如何保持競爭優勢?外生論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于企業外部環境的某些要素。從已有的文獻來看,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外部環境因素可以分為產業環境、市場環境、制度環境、社會環境、自然資源等幾大類。
產業環境。邁克爾·波特教授認為行業吸引力是盈利性的重要決定因素,企業的恰當定位是獲取競爭優勢的基礎[2]。因此,與其他宏觀環境相比,產業環境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更重要,因為其他宏觀環境對企業施加的影響是通過產業環境而進行的。產業環境是指對處于同一產業內的組織都會發生影響的環境因素,它與一般環境不同,只對處于某一特定產業內的企業以及與該產業存在業務關系的企業發生影響,主要包括所處行業或想進入的行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產業狀況、競爭狀況、生產狀況、產業布局、市場供求情況、產業政策、行業壁壘和進入障礙、行業發展前景等。在這些因素中,邁克爾·波特教授認為五種力量,即現有競爭者、潛在進入者、供方、需方和替代品影響了企業競爭力,企業則是由各種經營構成的價值鏈,企業提高競爭力必須不斷推動產業環境五種力量的改善,使其向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方向轉化。
市場環境。企業面臨的市場是與企業關系最密切的外部環境因素。良好的市場環境,供求關系決定了產品的價格,這有利于資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在市場環境中,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因素主要有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化、進入壁壘、戰略群體等[3]。市場集中度是指市場上的少數企業在生產量、銷售量、資產總額等方面體現在生產規模上對所在行業的支配程度。市場集中度越低,市場的特征越接近于完全競爭市場,市場上存在的企業越多,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難以獲得競爭優勢;市場集中度越高,市場的壟斷特征越明顯,市場上存在的企業越少,少數企業支配了整個行業,這些企業容易獲得壟斷超額利潤,與別的市場結構相比,寡頭主導型市場結構下的企業創新行為最活躍[4]。產品差異化是指對相同類型的產品進行某種方式的改變,使得產品在形狀、包裝、顏色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以滿足消費者不同的偏好或者激發消費者新的需求。顯然,產品差異化的程度越高,企業之間產品相同的程度就越低,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會越弱;反之,產品差異化程度越低,企業產品的同質性越高,企業之間的競爭就越激烈。進入壁壘指的是企業進入某一產業的障礙,進入壁壘的高低意味著新企業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在高進入壁壘的產業中,企業由于通過對市場位勢的保護而形成的壟斷租金,這種壟斷租金也是競爭優勢的泉源[5]。戰略群體主要指企業與下游銷售商、上游供應商之間的縱向價值鏈關系,良好的戰略群體有利于穩定原材料的供應渠道和產品的銷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使企業集中于提高內部效率上,提高企業的利潤。
制度環境。在近年來關于競爭優勢問題的研究中,制度學派的思想日益成為企業戰略管理新的研究視角[6]。North認為制度是人們設計的約束其交往活動的游戲規則,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7]。正式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契約、法律法規等,非正式的制度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道德倫理、意識形態等。制度作為一種稀缺資源,與土地、資本、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一樣,對企業的發展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降低交易費用,減少交易活動的不確定性,使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二是保障土地、資本、信息和技術這些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并且制度環境還控制了資源的分配情況,因此,影響了企業關鍵性資源的可獲得性[8];三是限制、激勵和引導去影響企業的行為,企業的生產經營必須符合當地的規章制度的要求,違反“游戲規則”,就會受到法律法規方面的制裁,甚至面臨行業內企業的指責;四是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這些非正式制度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消費觀念、需求欲望及特點、購買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而影響著企業的管理方式和產品的銷售。因此,企業所嵌入的制度環境不同,其交易關系就不同,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也不同,從而導致經營績效的差異[9]。
社會環境。社會環境是指企業與政府、社區、供應商、銷售商、股東、銀行等相關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良好的關系網絡可以替代不足的正式制度,從而降低由于官僚成本而導致的交易成本的增加,提高經營效率。對企業影響最重要的關系網絡主要有企業家社會關系網絡、市場聯盟網絡、政治網絡和產學研聯盟網絡四種。企業家社會關系網絡指的是以血緣、親情、友情等關系而建立的關系網絡,借助于這種關系網,企業可以獲得資金、資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從而及時處理各種問題并渡過難關;市場聯盟網絡指的是企業與上游供應商、下游銷售商、競爭者、股東、銀行形成的關系網絡,這種關系網絡可以使得企業獲得穩定的資本、技術、信息、原材料等生產要素供應渠道和產品的銷售渠道;良好的政治網絡可以為企業獲得更多的稀缺性資源提供機會,為獲得更大的政治影響、建立合法性標準、控制有價值信息或者安排新的合作提供機會[10];產學研聯盟網絡是指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結成的市場共享、資源互補、風險共擔的戰略聯盟,可以使企業獲得優秀的人才、尖端的技術,也可以共同進行新技術開發和科研創新,從而降低風險,進而提高企業競爭力。
除此之外,自然環境、技術環境等其他外部環境也影響了企業競爭優勢。比如,靠近原材料、燃料供應地或市場的企業,可以節約運輸成本;良好的技術環境,使企業享受到由于技術知識外部性帶來的好處,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創新。
綜上所述,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外部環境測量項目如表1所示。
可根據表1所示的項目對企業的外部環境進行測量,計算公式如下:
E表示外部環境的測量值,意味著與競爭對手相比,企業外部環境有沒有競爭優勢;?仔表示每類環境測量項目的權重;B表示每類環境因素中每個子因素的權重;X表示每類環境因素中每個子因素的測量分值。可以將上式具體化,得到:
二、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內部因素分析
外生論將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視為競爭優勢的來源,沒有回答在相同的環境下,為什么一些企業比另一些企業更有競爭力這個問題。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者們將探索企業競爭優勢的著眼點轉移到了企業的內部要素上,這就是所謂的競爭優勢內生論。內生論認為企業競爭優勢是通過提高企業內部要素的使用效率來獲取租金,比如,企業通過培育異質性資源形成的李嘉圖租金,或者是通過增強動態能力而獲得熊彼特租金。理論分支主要有資源基礎理論、能力基礎理論、知識能力理論、制度理論等(見表2)。
從以上分析可知,企業競爭優勢的內部分析單元是資源、能力、知識、制度等。可以根據這些分析單元對企業內部競爭優勢進行測量,計算公式如下:
A=f2(L,V)
其中,A表示內部競爭優勢的測量值;L表示各類分析單元的權重;V表示各類分析單元的測量分值。可以將上述公式具體化,得到:
三、企業外部環境因素與內部因素之間的動態關系模型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逐步深入,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不斷增加,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市場機會稍縱即逝,社會關系更加復雜多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這種開放動蕩的外部環境為企業提供了機會,但也帶來了威脅。由企業資源、能力等內部要素創造的競爭優勢在于形成有效的模仿障礙、隔絕機制和先發優勢,而在開放的環境中,維持企業難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和獨特的資源優勢變得更加困難,再加上隨著產業周期的不斷縮短,原有的某一方面的優勢很可能現在就不是優勢。所以,企業競爭優勢的創造是一個動態過程,企業必須在使原有的競爭優勢被競爭者模仿前,創造出新的優勢,才能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綜合以上分析,很有必要結合企業內外部因素的動態變化進行企業競爭優勢的分析。而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資源基礎理論、能力理論強調把競爭優勢建立在單一戰略要素的基礎上,或者強調競爭優勢來源于產業環境,或者強調來源于獨特資源,或者強調來源于核心能力,這些理論都相對缺乏動態性[15],無法解釋變化的外部環境條件下企業如何獲得競爭優勢,以及某些企業為什么具有持續的競爭優勢。在這種背景下,Teece提出了動態能力理論。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被定義為“企業整合、建立以及重構企業內外能力以便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16]”。這說明,為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的能力需要持續不斷地被開發、維護和揚棄,這使得企業能力理論建立在動態的基礎之上。但是,動態能力理論偏重于強調企業內部能力的重建,按照資源依賴學派的觀點,企業必須與那些控制資源的外部行動者主動地進行互動交往,甚至主動地對環境進行管理和控制,以減少其對外部環境的依賴和來自外部環境的制約,企業的生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企業與外部資源控制者的交往能力、談判能力以及控制改變環境的能力[17]。比如,很多企業通過垂直一體化、水平一體化、并購和多元化來降低來自競爭的不確定性,追求組織環境穩定性。通過這些手段,企業從外部引入了負熵流,降低了內部熵流的增加,有效提高了企業內部能力。企業的外部環境一方面直接影響了企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通過改善企業內部戰略要素,提高內部效率而增加企業競爭力,相關研究也發現,良好的環境管理能力,能夠使企業提高創新、組織學習、跨部門合作和整合利益相關者等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在對企業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的形成中起到了中介作用[18]。這些創新、組織學習、跨部門合作和整合利益相關者等方面的能力實際上就是指企業的內部能力。根據這個思路,外部環境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機理和路徑可以用圖1表示。
因此,外部環境要素與內部要素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起到了協同的作用,產生了非線形倍乘的效果,把這個思想用數學模型表示為:
C=f1(?仔,B,X)×f2(L,V)
C表示企業競爭優勢;f1(?仔,B,X)表示外部因素導致的競爭優勢;f2(L,V)表示內部因素導致的競爭優勢。存在:
f1(?仔,B,X)>1,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相對有利=1,企業的外部環境一般>0&<1,企業面臨外部環境相對不利=0,企業沒有參與競爭
f2(L,V)>1,企業形成了獨特的內部能力、資源等要素,具有競爭力=1,企業內部能力、資源等要素一般>0&<1,企業內部能力、資源等要素比較差,沒有競爭力=0,企業沒有參與競爭
上式反映了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能力要素對企業競爭優勢的綜合影響,外部環境、內部要素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兩者的動態交互作用,影響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具體來講,可以總結出以下三個結論:
1. 當f1(?仔,B,X)>1時,說明外部環境對企業的競爭有利,此時,如果f2(L,V)>1,說明企業內要素也有利于競爭優勢的形成,企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如果f2(L,V)=1,說明企業和競爭對手內部情況相同,企業競爭優勢取決于外部環境;如果0 2. 當f1(?仔,B,X)=1時,企業有沒有競爭優勢完全取決于企業內部能力。 3. 當0 四、結語 傳統的競爭優勢理論把企業的成功歸結為某一要素——行業、市場、資源、能力、知識、制度等,隨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加劇和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一方面,這些要素本身就是不斷地變化著,企業必須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內部能力,甚至改善外部環境,競爭優勢才能持續下去,企業必須樹立動態的觀念去構建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好地表現為綜合實力的競爭,企業的競爭優勢往往是產生于多個要素,僅僅依靠某一要素獲得的競爭優勢很難持續下去,企業必須樹立系統的觀點去構建競爭優勢。基于這些思考,本文立足于動態、系統的觀點,綜合考慮外部環境和內部能力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要素,在梳理分析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能力的動態數學模型,該模型說明了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能力是動態相互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內在機理,這為競爭優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參考文獻: [1]徐彪,溫曉俊.開放環境下企業動態競爭優勢研究——對靜態競爭優勢模型的動態修正[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6):82. [2]張明玉,張文松.企業戰略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2):23. [3]李偉彬.制度環境與企業競爭優勢來源關系研究——基于陽江十八子的案例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6):10. [4]吳福象,周紹東.企業創新行為與產業集中度的相關性[J].財經問題研究,2006,(12):29-33. [5]Porter,M.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to corporate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7,May-June:43-59. [6]Carney M,Gedajlovic E.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Capabilities:A Comparison of Managerial,Alliance,and Personal Capitalism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3):335-354. [7]North D.Institution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1991,(1):97-112. [8]Willia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5. [9]周建,方剛,劉小元.外部制度環境、內部治理結構與企業競爭優勢——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學報,2010,(7):963-970. [10]Miles,R.E.,Snow,C.Fit,Failure and the Hall of Fame[J].California ManagementReview,1984,(26):10-27. [11][12]嵇國平,孟鷹.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回顧及研究趨勢[J].商業研究,2006,(11):32-34. [13]余光勝.企業競爭優勢根源的理論演進[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10):6-7. [14]周建,方剛,劉小元.外部制度環境、內部治理結構與企業競爭優勢——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學報,2010,(7):967-970. [15]徐彪,溫曉俊.開放環境下企業動態競爭優勢研究——對靜態競爭優勢模型的動態修正[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6):81-83. [16]Teece D. J,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537-555. [17]費顯政.資源依賴學派之組織與環境關系理論評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7):452-452. [18]楊德鋒,楊建華.環境戰略、組織能力與競爭優勢[J].財貿經濟,2009,(9):121-124. 責任編輯、校對:武玲玲
f2(L,V)>1,企業形成了獨特的內部能力、資源等要素,具有競爭力=1,企業內部能力、資源等要素一般>0&<1,企業內部能力、資源等要素比較差,沒有競爭力=0,企業沒有參與競爭
上式反映了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能力要素對企業競爭優勢的綜合影響,外部環境、內部要素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兩者的動態交互作用,影響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具體來講,可以總結出以下三個結論:
1. 當f1(?仔,B,X)>1時,說明外部環境對企業的競爭有利,此時,如果f2(L,V)>1,說明企業內要素也有利于競爭優勢的形成,企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如果f2(L,V)=1,說明企業和競爭對手內部情況相同,企業競爭優勢取決于外部環境;如果0 2. 當f1(?仔,B,X)=1時,企業有沒有競爭優勢完全取決于企業內部能力。 3. 當0 四、結語 傳統的競爭優勢理論把企業的成功歸結為某一要素——行業、市場、資源、能力、知識、制度等,隨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加劇和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一方面,這些要素本身就是不斷地變化著,企業必須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內部能力,甚至改善外部環境,競爭優勢才能持續下去,企業必須樹立動態的觀念去構建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好地表現為綜合實力的競爭,企業的競爭優勢往往是產生于多個要素,僅僅依靠某一要素獲得的競爭優勢很難持續下去,企業必須樹立系統的觀點去構建競爭優勢。基于這些思考,本文立足于動態、系統的觀點,綜合考慮外部環境和內部能力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要素,在梳理分析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能力的動態數學模型,該模型說明了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能力是動態相互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內在機理,這為競爭優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參考文獻: [1]徐彪,溫曉俊.開放環境下企業動態競爭優勢研究——對靜態競爭優勢模型的動態修正[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6):82. [2]張明玉,張文松.企業戰略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2):23. [3]李偉彬.制度環境與企業競爭優勢來源關系研究——基于陽江十八子的案例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6):10. [4]吳福象,周紹東.企業創新行為與產業集中度的相關性[J].財經問題研究,2006,(12):29-33. [5]Porter,M.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to corporate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7,May-June:43-59. [6]Carney M,Gedajlovic E.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Capabilities:A Comparison of Managerial,Alliance,and Personal Capitalism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3):335-354. [7]North D.Institution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1991,(1):97-112. [8]Willia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5. [9]周建,方剛,劉小元.外部制度環境、內部治理結構與企業競爭優勢——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學報,2010,(7):963-970. [10]Miles,R.E.,Snow,C.Fit,Failure and the Hall of Fame[J].California ManagementReview,1984,(26):10-27. [11][12]嵇國平,孟鷹.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回顧及研究趨勢[J].商業研究,2006,(11):32-34. [13]余光勝.企業競爭優勢根源的理論演進[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10):6-7. [14]周建,方剛,劉小元.外部制度環境、內部治理結構與企業競爭優勢——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學報,2010,(7):967-970. [15]徐彪,溫曉俊.開放環境下企業動態競爭優勢研究——對靜態競爭優勢模型的動態修正[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6):81-83. [16]Teece D. J,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537-555. [17]費顯政.資源依賴學派之組織與環境關系理論評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7):452-452. [18]楊德鋒,楊建華.環境戰略、組織能力與競爭優勢[J].財貿經濟,2009,(9):121-124. 責任編輯、校對:武玲玲
f2(L,V)>1,企業形成了獨特的內部能力、資源等要素,具有競爭力=1,企業內部能力、資源等要素一般>0&<1,企業內部能力、資源等要素比較差,沒有競爭力=0,企業沒有參與競爭
上式反映了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能力要素對企業競爭優勢的綜合影響,外部環境、內部要素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兩者的動態交互作用,影響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具體來講,可以總結出以下三個結論:
1. 當f1(?仔,B,X)>1時,說明外部環境對企業的競爭有利,此時,如果f2(L,V)>1,說明企業內要素也有利于競爭優勢的形成,企業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如果f2(L,V)=1,說明企業和競爭對手內部情況相同,企業競爭優勢取決于外部環境;如果0 2. 當f1(?仔,B,X)=1時,企業有沒有競爭優勢完全取決于企業內部能力。 3. 當0 四、結語 傳統的競爭優勢理論把企業的成功歸結為某一要素——行業、市場、資源、能力、知識、制度等,隨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加劇和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一方面,這些要素本身就是不斷地變化著,企業必須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內部能力,甚至改善外部環境,競爭優勢才能持續下去,企業必須樹立動態的觀念去構建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好地表現為綜合實力的競爭,企業的競爭優勢往往是產生于多個要素,僅僅依靠某一要素獲得的競爭優勢很難持續下去,企業必須樹立系統的觀點去構建競爭優勢。基于這些思考,本文立足于動態、系統的觀點,綜合考慮外部環境和內部能力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要素,在梳理分析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能力的動態數學模型,該模型說明了外部環境要素和內部能力是動態相互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內在機理,這為競爭優勢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 參考文獻: [1]徐彪,溫曉俊.開放環境下企業動態競爭優勢研究——對靜態競爭優勢模型的動態修正[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6):82. [2]張明玉,張文松.企業戰略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2):23. [3]李偉彬.制度環境與企業競爭優勢來源關系研究——基于陽江十八子的案例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6):10. [4]吳福象,周紹東.企業創新行為與產業集中度的相關性[J].財經問題研究,2006,(12):29-33. [5]Porter,M.Fro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corpo-rate to corporate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7,May-June:43-59. [6]Carney M,Gedajlovic E.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Capabilities:A Comparison of Managerial,Alliance,and Personal Capitalism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3):335-354. [7]North D.Institutions[J].The 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1991,(1):97-112. [8]Willia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75. [9]周建,方剛,劉小元.外部制度環境、內部治理結構與企業競爭優勢——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學報,2010,(7):963-970. [10]Miles,R.E.,Snow,C.Fit,Failure and the Hall of Fame[J].California ManagementReview,1984,(26):10-27. [11][12]嵇國平,孟鷹.企業競爭優勢的理論回顧及研究趨勢[J].商業研究,2006,(11):32-34. [13]余光勝.企業競爭優勢根源的理論演進[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10):6-7. [14]周建,方剛,劉小元.外部制度環境、內部治理結構與企業競爭優勢——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學報,2010,(7):967-970. [15]徐彪,溫曉俊.開放環境下企業動態競爭優勢研究——對靜態競爭優勢模型的動態修正[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6):81-83. [16]Teece D. J,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537-555. [17]費顯政.資源依賴學派之組織與環境關系理論評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7):452-452. [18]楊德鋒,楊建華.環境戰略、組織能力與競爭優勢[J].財貿經濟,2009,(9):121-124. 責任編輯、校對:武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