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椿
一直以來,我總在思考: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究竟怎樣開展才更利于學生的發展呢?在觀摩了一些名家課例、研讀了一些教育論著之后,我發覺,不管是哪種教育方法,都鮮明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即教育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重任,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核心,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的思想。為此,我嘗試從形式和內容上構建開放的課堂,貫穿思維訓練,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挖掘自己的潛能,追求獨有的個人特色。
一、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的大腦“轉”起來
很長一段時期,我們的教師大多采取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只注重把課本內容講完,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活動,這樣導致知識脫離了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了他們的情感興趣,變成了為學習而學習的索然無味的行為。為了打破這種格局,激活學生潛在的內需,我們必須讓學生的腦筋“轉”起來。在平時的教學實際中,我嘗試了以下幾種方法:
1.協作攻關法
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眳f作攻關法就是針對課堂上“獨學”現象提出的。這是一種合作學習、共同進步的方法。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既要各抒己見,又要團結一致解決問題。操作步驟一般是:第一步,教師針對課文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思考角度要具有多樣性,這樣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還可以激發學生的鉆研意識;第二步,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問題,把選擇同一內容的學生分成一組進行討論;第三步,小組匯報討論結果;第四步,師生評議,拾遺補漏;第五步,總結成果。協作攻關法的每一個環節,無不以學生為主體,凸顯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促進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
2.課前三分鐘評論
每次課前安排一名學生對當天所見或所聞發表評論,可以是國內外大事,也可以是身邊的小事,要求有自己的見解。雖然只是課上的三分鐘,可在課余學生必須注意觀察、收集信息,讓材料在腦中沉淀,再經過篩選和思維的加工,才能保證三分鐘的評論質量。例如,在9月10日教師節當天,有一名學生原先就已準備好了評論話題,但他經過考慮還是放棄了,改而評論感謝恩師的時事新聞。我們暫且不去評價他準備得是否充分,就憑他的放棄與選擇,就能感覺到他思維的敏銳性。
3.樂林漫步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音樂是一種以旋律表達情感的方式。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位學生都成為音樂家,但我們有必要讓每位學生成為有情感的人?!皹妨致健本褪亲屆课粚W生在音樂里徜徉、遐想,用心去欣賞、去體會音樂的韻味,再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理解?!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個人閱歷和藝術素養不一樣,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自然也不一樣,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學生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而不是千人一面;要用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這種形式學生非常歡迎,因為它不僅訓練了他們思維的個性,也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還給緊張的學習生活帶來了一絲閑適。
以上這三種途徑,都是在求異的要求下進行的,要求異就得思考;要表達就得對語言進行組合。這些活動無不要求大腦積極地轉起來,在思考的世界里學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二、延伸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的手“動”起來
我們的課堂只有40分鐘,內容是教材,但如果只拘泥于此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知識面不僅狹窄,而且也桎梏了他們的思維,限制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求。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去研究和分析那些沒有明確闡述的,似乎是隱藏著的聯系和規律。學生必須仔細地分析各種事實,比較各種實例,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結論。
如,《奴隸英雄》一課,結尾只寫到斯巴達克和奴隸們沖向觀眾席就戛然而止。那斯巴達克的命運究竟怎樣呢?為什么他會有那樣的命運呢?課文中沒有答案。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在課外書中尋找、上網查尋。通過動手,他們獲取了大量的課外知識,詳細地了解了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起義的經過,并通過研究和分析當時羅馬帝國的社會現狀,對比一系列事件,得出“個人命運與社會制度密切相關”的結論。
有時,這種內容的延伸大大超越了課本。比如,在學習了大量的古詩之后,讓學生去收集整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代表作,了解社會經濟對詩人創作風格的影響;在接觸詞這一文體前,讓學生在課外了解詞的發展歷史,比較詞與詩的區別;在學習了《田忌賽馬》、《晏子使楚》、《將相和》之后,讓學生去了解東周的歷史,探討當時謀臣勇士多的原因。
只有學生求知的火花被點燃了,他們才能清晰地感覺到思維的脈搏在跳動。通過動手,他們觸及大量未知的領域,因此內心始終充滿著探索的渴望和成功的自信,因為“發現的快樂,憑借自己的努力而獲得真理時的驚喜能給人以自豪感和自我肯定、自我尊重的內心體驗”。
三、走出狹小課堂空間,讓學生的心“活”起來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鮮明地體現了生活與創作的關系。如果沒有了生活體驗,學生創作的源頭就會枯竭。所以,我們有必要帶領學生走出狹小的課堂,置身于生機勃勃的現實生活,去領略大自然的美景,去感受勞動的火熱,去捕捉生活的真實。
如,在教二年級學生寫《春天來了》這篇作文時,我把學生帶出了校門。大家坐在開著野花的小土坡上,眼前是一片美麗的田野:金燦燦的油菜花、綠油油的麥苗在風中此起彼伏,像是大海中的波浪;田野里忙碌的人們有的正趕著水牛犁田,有的正在播種;天空中燕子在快樂地飛翔歌唱……學生的興致很高,他們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了,發出陣陣驚嘆聲。這時,我問他們:“是誰施了魔法使田野變得這樣美麗?”學生一下子抓住了主題:“是因為春天來了!”然后,我們在現場進行了口頭作文訓練。面對此景,學生靈感大發,把春天的田野描繪得具體而形象,他們再不必為無米之炊而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