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峰
我校是一所進行藏、漢“雙語”教學的民族中學。特殊的教學內容決定著特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本人立足現狀,遵循藏族學生的思維特點、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不斷探索分析,歸納總結了適合“雙語”教學中漢語文課的教學方法。
一、創造形象而有趣味的課堂教學
學生來自農牧區,理性思維遲緩,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較低,漢語又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學習漢語沒有語言環境,在小學使用的教材是五省藏區通用的協編教材,教材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小學時漢語基礎不扎實,漢語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情景式教法,使所教內容形象化。讓學生比較直觀地接受新知識。同時讓課堂教學充滿趣味,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新知識,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如: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將一些課文內容編排成課本劇,師生一起在課堂上表演;在課堂上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紀錄片等。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掌握漢語知識,這樣,會使部分學困生對學習漢語不在感到有壓力,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二、培養學習漢語的興趣
良好的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能有效地發掘學生蘊藏著的學習潛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愛學。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來創設特殊的課堂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對于一些文學性很強的文章,學生只能品出其中的一部分滋味,其余仍然深蘊文章之中,此時,就需要教師運用語言、情調以及肢體語言等來創造出各種相應的氛圍,教師利用多媒體來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自覺思維,激發其興趣。
2.激發學生美好情感,培養興趣
藏族中學的 漢語文教材中編排了一些介紹本民族風土人情和歷史故事的文章。如:《心中的青海湖》《五彩池》《阿壩草原的水》《文成公主》《格薩王出征》等。學生對這些文章很感興趣,教師在講授這些文章時,給學生以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自己介紹本民族的風土人情,讓學生自己講述藏漢民族團結的歷史故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大家庭的美好情感,而且會使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信心,從而會顯著地提高學生對漢語文課的學習熱情。
3.巧設疑問,強化興趣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能調動人們學習的興趣,尋疑——生疑——釋疑的過程,是一個全身心投入的過程,因而能激發人的熱情和興趣。在漢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所教的對象和內容,巧妙設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強化興趣。如:講《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從題目入手,問:為什么叫“死?!??為什么又“不死”?讓學生迅速讀文,從文章中尋找答案。如:講《濟南的冬天》時,問:青藏高原冬天天氣有什么特點?又問:濟南的冬天天氣有什么特點?北京的冬天有什么特點?像這樣一連串的課堂設問給學生帶來了極強的吸引力,強烈的欲望驅使學生主動地去理解課文內容,自覺地去閱讀課文。
4.多一點成就感。
在教學中,給學生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有更多的成就感,成功的喜悅會不斷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熱情,有助于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學習意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積極肯定,正確的要表揚,錯誤的要糾正和鼓勵。在課堂上還要經常組織漢語文知識競賽、美文朗讀、即興演講等活動,并評優獎勵。通過課堂評比獎勵,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不斷探索學習的熱情,加強了師生間的學習交流。
興趣是好學的動力,沒有興趣就學不好漢語文。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漢語文的特殊魅力感染學生,培養興趣。
讓學生學好漢語文,是“雙語”類民族中學漢語文教師的一項重任,其教學是一項長期探索研究,不斷創新完善的課題,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斷總結,才能找到切合實際而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學習、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