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華相
摘 要: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依托。城鎮化是我國目前非常重要的課題。文章從規劃建城、科學管城、智慧立城、產業興城、市場活城等方面論述了城鎮化路徑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城鎮化;路徑;重要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如何實現城鎮化,加強城鎮管理水平、提升城鎮素質、檔次,使城鎮化科學、有序、健康、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對此,筆者談談個人的菅見。
1 規劃建城
城市發展,是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是集聚新增產業和人口的重要區域。城鎮化有利于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提高城鎮建設水平。城市建設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中央城鎮化會議要求,城鎮建設,要實事求是確定城市定位,科學規劃和務實行動,避免走彎路;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因此,做好城鎮規劃非常重要。一是城區規劃。城鎮建設面積的大小,人口容納多少科學都必須進行充分的、科學的論證。不是越大越好,而應該是符合地方特色與優勢。二是功能規劃。關鍵是要科學劃分功能區域,構建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的城鎮體系。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要加速構建立體交通網絡,打造區域綜合交通樞紐。三是基礎規劃。道路規劃是基礎,系統規劃是關鍵。現在的問題是地下規劃問題多。不管老城還是新區各種管網鋪設都非常亂,而且沒有統一的規劃。包括電信、移動、廣電、天然氣、自來水、污水等各自為政,經常開腸破肚。成本非常高,老百姓經常罵娘。因此,我們可以學習國內外好的做法,如統一由政府規劃,相關部門投資建設地下永久性通道,把所有的管網統一鋪設在下面。
2 科學管城
城鎮建設容易,管理非常難。必須將城鎮作為一個系統的整體,必須用系統的方法進行管理,從城鎮整體的利益和發展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正確處理好長遠與當前、全局與局部、歷史與現實的關系。管理是城鎮建設與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中央城鎮化會議強調,要加強城鎮化宏觀管理,制定實施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有關部門要加強重大政策統籌協調,各地區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實際的推進城鎮化發展意見。管理應該突出以下幾點:
一是交通管理。現在的問題非常多,特別是交通擁堵問題非常嚴重。所以,解決交通堵的問題非常必要,也是急需的。怎么解決?建議老城部分地段實行單向行駛;長途車站、客運車站遷出城中心。
二是秩序管理。目前,不管老城還是新城,亂停、亂放、亂行、亂扔的現象非常嚴重。車停占人行道非常普遍、人橫穿公路也非常普遍。因此加強亂停、亂放、亂行、亂扔的處罰管理勢在必行。同時,城市管理在人,因此提高市民素質是實現城市秩序管理取得成效的關鍵因素。文明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對市民進行教育,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讓每一個市民都積極主動參與、支持城市管理,自覺遵守城市管理。
三是日常管理。建立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允許地方政府通過發債等多種方式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允許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研究建立城鎮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鎮,可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從嚴合理供給城鎮建設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3 智慧立城
智慧城鎮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創新環境下的城鎮形態,智慧城鎮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可持續創新。
“智慧城鎮”需要具備四大特征: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
通過傳感技術,實現對城鎮管理各方面監測和全面感知。智慧城鎮利用各類隨時隨地的感知設備和智能化系統,智能識別、立體感知城市環境、狀態、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對感知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并能與業務流程智能化集成,繼而主動做出響應,促進城市各個關鍵系統和諧高效的運行。各類寬帶有線、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城鎮中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互動,為城鎮各類隨時、隨地、隨需、隨意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寬帶泛在網絡作為智慧城鎮的“神經網絡”,極大的增強了智慧城鎮作為自適應系統的信息獲取、實時反饋、隨時隨地智能服務的能力。現代城鎮及其管理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新一代全面感知技術的應用更增加了城鎮的海量數據。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計算,通過智能融合技術的應用實現對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與分析,并引入綜合集成法(綜合集成研討廳),通過人的“智慧”參與,大大提升決策支持的能力。基于云計算平臺的大成智慧工程將構成智慧城鎮的“大腦”。技術的融合與發展還將進一步推動“云”與“端”的結合,推動從個人通訊、個人計算到個人制造的發展,推動實現智能融合、隨時、隨地、隨需、隨意的應用,進一步彰顯個人的參與和用戶的力量。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重塑了現代科技以人為本的內涵,也重新定義了創新中用戶的角色、應用的價值、協同的內涵和大眾的力量。智慧城鎮的建設尤其注重以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強化用戶的參與,匯聚公眾智慧,不斷推動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 產業興城
產業是一個城鎮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內容。沒有產業,城鎮不活。城鎮發展僅靠工業經濟“一條腿走路”肯定走不快。要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區。要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努力打造區域商貿物流中心。眾所周知,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軟件及信息服務外包產業以其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和智力密集特點,已逐漸成為一項戰略性新興產業。
5 市場活城
有城就有市,有市城才興。只有市場才能使城鎮真正活起來。沒有市場,只能是水泥森林的死城。城鎮化必須重視市場建設與經營。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中央提出城鄉一體化目標就是要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綜合研究,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使整個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農村沒有市,城市才有市。有了城、有了鎮才有市,有了市,城鎮才活,才有生氣,農村的產品才能成為商品,農民從商品經濟中才能真正得到實惠,從而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