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敏
語文教育家朱紹禹先生指出:“教師的基本作用在于創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這既要靠教師的知識經驗,還要靠他們的藝術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學習情境的標志是,使學生有廣泛的思考自由”。因此,創設教學情境是課堂的重要教學方式。本人在此摘取幾則創設教學情境的例案,談些個人看法。
一、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
研究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閱讀內容的10%,聽到的20%。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聽到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的70%。可見,視聽結合的認知方式優越于傳統教學。傳統的教學是板書加講解的單一方式,學生學習起來感到枯燥乏味,積極性不高。而多媒體創設了一種逼真的教學情境,將書本內容轉移到畫面上,輔以音樂、聲音、文字、視頻等多種功能,表達方法更加立體化、動態化,有別于以往的平面、靜止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手段突出的特點是給予學生感官沖擊,增強了感性認知,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由于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觀念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響,考出好成績,考上名校仍是教師和學生的最終目的。教師按部就班的展開教學,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無非是講解課文,讓學生讀寫,做練習,布置作業。學生學習就是在課上聽教師分析字、詞、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歸納寫作特點,然后把教師要求劃的重點詞句劃起來,把教師要求摘記的內容記下來,甚至把課文背的滾瓜爛熟的,練習冊練了一遍又一遍,到考試的時侯背一背課文,讀一讀作業,看一看試卷。這一固定的教學套路讓學生學習只盯著書本,被束縛在教室內。教學是生硬的、機械的,語文教材的豐富內涵不能讓學生從內心體會,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脫離兒童生活世界的間接經驗知識傳授所產生的結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忽視了教學內容該怎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心理需要相聯系在一起。這就扼殺了學生發展的土壤,培養出的是機器人,他們的創新能力、思維想象能力和個性等都受到抑制。就拿作文來說,全班學生寫出的都是一個模式,無論題材、描寫的對象、修辭等如出一轍,讓人感到無語。曾經有這樣的相聲段子,說有個學生寫去公園郊游,首先看到的是假山,接著寫大家玩捉迷藏、吃東西;同樣再寫作文時,地點是烈士陵園,首先看到的是墳地,接著寫大家玩捉迷藏、吃東西。在讓人發笑的同時,也諷刺了現實教育的缺失。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回歸生活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親身經歷中去感悟,這樣才能內化知識,才能達到教育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見,我們必須明確書本知識和生活知識同等重要,樹立教學生活化的觀念,關注兒童的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創設問題教學情境
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在課上容易疲勞、會出現做小動作、睡覺、開小差的現象。教師需要提起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集中精力聽講。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通過情境的創設能轉移學生的消極心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問題教學情境能很好的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具有吸引學生的力量。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
教學中教師對提出的問題要精心設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教師不能用成年人的思想去設計問題,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產生思維矛盾,進而有思考的切入點。一是問題難易適度。過于復雜,學生猶如一頭霧水,不知從何入手思考,失去思考的興趣,主動放棄;過淺,沒有探究思維的必要,提不起學生的重視。難易程度要適合全班同學的實際水平,以保證使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思維狀態;二是問題答案開放。教師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回答,答案不能是唯一的,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討論、補充,拓寬思考的尺度;三是問題要層層深入。教師提問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上,要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也可以將問題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小問題,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所收益和發揮。問題的層次性能激發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合作與探究,并都能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四是問題有針對性。指問題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提出來的,目標是設問的方向、依據,也是問題的價值所在。
四、創設角色扮演教學情境
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情境教學中的角色扮演給了他們展現自己的舞臺。小學語文課本內容有的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學生把課文的描述遷移到自己的表演中。角色表演活動建立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基礎上,用自己的思維去細致揣摩,再用自己的方式演出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滿新鮮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樂在其中。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文中的“事”好象就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話”好象就是自己說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親切,越感到愉快,越感到學習的輕松。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來創設教學情境,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豐富了學習內容,讓語文學習生動、活潑,增添了學生學習的樂趣。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活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