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學獻
數學猜想,實際上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律和本質時的一種策略,是建立在已有事實和經驗基礎上的一種假定,是一種合理推理。關于數學猜想,波利亞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之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種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他就不會打盹或搞小動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猜想可以營造學習氛圍,激起學生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思維,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自始至終的參與數學知識探索的過程。接下來就猜想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應用談點個人見解。
一、導入新課時,誘發猜想
作為教師,首先要點燃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我們決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來,而要“引在前”,“引”學生觀察分析;“引”學生大膽設問;“引”學生各抒己見;“引”學生充分互動。讓學生去猜,去想,猜想問題的結論,猜想解題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識間的有機聯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推動其思維的主動性。
例如:我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這樣設計問題情境:師:“你們任意說出一個數來,我很快就能判斷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你們相信嗎?誰來試一試?”學生口頭說出一些數,教師來判斷,學生計算驗證。我每次都算的很準很快,學生此時情緒高漲,立刻爭先恐后地說:“老師,您快速判斷的絕招是什么?”我抓住學生現在的心理活動,讓學生猜想秘密在哪兒?能被3整除的數會有什么特征?
生1:看個位。
師:為什么?
生2: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都看個位。
師:那我們來試一下,看行不行?
我隨手在黑板上寫出11、21、42、32、23、93、14、54、76、28、18、36、69、19、56、25,讓學生依次判斷。學生發現上面這些數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卻不能被3 整除。
這樣,我有意安排了猜想,很自然地突破了只看個位的思維定勢。
生3:用給的數除以3,看看是不是整數,有沒有余數。
……
師:我都不欣賞這些做法,原因是它們的效率太低,讓我們重溫剛才同學們說過的能被3整除的數字,進一步探索規律吧!
于是學生帶著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進入新知識的探求過程。
二、新知學習中,鼓勵猜想
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過程中,加入“數學猜想”這一催化劑,可以促進學生多角度思維,加快大腦中表象形成的速度,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而得出結論。
例如: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可以先創設“用小棒擺三角形比賽”的情境,產生“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圍不成三角形”的困惑及“怎樣的三條線段才能圍成三角形”的疑問,進而提供給學生探究的材料:一張紙上畫著的3、4、5、6、7、8、9厘米的線段,另外還有兩根分別長3厘米、5厘米的小棒。學生通過實驗、比較,歸納并提出猜想:“兩條線段長度的和大于第三條時就能圍成三角形”。此時教師再進行引導質疑:實驗例子中有9+5>3,為什么不能圍成呢?讓學生進一步觀察、比較和討論后提出修正的猜想:“任意兩條線段長度的和大于第三條時就能圍成三角形”,或者“兩條較短的線段的和大于第三條時就能圍成三角形”。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分別找(或畫)三角形進行測量,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得出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結論。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又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因此,借助操作,獲得表象,并借助表象進行適當歸納,促進學生合理的猜想。
三、新知鞏固中,激發猜想
充分發揮學生潛在能力是當今素質教育研究的重點,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手段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疏通學生潛能涌動的渠道,以求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而知識鞏固階段無疑是學生潛能發揮的最佳環節.此時有效利用猜想,讓學生用猜想的結論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已有的知識得到鞏固、深化和發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例如,利用一些活潑的情境題、開放題引導學生猜想。其中有這樣一道題:你能根據露在外面的一個角,猜出這個三角形是哪種三角形嗎?為什么?老師利用實物圖形演示。
(1)師露一個直角。①生猜;②師出示三角形讓學生看結果;③生說理由。
(2)師露一個鈍角。①生猜;②師出示三角形讓學生看結果;③生說理由。
(3)師露一個銳角(剛才師試過的)問:“這是什么三角形?”①生猜(銳角三角形);②師出示三角形讓學生看結果(此時會發現是直角三角形或鈍角三角形)。
(4)師再露一個銳角。①生再猜出不同三角形;②師出示結果是或不是。這究竟是為什么?學生開始討論(此時學生討論激烈)。師提示:有可能……有可能……有可能……討論后匯報:因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里面都有銳角,因此只露一個銳角時,不能確定是哪一種三角形。師強調:只有看到三個角都是銳角時,才能判斷此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學生微笑點頭表示明白其中奧妙。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猜想意識,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和對問題的探討之中。
四、總結延伸時,拓展猜想
一般認為,對新知識的探索結束了,猜想也告一段落了,課堂小結以后就沒有猜想存在了嗎?應該有,那將是猜想的延伸.
例如,在學習了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之后,設計一節活動課:準備幾張完全一樣的長方形紙,卷成圓柱形紙筒,可以橫著卷,豎著卷,也可以對折、剪開再連接后卷,通過計算,記錄下每個圓柱形紙筒的底面半徑、底面周長、高、側面積以及體積的數據,通過分析,結合公式,談發現,談結論,大膽猜想,進而滲透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視野。
可見,讓學生能自主探索獲得知識,能在數學中享受快樂.我們應該將“猜想教學”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教師教猜想,學生學猜想,學生由“猜想——驗證”的學習方式獲得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并且能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愉悅的有成就感的情感體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