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偉青
摘 要 小學數學教育是數學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環節,對小學生基本數學思維和數學理念的形成意義重大,因而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小學數學學習充滿濃濃的趣味性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以及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有很大的好處。
關鍵詞 趣味性;情景;游戲;作業
在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抽象思維過渡的一個階段,對于仍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而言,學習數學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作為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才能讓學生喜歡學數學、愛學數學。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充滿濃濃的趣味性正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先聲奪人,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經歷一個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過程,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從中體驗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是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信心,認識到數學的意義和價值,使學生不僅“喜歡數學”,而且“會做數學”“會用數學”,真正使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頭不僅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促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積極地參與,就會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才會大大提高;有了興趣,就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就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維漣漪,產生欲聽的感染力,從而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2.直觀教具,吸引學生注意
直觀教具是創設情境最直接、最經濟和最有效的手段,它能使數學課堂教學形象化、趣味化,更能引起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直觀教學縮短了數學與所表達事物的距離,加快了教學節奏。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看一看》時,除了準備小木塊和紙箱之外還用了學生的文具盒、卷筆刀以及水彩筆盒當教具,把他們放在不同的位置,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觀察,學生的反應能力得到了鍛煉,學習的興趣很濃。再比如,我在教學《分桃子》時,讓學生用小紙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把9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當每只猴子分了4個之后還剩下1個桃子即剩下1張紙片,這張紙片是不能再分了,不管分給那只猴子那都是不公平的。學生在自己動手分紙片的過程中就明白了平均分中有剩余的情況。
綜上可見,情境創設對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有重要作用的。通過創設情景,學生不但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建構起來,獲得豐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而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
二、游戲設計趣味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小學生的數學活動方式是以課堂學習為主,致使他們在生理、心理上的負擔加重。游戲、玩樂,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既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比如:在教學“認識物體”時,我設計了“找朋友”的游戲,讓四個學生分別帶著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的標簽上臺來找朋友,大聲的問:“我的朋友在哪里?”下面的同學則舉起相應的物體回應:“你的朋友在這里”。再讓學生檢查看看他們是不是都是你的朋友呢。我覺得這樣的安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都很積極地配合,各個裂開嘴巴,是不是發出笑聲,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很多,也在犯錯、糾錯的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了每一種物體的特征。
能讓孩子們在感性直觀、輕松自如的游戲中,感知抽象的數學的理念,其樂融融,我們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
三、作業設計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欲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和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因此,趣味性的作業設計,有助于學生的求知興趣持續發展。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趣味性的作業更是讓他們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學習過程。作業的設計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因此,我設計作業盡量使作業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
如在教學一年級《重量》時,我就設計了一組習題:第一題(全班做):2個梨的重量等于3個蘋果的重量;1個蘋果的重量等于2個桔子的重量。3種水果誰最重?誰最輕?第二題(有能力的同學做):梨和桔子之間有什么樣的重量關系?能完成第一題的同學獎勵2顆星,能完成第二題的同學再獎勵2顆星。這樣,所有學生都能量力而行,嘗到了成功的歡樂,對數學學習更有信心了,使他們學習更加主動與積極。
教學《分一分》后,讓學生回家以后,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用課上學到的方法,給它們分一分類,看一看有幾種分法,并說一說自己是用什么標準進行分類的。這種作業方式一定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最開心的作業。
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遵守一個原則:“樂之者不如好之者”,教師的教學藝術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學習數學是有一點艱苦性的,但是當他們最數學產生興趣時就會感到“樂在其中”。從兒童的年紀特點出發,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參考文獻:
[1]賴德勝.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2]余文森.小學數學名師魅力課堂[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