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舷
麻省理工學院不僅是美國及世界理工大學之魁首,其他如管理學、經濟學、哲學、政治學、語言學也同樣優秀,絕大多數學科都排在全美前三名。它的林肯實驗室、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能實驗室、媒體實驗室和斯隆管理學院均享譽世界,是全球學子心馳神往之地。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麻省理工學院誕生了61位諾貝爾獎得主、14位宇航員。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華裔建筑學家貝聿銘、以色列政治家內塔尼亞胡、中國科學家錢學森等,都是該院的畢業生。中國高校與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究竟在哪兒,看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學理念和趣聞,將給我們提供有益的參考。
理念前衛
153年前,為了適應當時美國社會的快速發展,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杰斯決定創建一所以研究、實驗為特色,自由開放的大學,希望借此將美國建成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強國。由于南北戰爭的影響,直到1865年麻省理工學院才迎來第一批15名學生。
羅杰斯在辦學之初就確定不以盈利為目的,在學費無法維持開銷的情況下,學院依靠社會和校友捐助運轉。一百多年來,麻省理工學院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全球高等教育寶塔的塔尖,為全人類留下成百上千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發明創造。而羅杰斯及其后人從未拿過學院的一分錢好處。
進入21世紀,麻省理工學院這樣表述自己的使命:“麻省理工學院致力在科學、技術及其他學術領域方面的知識開拓和學生培育,為21世紀的美國和世界提供最好的服務。”為了將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其他大學共享,也為了給那些沒有機會來麻省理工學院讀書的莘莘學子提供自學的方便,學院于2002年大膽地實施OCW計劃,也就是網絡公開課計劃。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各項專業知識,獲得寶貴的信息。此項計劃獲得世界各地學者的高度贊揚。受此啟迪,《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向中國幾家著名學府發出倡議,效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網絡公開課的做法,將本校的教學課程翔實系統地上網公布,供有志者交流學習,但應者寥寥,無果而終。
羅杰斯確立的開放民主的管理作風也是麻省理工學院走到今天的精神支撐。學院所有重大事項必須聽取教職人員的意見,甚至是全體學生的意見。麻省理工學院創建初期正趕上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在招生和師資方面遇到很大困難。學院董事會成員一度建議將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合并,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決策層堅定了獨立辦學的決心,義無反顧地邁向自己的理想和既定目標。
麻省理工學院的師資水平高是公認的。它有93位教師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有90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有209位是美國藝術科學研究院的成員,有16名已故或健在的教師榮獲國家科學勛章。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工資待遇只是美國普通高校的水平,甚至比有些二三流高校教授的還少,但是他們從沒有因收入低而跳槽。他們將做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視為自己的人生價值,報酬再少也心甘情愿。
特色鮮明
有人稱麻省理工學院是“癲狂精神病院”,也有人認為它是科學的“圣地”;有人稱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是天才是圣人,也有人說他們是瘋子是怪人。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如何看待自己和學院呢?IHTFP是麻省理工學院使用頻率最多的詞,根據不同人的感受,它可以譯為“我憎惡這地方”,也可表示“我真的發現了天堂”。連學院的主管者也不否認,多數學生入學后就想著盡快離開這里。因為它的學業之重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簡直就是“用消防龍頭當水杯”,尷尬之狀可想而知。
麻省理工學院的作業以多和難著稱。有些課“難名昭著”,令學生們望而生畏。比如,電腦程序的結構與理解,線路與電器,熱力學與動力學,就是讓學生為了過關而徹夜不眠的“殺人課”。
據說,近2/3的新生剛入學就叫苦連天。有人說,在麻省理工學院,要想順利完成學業,在“學習”“睡眠”和“朋友”三者中只能得到兩個——大多數學生聰明地選擇了放棄充足的睡眠。學生從抱怨到習慣,很多人上學的數年里,幾乎很少走出校門,更別提旅游觀光了。
當然,學生也有自己的娛樂方式。“獵奇計劃”就是最著名的年終娛樂。所謂“獵奇計劃”是表現才學的馬拉松競賽。由學生自由組合成攻關小組,將一系列難題集中在三天內完成。所有的難題開始都像天書一樣,開始時大家都處于同一水平,但隨后就逐漸分出高低,最終用150個子題的答案來詮釋那個總的大難題。
“獵奇計劃”開始后,攻關小組的學生帶上幾天的生活必需品,在教室或過道的一角席地而坐,通宵達旦。什么時候得到通知優勝者已經確定,活動才算結束。優勝者一般在72小時左右產生。奪冠的小組將獲得為下一年度“獵奇計劃”設計難題的權利。
為了讓學生適當宣泄因緊張學習帶來的心理壓力,對一些看似出格的惡作劇,在不影響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學院不會加以阻攔。比如,自20世紀70年代起,每當學期考試結束,學生總會進行一次摔鋼琴活動,就是把一架舊鋼琴從教學樓頂推下——摔碎。
這個刺激的游戲,除了娛樂沒有任何意義。但麻省理工學院的管理者說,既然是娛樂,就不需要理由和意義。他們喜歡就讓他們做吧。難能可貴的是,院方甚至以欣賞的態度看待學生在惡作劇中體現出來的創意。
2006年,麻省理工學院幾個系的學生合謀,炮制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校園惡作劇——他們從“死對頭”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校園偷走了一門2噸重、有130年歷史的大炮,運到4800千米外的自家校園。
事情的起因是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學生惡搞在先。在新學期即將到來之際,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學生混入麻省理工學院,向前來參觀的未來學子發放貌似麻省理工學院制作的T恤衫。衣服看起來皺皺巴巴的,像劣質棉布縮了水的模樣,前面印著麻省理工學院的英文縮寫“MIT”,后面卻寫著“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對這種找上門的捉弄,當然要給予加倍的還擊。
還擊行動組事先進行了周密的策劃。他們用偽造的文件騙過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保安人員,大搖大擺地把大炮運了出來。時間選得正是時候,大炮連同記述運炮經過的說明穩穩擺在麻省理工學院校園之時,正好是校園參觀周的開始。不到半天時間,差不多全美國人民都知道了此事。
麻省理工學院院方不但沒有對學生的惡作劇動怒,反而把他們搬運大炮的繩索和撬棍等“作案工具”收藏進學院的博物館,供人們永久參觀。
(摘自《科學畫報》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