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文
劉家義審計長提出“中國審計的出路,關鍵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數字化”。“數字化審計”即以電子數據和計算機系統為基礎的審計。將“數字化審計”模式運用于送達審計,有利于降低審計成本,擴大審計范圍,提高審計效率,提升審計質量。本文結合我廳審計信息化環境現狀,根據數字化審計的相關理論,分析該理論在送達審計中的運用模式及對策措施,以期為新形勢下開展送達審計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數字化審計的基本模式
“數字化審計”與傳統的賬表式審計不同,傳統的審計對象是被審計單位的憑證、賬簿、報表,而“數字化審計”對象是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和信息系統。“數字化審計”是以被審計單位計算機信息系統和基本數據庫原始數據為切入點,在對信息系統進行檢查測評的基礎上,通過對基礎數據的采集、轉換、驗證,并運用查詢分析、多維分析等多種技術方法構建相關模型,進行數據分析,形成數據分析報告,發現異常數據,把握總體、突出重點、精確延伸,從而實現審計目標的一種審計方式。
結合審計項目,可將“數字化審計”模式定義為:在具體的審計項目中,審計人員通過充分的審計準備,掌握被審計單位相關情況后,將審計或審計調查(以下統稱為審計)目標轉化為審計中間表,繼而通過實地取證、問卷調查、布置自查、座談咨詢等方式取得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業務電子數據和相關資料,然后統一進行匯總分析判斷得出審計結果。
“數字化審計”在送達審計項目中的應用方式
送達審計是指審計組織按照審計法規的規定和要求,通知被審計單位將應該審計的全部資料,如期報送到審計組織所在地進行的審計。開展送達審計,可以省去審計人員往返被審計單位的時間,降低審計業務費用;可以回避和推辭被審計單位的宴請等,促進審計機關廉政建設;可以整合審計資源,發揮整體效應。但是開展送達審計,審計人員遠離被審計單位,與被審單位人員接觸機會大為減少,并且被審計單位主要是將賬本資料送到審計機關接受審計,審計的范圍受到局限,不便于發現賬本以外的情況。因此近年來,送達審計多數適用于簡單審計項目,例如部門預算執行審計、財務收支審計等。如何將送達審計運用于重大審計項目,是擺在審計機關面前的一個新課題。筆者認為,可運用信息化的先進理念,取“數字化審計”之長,補送達審計之短,切實提高審計效率,提升審計質量。
以下以廳局級黨政部門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為例,在嚴格遵守審計準則的前提下,將“數字化審計”貫穿于項目全過程,進一步優化審計業務流程,規范審計行為,降低審計風險。
1.審前準備階段。該階段的工作主要是通過審前調查,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查閱有關資料,重點掌握被審計領導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舉措,梳理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做的重要決策、重點工作、重要資金安排,判斷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重要性,確定審計的目標及審計重點。具體操作中主要做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將目標表格化。首先將目標細化、假設問題、設計表格,以報告結果為導向將審計目標通過數據規劃和問題假設,轉化為計算機可以操作的數據表格。二是將表格分類化。如分為被審計領導干部需提交的書面材料、被審計領導干部所在單位需提交的材料兩類。三是將分類要素化。針對被審計領導干部個人,分為任職情況、工作思路、經濟決策、經濟管理、個人廉潔、存在不足等要素。針對其所在單位,應根據單位職責具體制定。廳局級黨政部門單位,分為規劃總結、目標結果、會議記錄、內控制度、財務資料、基建情況等要素。四是將要素層次化。如將單位規劃及總結情況細化為工作規劃、工作計劃、年度工作總結三個層次內容;將工作目標及結果細化為任期內省委、省政府下達的工作目標及考核檢查結果兩個層次內容;將會議記錄情況細化為廳(局)長辦公會議記錄、黨組工作會議記錄、各類專題會議記錄等;將內控制度細化為單位內部管理制度制定執行、內部審計工作實施兩個層次內容;將財務資料細化為本級及下屬單位兩個層次內容;將基建情況細化為立項資料、批復文件、招投標資料等層次內容。
2.審計實施及報告階段。該階段的工作,一是要嚴格按照審計實施方案的要求,采集、核對、傳輸、匯總電子審計數據。二是分析電子數據,發現審計疑點,梳理并確定取證方式。三是根據疑點,采取查閱被審計單位送達的財務業務資料、約談被審計單位有關同志、要求提供各類專項檢查結果等方式進行分散核實。四是以審計內容為基礎,以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被審計單位作出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
3.結果應用階段。該階段的工作,一是要將審計結果數據化。設計對應數據表,對審計結果進行結構化整理,主要包括項目名稱、項目年度、所屬行業、評價內容、查明的主要問題、問題整改情況等內容。二是將審計結果累積化。經統一規劃的審計結果數據,經過一段時期的積累,形成審計結果數據庫,為綜合報告的撰寫和趨向性問題的歸納分析提供數據支撐。三是將審計結果公開化。通過現有四級網絡互聯平臺,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依托OA及門戶網站,在全省審計機關內部實現資源共享,并適時向社會公開部分涉及民生的審計結果報告,著力提升審計的影響力。
結合信息化現狀,
深化“數據式審計”的幾點思考
“數字化審計”模式與傳統審計相比,實現了對被審計事項從憑經驗孤立判斷到運用審計模型成批篩選全面分析的轉變,有利于強化審計的宏觀服務成果,有利于從體制和機制管理的層面上分析問題,有利于從更高層次提出審計意見和建議。但在具體操作中,審計目標的數據化、審計數據的存儲、審計證據復核及審計證據分析模型的構建、審計信息交互管理平臺的創建、審計人員素質能力的提高等問題值得關注。
1.審計目標數據化是“數字化審計”的前提。
開展“數字化審計”,首先是將審計目標數據化,其中問題假設和表格設計是關鍵。假設的問題應能準確反映審計的目的,而且問題確切、具體、重點突出,能使被審計者樂意合作,如實反映,提供準確的數據信息,協助達到審計的目的。同時,統一的表格及問卷還要便于信息的統計和整理。其次是暢通數據傳輸途徑,搭建若干個送達審計室,審計室內應具備豐富的網絡接口和一定的可視化設備,有條件可部分審計室部署VPN(虛擬隧道)以便用于與被審計單位人員展開互動。第三是完善數據存儲平臺。部署送達審計數據中心。一方面的作用是辦理被審計單位提供的各種資料、數據交接手續,另一方面將提供的各種資料、數據轉換電子數據存入送達審計數據中心,按標準格式轉換清理完畢后,按角色權限調用分析。該送達審計數據中心可以依托江西省審計廳數據中心建設(未建,已規劃),硬件和大部分軟件復用江西省審計廳數據中心。
2.原始電子數據的復核及審計證據分析模型的構建是“數字化審計”的關鍵。
“數字化審計”模式下,大量的分析判斷建立在原始電子數據匯總的基礎上,如果基礎數據出錯,將直接影響結果。為此,對原始電子數據及其匯總結果必須進行分析性復核,復核驗證原始數據是否完整準確,復核驗證匯總結果是否符合常理,避免審計證據的“先天不足”,確保電子數據的相關性、有效性,確保匯總結果準確無誤,保證審計調查報告建立在證據充分、適當、客觀的基礎上。
“數字化審計”模式的核心是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所謂數據分析,即對原始電子數據按一定思路形成自身所需的審計中間表的基礎上,運用查詢、挖掘等方式進行數據分析,從而達到把握總體、突出重點的審計目標。處理分析的關鍵是審計證據分析模型的構建。建立的分析模型既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對數據進行橫縱向趨勢分析,通過計算各種指標來把握總體,關注績效,提出政策層面、操作層面存在的問題;也能使不同的審計人員利用分析模型得出一樣的分析結果,減少審計人員人為因素對調查結論的影響,確保審計工作質量。
3.審計人員業務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是“數據式審計”的保障。
“數字化審計”模式下,不但要求審計人員掌握更多的宏觀經濟知識,更要求審計人員掌握信息化環境下審計技術、方法和手段,以適應數字化審計模式下對審計人員的更高要求。但是,目前絕大部分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僅僅局限在財務和審計知識上,無力準確分析、判斷、評價審計過程中出現的宏觀趨勢,不能敏銳地捕捉相關信息,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從而作出客觀、公正的審計結論,影響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發揮。應加大信息化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技能。同時,在條件許可情況下,實行審計工作的專業化分工,著力培養數據采集轉化分析方面的人才,使他們成為數字化審計領域的專家。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