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玲
(宿遷學院經濟貿易系,江蘇 宿遷 223800)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在1955年指出部門之間存在較大的收入差距,將會導致勞動力持續不斷地從低收入群體中流向高收入群體,高收入群體勞動力越多,那么高收入階層收入份額增加而低收入階層收入份額將不斷被壓縮,兩極分化程度不斷惡化。但是當農業就業比重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狀況將發生轉變,低收入群體中吸納了原來中收入群體的成員,使得低收入群體平均收入得到提高,兩極分化得到緩解。與此同時,如果高收入群體收入持續高速增長的話只會使兩極分化不斷加深。[1,2]
庫茲涅茨倒U曲線是基于私有制經濟的,中國學者陳宗勝開創了公有制經濟下收入分配倒U曲線,指出城鄉收入差距將必然經歷一個先擴大而后才縮小的過程。大量的專家學者通過實踐證明了,中國現在正處于倒U曲線的前中期階段。因此如何預測倒U曲線的拐點,是所有業界人士所關注的核心熱點問題。
但是隨著現在農民工不斷的外出打工,伴隨著體力勞動者急缺的現象,農民工的收入有了質的提高,這樣低收入群體人均資本積累勢必會上升,而中高收入群體人均資本積累增長速度會放緩。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是通過產業間勞動者的資本-勞動比和產業生產力影響城鄉收入的差距。
近年來江蘇省的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各項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前列,促使江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高速增長的背后卻隱藏著江蘇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也日益嚴峻。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并呈現出增長的態勢。城鄉收入比重從1993年的2.19倍增長到了2.43倍,超出國際公認城鄉收入比重2的標準,農村居民收入2012年的水平才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005年的水平,落后了7-8年的時間。從圖1-1中我們看出,江蘇省城鄉收入比重一直處在全國城鄉收入比重的下方,說明江蘇省城鄉收入差距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兩條圖線軌跡幾乎相同,說明與地方特色的惠農支農政策,國家政策影響力度更為顯著。城鄉居民收入比重逐步增加將會不斷的加大貧富差距,這不僅會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和民眾心理失衡現象,還會制約江蘇省產業結構的升級。

圖1-1 中國與江蘇將城鄉收入比重比較圖

表1-1 江蘇省城鄉居民收入變動情況
江蘇省城鄉收入差距呈現階段性發展過程:
第一階段(1993-1996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重逐年降低,在此階段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也不斷萎縮,農村居民純收入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在此階段,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時期,體制發生了重大轉變,收入的來源不斷擴寬,使得城鄉居民收入處于高速增長。城鎮居民由于其資本、技術等的優勢,使得其收入遠遠高于農村居民純收入。與此同時,國家相應的推出很多惠農、支農政策。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1996年國家開始對農村稅費的改革,使得農民減輕了很多負擔。江蘇省嚴格履行黨中央的指示,減免了農村糧食所得稅。這也是導致城鄉收入比重降低的根本原因。
第二個階段(1997-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重持續放大。在該階段,隨著國民經濟高速穩定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也同步上升,但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遠遠高于農村居民純收入的增長速度,導致城鄉收入的差距進一步放大。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重一度高達2.57倍。導致城鄉收入比重逐步放大的原因主要由農民收入基礎水平過低,農業產品價格的上升使得農業生產效益并不樂觀;農民收入來源有限;持續的自然災害也是導致該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在此期間政府關于增加農民收入出臺了一些重要措施,但是效果并沒有明顯得到改善。

圖1-2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率趨勢圖

圖1-3 城鄉收入比重時序圖
第三個階段:2010年至今,城鄉收入差距開始回落。2010年新的惠農政策推出了十余項幫扶農民,比如增加糧食補貼、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等等。因此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在該階段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關注。不僅中央加大了“三農”的扶持力度,江蘇省更是將惠農支農提到了核心地位。提出了二十四大項,涵蓋42小項扶持三農的政策。正是這種種的政策行之有效的實施,致使江蘇省城鄉居民收入比重不斷回落,并且仍有保持該趨勢的強勁力量。
江蘇省最近20年來,產業結構實現了質的飛越。1993年江蘇省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從31%發展為2012年的44%,第二、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比重增加明顯。但是在最近五年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緩慢,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在放緩,產業結構優化動力受阻。圖1-4的曲線顯示近年來江蘇省的第一產業比重逐年下降,并且第三產業比重一直低于第二產業比重,說明江蘇的第三產業還有巨大發展空間。H1、H2、H3分別代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HR=第一產業比重 /第三產業比重代表產業結構。[3]由圖1-4顯示HR值具有下降趨勢,表明江蘇產業結構在不斷的優化,但近幾年產業優化速度放緩。

圖1-4 H1、H2、H3以及產業結構時序圖
第一,加大對第一產業——農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增加農民純收入。增加農民收入是最為有效的減少城鄉收入差距的方法。在理論分析中,我們看出在高收入群體收入增加相對穩定而農民收入增加的情況下,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將會減小。具體而言,政府應該進一步完善各項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民和農民收入的支持保護力度;要不斷的增加農業投入總量,將科技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發現農村融資的問題,為其提供一系列匹配并行之有效的融資形式,提高農民收入,不斷提升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發揮政府的財政政策,對相對落后的地區要加強財政幫扶,建立長期有效的財政支農機制,保證農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還需要積極穩妥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進程,解決農村閑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第二,加快江蘇以工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的發展,保證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保持在50%附近的水平。只有堅實的第二產業作為支撐,才能保證江蘇經濟持續繁榮。江蘇省具有先進的重工業基礎和與之相符的技術和融資規模,為該產業持續發展帶來有利條件,在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優化過程中,建立以電子通訊設備制造業為龍頭、自主創新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高和保持傳統產業優勢的現代工業結構。保持輕工業的產業出口優勢,培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模式,不斷為農業提供就業機會,提高其個人收入。
第三,完善第三產業的發展,就要適度提高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嚴格履行江蘇省“十二五”關于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培育區域性綜合服務功能就是要不斷在落后的蘇北地區基礎設施的覆蓋率,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模式。要想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就要大力拓展餐飲、住宿、物流等傳統服務業,為廣大的農民提供就業機會。
第四,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的壁壘,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失衡的重要措施。只有不斷的推動城鎮化的進程,產業結構的調整才能順利得以實現。[4]
產業結構的優化可以適度的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但是要想從根本上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還需要完善農村的各項體制,以從根源上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的純收入。
第一,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村的社會保障一直是中國社會保障工作的一個薄弱環節。現在的農村社會保障保障程度非常低,多數家庭還都是依靠子女養老。因此要不斷的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貧困居民做到盡保全保,全面實施新農保。要做好國家必須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建設;同時還必須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積極推動農村合作醫療,使得農民敢生病、能治病、可治好病。[5]
第二,保證教育公平,普及農村技能培訓。江蘇省作為一個教育大省,但是卻存在教育不平衡的現象。從長期來看,教育背景的差異將會影響城鄉收入的差距。很多優秀的農村青年由于種種原因喪失了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顯然不利于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因此,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孩子的教育公平問題,一要保證所有適齡孩子都能夠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二是要保證更多的農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三是不斷提供農村的技能培訓,讓更多的農民可以勝任高技術含量的工作,促進其收入的增收。
第三,發揮政府的再分配職能。初次分配要提高勞動報酬比重,再分配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雖然初次分配是影響城鄉居民收入的主要原因,但是再分配也會對城鄉居民收入產生深遠影響。政府要大力發揮政府職能,促進分配的公平性。比如減少對國有企業的幫扶,一方面可以促進國企提高自身經營效率,還可以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幫助;再比如通過調節稅收調節資本的再分配,使資金更多地涌入到低中收入群體中。
[1]李了奈,田一奔,羊健.居民收入差距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1994(1):35-41.
[2]楊蕾.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探討[J].企業技術開發,2010(1).
[3]李小玉,郭文.基于面板數據的中部地區產業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1(12).
[4]陳嫣妮.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對產業結構的效應分析[J].企業技術開發,2009(5):34-35.
[5]陳斌開,林毅夫.發展戰略、城市化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社會科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