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日云
感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北航高研院”)給我們創造了這個機會,使我們能夠就大學通識教育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我本人也從事通識教育工作。我們學校(中國政法大學)在2007年開設了兩門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中華文明通論”和“西方文明通論”。我負責“西方文明通論”這門課。這門課是我們學校每年2000多本科生的必修課。同時,我還主持了一個“西方文明大系”講座,向同學們闡述西方文明的某一問題、某一事件或某個經典文本。此外,我還主持了一個“西方文明在線”的網站。
我雖然參與了通識教育的工作,但是對通識教育的理論沒有什么研究。不過,幾年的通識教育經歷,使我在與學生的接觸和交流中,比較多地了解到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狀況,了解到他們腦子里想的是什么,知道我們的通識教育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學生,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也就是說,在教學經歷中產生了一些感悟。我們在此時此地講通識教育,應該對癥下藥。西方通識教育、公民教育的做法和相關理論給我們很大啟發,我們是在他們的引領下嘗試搞通識教育的,但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社會的情況的確很特殊,它的問題在別處是沒有的。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學生在上大學前受到的是什么教育,媒體給他們的影響是什么?是什么東西塑造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去思考,我們的通識教育應該教什么?
在這個有限的時間里,我只能簡單地談談我的思考的一些要點,不可能展開去論證了。
我在從事通識教育工作的經歷中,深深感受到通識教育不光是一個形式的問題,最關鍵是我們教什么?所謂“通識”僅僅是知識問題嗎?通識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在通識教育中,我們的價值標準是什么?我們要創造“有靈魂”的通識教育,那么,這個“靈魂”是什么?我以為,這可能是今天討論通識教育最需要關注的問題。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這個概念,無論是英文的還是中文的,對其望文生義都會誤導人們。通識教育中的“識”,很容易被理解為知識。在國外,確實有人把通識教育理解為通才教育,或者全才教育。也就是說,不是專識性、單科性、專業性教育,要讓學生了解人類知識體系的方方面面、各個領域。國內很多人主要也是從這個角度理解通識教育的。這個理解當然是對的,但它是一種片面的理解。從根本上說,它仍然是幾十年來人才教育的思路。為什么要搞通識教育?是因為我們的大學,特別像北航這樣的學校,包括學院路上這一批專科性的學院所進行的專科性教育,不利于培養高層次的人才。我們只有進行通識教育才能培養出大師、諾貝爾獎的獲獎者。這樣的思路只講知識不講價值,以人才的培養取代人的培養,是一種嚴重的誤導。通識教育是人的教育和公民教育,是高層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現代文明教養的人和負責任的公民,所以它承擔著傳播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的使命。也就是說,傳播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這是通識教育的靈魂。所以,我把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視為現代文明價值傳播的主要渠道。
教育的使命是使新一代完成社會化過程,成為文明的傳承者。這是人類教育所承擔的一般性功能,而通識教育只是以特殊的方式實現這一使命而已。為承擔起這一使命,我們需要知道,我們正在和準備建設什么樣的社會?現代文明的需要是什么,我們社會的發展趨向是什么?由此來確定我們需要向學生傳播什么樣的價值觀。
在中國傳統社會,儒家主導著教育,它所傳輸的價值觀是與那個時代的技術水平、社會結構、權力結構、生活方式以及人的精神氣質相契合的,它也是成功的。但是,在現代社會,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要培養現代文明人和現代公民,需要向他們傳播現代文明的價值觀。
剛才秋風教授談到了“中國文明”
的復興,我習慣于稱“中華文明”。按我的理解,中華文明的復興不是傳統的復興,而是中華文明成功的現代化。現代化的基礎是人的現代化,不但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掌握的技能現代化,還要價值觀念和人格特征的現代化。儒家教育傳統說到底是一種臣民教育,教人做一個好臣民。在私德培養的領域,儒家文明仍有它的價值。也就是說,在教人做一個好人方面,它仍有其價值。好人的標準,古代與現代有相通之處,中國與外國也有相通之處。儒家有2000年社會教化的經驗,在社會普遍痞子化的時代,提倡培養君子有積極意義;在官吏普遍腐敗的時代,培養像海瑞這樣的清官也有其價值。君子和清官畢竟是高于現實平均水平的境界。但是,在公德領域里,儒家教育的內容是不合時代精神的。儒家的君子、曾國藩、海瑞,都是臣民,孔子本人就是臣民。我曾經在微博上調侃說:孔子就是教人做孫子,于是被掌權者封為老子。我們通識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平等精神的現代公民。你去讀2000年前的亞里士多德、西塞羅,都能從中受到公民教育,他們的書都可以作為現代公民教育的材料。但儒家經典不行,它只適合于培養臣民。即使在私德領域,儒家傳統中大量的,或者說大部分內容,是過時的,是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背道而馳的。它的道德規范、價值標準,其大部分不符合現代文明的標準,是需要被拋棄、被批判的。
對中國社會而言,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是傳播的結果,并不是內生于我們傳統的文明。
由于全球化進程,人類知識體系和文化發生匯流,當代人是這種文化與知識匯流的產物,大家都是文化的混血兒。但這種匯流的結果,是西方文化和知識體系在當代社會占有明顯的強勢,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主要起源于西方文明,這是歷史發展形成的事實。
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雖然主要起源于西方文明,但它植根于人性的要求,以現代生活為支撐。只要人們選擇了現代生活,就只能接受現代文明的價值體系。在各種意識形態自由競爭的環境里,現代文明得到傳播的強大的基礎就是人和社會的現代化,這個進程不可逆轉。其實,在我們當代的中國人中,進步和發展已經成了我們信仰的一部分,這種觀念就是從西方傳來的。如果有人拒絕進步和發展,就是要過兩百年前我們祖先的生活,我表示對你的敬意。美國也有一種人,叫阿米希人,他們拒絕現代的技術發明,拒絕現代生活。汽車不要,電也不要,機器織的布也不穿,化纖更不用說了。他們就過著中世紀的傳統生活。我們能夠理解,他們在整體上拒絕現代文明,當然也拒絕現代的價值觀。endprint
但是,我們這里卻不是這樣的。中國在現代文明的建設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已經遠離了傳統社會,現代文明的基本價值已經在中華文明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其成長不可逆轉,甚至維護傳統價值的人也只能用現代文明的價值去解釋傳統和發明傳統。你不能在社會已基本現代化的情況下,且你也不拒絕這種現代化的情況下,去恢復傳統的教育,向下一代傳播傳統觀念而不是現代文明的觀念。
在當代中國,通識教育最緊迫的任務是對治由現行教育造成的不健康的國民心理與人格缺陷。我認為,傳播現代文明價值更多的是“除障、解蔽、矯正”的工作?!俺稀笔莻€佛教名詞,要破除“所知障”。我們已知的東西,是獲取真知的障礙;“解蔽”是荀子使用過的概念,我們的本性、我們的真知,被一些偏見所遮蔽;“矯正”是心理學的概念,偏見和反文明的價值觀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塑成有缺陷的人格,需要予以矯正?,F代文明的基本價值產生于現代生活,也植根于人的本性,但我們的教育卻壓抑和腐蝕了人的本性,扭曲了現代生活的要求,并制造出一些虛假的需求,蒙蔽了人的眼睛,窒息了人的思考,戕害了人的心靈。這是我們通識教育需要解決的嚴峻問題。
除障、解蔽、矯正的基礎工作,是幫助學生形成對現代文明價值觀的認同。我們要做的主要有這樣幾方面:
第一,傳播尊重個人的價值、尊嚴和權利的觀念。
第二,弘揚和平與仁愛的價值,將暴力教育和仇恨教育轉向和平與仁愛的教育,人類之愛的教育。
第三,努力消除極端民族主義的影響,適應社會的個體化與全球化兩大趨勢,突破狹隘的民族認同的缺陷,在社區和族群認同、國家或民族認同、超國家的區域認同和全球認同之間,確立適當的平衡,培養世界公民意識。
第四,由于“價值植根于事實”(《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7頁。)所以,通識教育必須還原真實的歷史,從真實的歷史中才能得到真實的教訓。同時,使學生了解人類文明的遺產,認同人類文明的主流傳統。也要使學生了解客觀的現實,在了解現實的基礎上,培養他們對人類的同情心和愛心。
我們相信,現代文明基本價值的傳播依靠自由的方式。它依靠其自身的優越性就能夠在自由競爭中獲勝,就能夠傳播。通識教育通過打開信息自由流通的渠道,使學生獲得多元的和平衡的信息,通過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學會合乎邏輯地思考,在自由討論和交流中,在各種意識形態和價值的比較中,具備對價值的選擇能力。學生可以研讀中國古代的經典,但是,要把這些經典當做“典”來讀,而不是當做“經”來讀。各種信仰群體都有自己的“經”,沒有人有權力將自己所信奉的“經”強加給別人。教師不是布道者,他的任務是創造批判性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批判精神,引導學生學會鑒別和了解事實,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和自由思考中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教師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給學生,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要把學生當做成年人,而不是沒有斷乳的孩童。
但是,通識教育也不是放任狀態,
“與價值無涉”,不是像西方文化多元主義者所主張那樣,好像各種價值、各種主義、各種文化都是彼此彼此,都是一筆糊涂賬。沒有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之分,不是這樣的,教師需要堅守現代文明的基本底線,所謂多元主義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是合理的。
這是我的一些粗略的想法,請各位學者批評指正。謝謝大家?。ū疚南底髡咴诒焙礁哐性旱诙猛ㄗR教育年會“通識教育與文明復興”上的發言,有刪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