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近些年,有關蜂子蟄死人的報道屢見不鮮,在這些報道中,甚至用上了“殺人”這樣的字眼,以描述其兇狠,可謂“蜂”聲鶴唳,談“蜂”色變。
我常年游走于山林之間,尋找那些在都市里難得一見的昆蟲,把它們美麗的倩影拍攝下來,這樣免不了跟各類蜂群打交道。十幾年下來,跟“蜂煙蜂雨”的親密接觸,使我對蜂群的內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讀懂了一些“蜂”言“蜂”語。我也試圖,用我捕捉到的畫面,去揭開“殺人蜂”神秘的面紗。
致命的防衛武器
胡蜂是黃蜂的一種,是膜翅目細腰亞目中胡蜂總科的統稱(屬完全變態動物,分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世界上已知的有5000多種,我國約有200余種。經過長期的生物進化,為了生存,蜂類都有自己的防衛武器,那就是毒針,它們通過毒針分泌毒液,而毒液成分則因蜂而異。
能攻擊、蟄傷人的蜂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一次性蟄刺。刺后毒針留在人的表皮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角馬蜂,俗稱草蜂子。由于它的毒針有個倒勾,蟄人后不能拔出,只能使用一次。毒針一旦離開蜂子的體內,就意味著它自己生命的結束,因為如果強行拔出,腹部里的內臟會一起跟著拔出,沒有了內臟的蜂子不久就會死去。可見,不是萬不得已,蜂子是不會出毒針傷人的。角馬蜂的毒液為酸性,除非過敏體質的人,一般不會輕易傷及性命。如果一旦被它蟄刺,應就地取材,挖些螞蟻菜(堿性),用手搓碎,取出毒針,涂抹患處,若處理及時則并無大礙,但疼痛之苦就在所難免了。
另一類則是反復蟄刺。它們刺后將毒液注入人的皮膚內,由于毒針沒有倒勾,可以反復使用。比如:金環胡蜂、黑盾胡蜂等等。此類蜂的毒液為堿性,毒素分為溶血毒和神經毒兩種,可引起人肝、腎等臟器功能的衰竭,特別是蟄到人的血管上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被人們稱為“殺人蜂”。
這種攜帶致命武器的蜂子,大都是胡蜂科的成員。胡蜂屬于肉食性昆蟲,主要捕食蠅類、虻類及各種蝶、蛾的幼蟲。食物短缺的時候也會捕殺蜜蜂。除此之外,胡蜂還喜歡吃甜食,蜂巢附近的果園也是它們經常光顧的地方。
胡蜂群居于蜂巢,分工明確:蜂后專門負責產卵,工蜂負責哺育幼蟲、清潔維護巢穴、防御外敵入侵致命的防衛武器等。一個蜂巢一般有兩到三名工蜂負責巡邏,工蜂全部是雌蜂,“殺人”的任務全部由“她們”來完成,因為,蟄針是由蜂子尾部末端的產卵器異化而成的,上連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超強。雄蜂由于沒有這種功能,所以不會蜇人。雄蜂主要負責和當年最后一代出生的雌蜂交尾,完成交尾任務后雄蜂會漸漸死去。過了十月份天氣轉涼后,受精后的雌蜂陸續離巢,它們選擇隱蔽在樹葉下、石砬子縫中、枯樹叉里或背風的洞穴中抱團越冬。由于胡蜂不耐寒,能活到來年的也就萬分之三左右,胡蜂的生存方式,就是以最大的繁殖系數來保證一定的生存空間。
蜂之初,性本善
這些殺人蜂是不是生來就具有殺人的本性呢?其實不然。每年當春天如約而至的時候,幸運存活下來的雌蜂便開始建筑自己的巢穴。為節省體力資源,它們因地制宜,有的把蜂巢建在巖石縫里、樹枝上、草叢中,還有的在地下掘洞筑巢。值得注意的是,筑巢后的雌蜂就正式升級為蜂后了。
建巢初期,一切都剛剛開始。胡蜂還是相對溫柔的,甚至有些委曲求全,經常采取惹不起就躲的戰術,如果你無意間碰到了它的蜂巢,它會選擇躲避或者干脆棄巢搬家。因為,這時看家護院的工蜂還沒有羽化成蜂。蜂后的首要任務就是筑巢產卵,不會輕易地去涉險進攻。胡蜂科的蜂巢建得姿態迥異,辦個“春季房展會”都綽綽有余。金環胡蜂的蜂巢為球型,異腹胡蜂的蜂巢為細長型,由于其形狀酷似牛的舌頭,因此也叫牛舌頭蜂。有的胡蜂巢穴外形像一個倒掛的葫蘆,所以又名葫蘆頭蜂。還有在地下掘洞筑巢的黑尾胡蜂,由于這種蜂隱蔽性極強,山里的老百姓稱它為地雷蜂,這些都不是好惹的主。在胡蜂科里,金環胡蜂的個頭是最大的,毒性也最強。
隨著季節變暖,蜂巢的巢穴日漸豐滿。工蜂也成批羽化出來,而且數量越來越多。除了幾只巡邏蜂看家護院,其余工蜂都外出覓食,它們抓住獵物后,先將其咬碎,再擰成肉團,帶到自己的巢穴里喂養幼蟲。如果下雨就暫避巢內,雨停繼續外出覓食。胡蜂的飛行速度極快,而且翅膀的“嗡嗡”震動聲也非常大,往往是未見其蜂、先聞其聲。胡蜂的活動半徑也很大,能在幾百米的范圍內順利返巢。這時的胡蜂,已是兵強馬壯,今非昔比了。
“蜂”狂時刻
到了秋天,農作物開始陸續收割,山林里的各種草藥、板栗、山核桃也到了采摘的季節,這個季節也是胡蜂傳宗接代的關鍵時刻,此時的雄蜂們都紅著眼睛等待最后一代雌蜂降臨,然后與其交尾,來繁衍后代。所以,這最后一代雌蜂能否順利羽化就關系到這個巢穴蜂群是否能夠成功地得以延續。在這緊要關頭,巡邏蜂不僅加強了警戒,擴大了巡邏領地,而且性情也變得兇狠起來。只要有個風吹草動,它們都會如臨大敵。這個時候你在它的巢穴附近采蘑菇、拾野核桃、尋山草藥,就很容易引起蜂群的警惕。如果你再敢靠近一步,侵犯了它的“核心利益”,蜂群就會攻擊你沒商量。你行走中腳步與地面產生的輕微震動,有的時候也會引起筑巢在地下的胡蜂群的騷動與不安。這時的胡蜂已是名副其實的殺手了。如果你對它的警告置若罔聞,巡邏蜂就會釋放一種叫“費洛蒙”的生化信息素,用來引導蜂群發動兇猛的進攻。遇到這種“蜂”狂時刻,一般來說就兇多吉少了。
逃生的竅門
如果遇到胡蜂群的攻擊并被蟄傷時,首先要保持冷靜清醒。最有效的自救方法就是快步離開它的勢力范圍,貓腰順風往山坡下跑,因為逆風會讓自己的氣味始終留在后面,給蜂群追擊帶來方便。逃跑時,還可以聲東擊西,邊跑邊脫掉外衣,先高舉過頭頂揮舞、吸引蜂群,然后將外衣往相反方向拋出,引誘蜂群離開,這樣做雖然能暫時阻絕“費洛蒙”氣味(被蟄后“費洛蒙”氣味就留在人體表面,蜂群聞味而來),但是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保障生命安全。
那么,怎么做才能避險或更安全些呢?多年的細致觀察和親身經歷,讓我找到了安全脫險的最佳辦法——裝死。所有的野生動物都對運動中的物體有識別能力,胡蜂自然也不例外。一旦觸及蜂巢,最佳的解決方案是:當蜂子還沒有亮出毒針的時候,就地蹲下裝死,身體一動不動、雙眼緊閉、呼吸保持均勻,任憑蜂子在你身上爬來爬去。如果你偽裝得成功,它們會誤以為你就是樹樁的一截。幾分鐘后,巡邏蜂會陸續離開你的身體,其他蜂子也隨之散開。這個時候一定要沉住氣,別慌張,要等所有的蜂子都遠離你的時候,再貓腰慢慢撤離這危險之地。
為了能夠拍到一張難得的照片,我經常跟這些“瘋子”們零距離接觸,總能化險為夷、全身而退,憑的就是這個裝死的功夫。
最后,再說幾句題外話,由于胡蜂在很多人心中是一種攻擊人的兇猛昆蟲,所以有見到蜂巢就想方設法將其搗毀,甚至不惜動用消防、公安等部門的專業人士。這其實是一種片面認識,因為,維護生態平衡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胡蜂作為生態鏈的一環,起著它自身的一份作用。在自然界,胡蜂還可以抑制很多種植物病害蟲,所以,人們只要進一步地了解它的習性,掌握它的“蜂”言“蜂”語,就會避免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