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冬明

很多江浙一帶的人都無法理解廊坊這座城市。廊坊之于北京,在空間距離上猶如嘉興之于上海,但是北京的房價已經超過了上海,廊坊恐怕卻只有嘉興十五年前的水平。且撇開堵車因素,驅車不過區區40多分鐘就可以直達天安門,這樣一座小城市本可以成為類似于美國華盛頓特區近郊的Bethesda,或者洛杉磯近郊的Pasadena一樣的藝術或學術氣息濃郁的精致小城,現實中卻是一個前工業化時代痕跡甚至無需遮蓋的暗色節點。
廊坊,只是環繞著北京周邊一大片發展水平與其中心完全脫節的、相比之下幾乎屬于貧困中的小城市群中之一。無論是三河、張家口、涿州,或是稍遠的石家莊、滄州或霸州,在中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核心之一的光芒之下,周邊的經濟版圖上出現了一片黑壓壓的發展洼地,其經濟數據甚至遠不如山西、內蒙或東北的很多非核心地帶,宛如俗語所謂的“大樹之下寸草不生”,有學者稱之為“河北塌陷”,我則稱之為“北京陰影”。
由此而來的“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各種涵義很值得玩味。京畿要沖在空間上本來就是一體,京津高鐵連接兩個特大城市的時間僅需30分鐘,這比起絕大多數北京市民的上班時間要短得多。既然空間上已然一體而仍然需要“一體化”,可見這種空間上的分配不均衡,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都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在整個國家三個最重要的經濟發動機: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中,這是唯一需要國家通過戰略層面措施進行調整的區域。在廣州周邊,房價或某些產業發達程度超過廣州的城市比比皆是,長三角更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大都市群。唯獨環渤海,只有北京力撐大局,天津縱然有國家支持的濱海新區,但經濟指標仍然徘徊在二線城市之列。
甚至在北京地區內部,其經濟分布的空間不均衡性也一目了然。五環以內大約600平方公里的區域,基本積聚了北京市99%以上的經濟活動。2004年吳良鏞院士領銜編制的北京市總體規劃強調,北京要建設“多中心”模式,劃定了十一座新城和三個重點發展的衛星城,可是時至今日,除了通州由于高度靠近北京城而被變成北京的又一座睡城以外(睡城即僅有居民在此居住,缺乏商業辦公等城市核心產業積聚的“城市宿舍區”),多中心仍然只是規劃中的一句口號。
但是,在保定打造一個“副中心”,能夠解決這個巨大的不均衡嗎?
北京的權力中心注定是無法搬遷的。能夠被一紙行政命令所挪動的,只能是國家機器中的邊緣化和不具有核心決策能力的部門。否則國家機器的運行效率豈不是要受到巨大創傷?正因為如此,搬遷這樣的部門,對于河北來說,其經濟拉動能力又有多大幫助,能夠吸引哪些產業落地,創造多少就業崗位和稅收呢?保定市已經放出風來,為了配合搬遷,保定謀劃確定了總面積1149平方公里的34個重點園區,似乎忘了整個北京市建成面積也不到1400平方公里。這樣形有實無的搬遷除了被作為又一輪大規模圈地、造新城和開發房地產的狂潮以外,又怎么能夠真正改變北京市周邊多少的不均衡布局呢?
我以為,北京市的不均衡在于,它的繁榮發生在財富的再分配環節而不是生產環節。換言之,北京城里的財富大量來自國家機器對于資源進行再分配過程中的溢出和“跑冒滴漏”??堪徇w行政機關這種治標不治本的行為不可能緩解這種不均衡,而只能造就一些依舊吸附于財富再分配過程的寄生經濟體。
要改變北京相對周邊省市、北京市中心相對于郊縣的巨大不均衡狀態,理想的方式,是落實已經被強調多次的問題:讓市場來分配資源,而不是政府。只有理性地約束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對于資源分配的權力,這類獨特畸高地位才可能會被緩解和化解。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伴隨著北京市經濟總量的下降和經濟行為的溢出。這對于北京行政主體可能是“壞事”,對于全國來說恰恰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一些被權力所扭曲的財富分配格局終于開始得到調整。
(作者為城市規劃學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