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龍
大學的產業化改革給逼的?
我1989年上大學,當時大學生還比較值錢,算趕上了“大學生是天之驕子”的尾巴。1993年畢業時,學校第一次實行 “雙向選擇”,也就是畢業生可以自己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學校幫你找工作。從前大學生是學校包分配,畢業生沒多少選擇自由。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國興起的大學教育產業化運動,各大學急劇擴招,上大學的人數急劇膨脹,然后學校把畢業學生推向市場,給學生強加上自由,不再負責。教育產業化的好處是基本普及了大學教育,給想學習的人更多的機會,壞處則是大學生的教育水平嚴重縮水,越來越和市場需求脫節,而且學費越來越貴。現在的研究生平均水平,我覺得還不如我上大學時的本科生。我上大學的時候,經常是教授和副教授給我們授課,現在碩士、博士都難得見到自己的導師一面,經常是碩士教本科,博士教碩士,講師教博士,教授教“大款”。學生的研究水平就別提了,北京大學哲學系的一位教授曾和我說,他在看博士論文的時候,如果發現某一段落行文比較流暢,那極有可能是抄來的。我導師也曾和我說,現在很多碩士論文,連基本的內在邏輯結構都是混亂的,怎么就畢業了呢?如此差的教育質量,收費卻是火箭一般地攀升。現在讀個四年的本科得十幾萬人民幣吧?學不到什么知識,畢業還找不到工作。與其這樣,還不如把孩子送到外國去,青春不能白白浪費啊,起碼能學門外語吧。
被入學考試逼的?
盡管高校擴招,名校的門檻和學費卻越來越高,現在進外國名牌大學讀書,好像比進中國名牌大學還容易一些。我身邊不少朋友,在國內考不上名牌大學,“只能”去外國讀名牌大學。我的一位遠方親戚,沒考上清華大學,于是去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我兩次考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均鎩羽而歸。現在英國華威大學讀碩士,華威大學在英國排名前5,在全球怎么也是100名之內吧,據說要進前50。而清華大學的全球的排名,可能是200左右。中國進大學要考好幾門課程,外國大學一般就要個外語考試,然后是寫申請材料,整體感覺外國大學更容易進。中國的學生,從中學考試就考政治,本科考,碩士和博士也考。中國的入學考試制度,尤其是文科和社會科學,容易把真正有研究能力或者思維活躍的學生擋在門外。另外英語考試也很奇怪。聽說留洋回國的學生,參加北京大學博士入學考試,英語通常不及格,實在是匪夷所思。我認識北京大學一位研究中國哲學的研究生,在博士英語考試上折了好幾次。他的研究素材,基本上都是繁體中文,當然,學術論文偶爾有洋文,那也是討論中國哲學的。中國哲學大師中,精通多門語言的很多,比如馮友蘭,湯用彤等。但是以英文水平為強制標準來要求所有學科的學生,畢竟太生硬了一些。況且英語試題組的出題老師還曾私下說,入學考試的英文題,就是讓別人不會做。別的專家出的題,我只能得70分,那么我出的題,別的專家也只能得70分,否則怎么顯示出我的水平高?相反,外國的語言考試,非常規范,以實用為第一要務,強調最重要的語言使用能力,聽讀寫說一起來,這樣才能在日常學習中真正用上英語。如果要在美國讀研究生,一律要考GRE,少數學科要考GMAT或者LAST,這些考試不是語言考試,而是智商考試、邏輯、數學、類比、反義,統統是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而非單純的語言能力。我參加GRE考試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一些邏輯思維能力。在將來的學術研究中,大家都遵循一個思維習慣,學術交流就方便多了。
就業給逼的?
現在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只能去接著讀碩士,讀博士。國人也容易崇洋媚外,把留學回國的人叫“海歸”,諧音為“海龜”,相對就把國內的畢業生叫“土鱉”。想在中國進外企,沒個海外學位還真不容易。想在名牌大學當老師,一定需要外國名牌大學的博士學位。評職稱就是考英語。崇洋媚外也有道理,誰讓你把中國學生的素質弄這么低?英語考試這么難,也沒見幾個能熟練使用英語的,讓用人單位對國內的畢業生沒信心。
被身邊的人給逼的?
你家的孩子出國了,我家的孩子不能落后吧?至于出國學什么,不管,先出去再說。別的同學都出國了,我也得出去吧?否則多丟臉啊。實在進不了大學,先弄個語言學校讀讀,反正也算出去了。國內的留學高中,比如“XX學校”,就是那些從中學就開始定向為外國大學培養學生,基本成了金錢學校,學費比國外的高中還要高。至于出國讀語言學校的學生,身邊沒有家長管,很多人整天在宿舍里打游戲,好幾年英語都沒長進,連外國大學的校門都進不去。
中國的教育制度,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出國留學,西方的大學和考試機構成了經濟上的主要受益者。 我就讀的英國華威大學有個工程系(Warwick Manufacture Group),每年招好幾百中國學生。英國福利好,本國的孩子上大學的學費很少,歐盟的學生學費也不高,最高的是國際學生,中國學生的學費往往是英國學生的好幾倍,于是留學生多的系,往往很有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