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
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人生,盡管人們會有不同的觀點,但我相信,在受過現代文明洗禮、有著健全知識的人們之間是不難達成共識的。
好教育包括重視健康人格的培養,重視人類核心價值的浸染,重視理智訓練,重視充分和得體的自我表達;好教育也包括學習內容是能夠引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學習的內在需要的,是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的,代表著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的;好教育還包括教育過程始終充滿禮貌、尊嚴、秩序、溫暖和熱情——如果學生處于一種充滿支持和鼓勵的學習氛圍中,他們就更愿意挑戰有難度的任務并嘗試各種各樣的學習策略,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共同分享對于學習的激情,校園生活是能夠令人沉醉與怡然的。好教育必然內含著某種心靈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這是好教育把人引向卓越與高貴的根本所在。
好人生是我們每一個人孜孜以求的。好人生是寬闊而又有所堅守的,豐富而又清純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和有境界的,如胡適的人生、林語堂的人生、梁實秋的人生、錢鐘書的人生。這當然是好人生極致的代表。明確的目標追求、和諧的人際關系、豐富的內心生活、寬廣的活動舞臺,構成了他們燦爛的人生。對于我們普通人,同樣可以擁有好人生:掌握好謀生的技能,衣食無憂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尊重并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好人生如香茗,淡雅純凈;好人生如佳釀,醇厚悠長。
沒有受過好教育的人,或許會很講江湖義氣,但他們有可能是沆瀣一氣,他們之間也極易反目成仇;他們也可能有許多錢財,但往往揮霍鋪張,而不是簡單生活;沒有受過好教育的個別人也有可能身居高位,但他們往往唯我獨尊、專橫跋扈;沒有受過好教育的人有可能表現出淳樸憨厚,但也可能制造出令人發指的罪惡。他們內心中原始的欲望和本能缺乏理性的柵欄,一經觸發便不可收拾。樸素的情感的確很美,也很令人感懷,但缺乏了好教育的熏染,往往并不可靠。正如偏遠鄉村的鄉民也許很純情,但他們變得厚顏無恥的速度往往更快,由于生活環境的封閉,他們容易缺乏對于各種誘惑的免疫力,他們的心中很有可能沒有道德的底線,他們羞怯卻并沒有很高的自尊與自重。
在我們人類的潛能中,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向上向善的力量,一種是墮落邪惡的力量,正如我們都有求生與死亡兩種本能,建設與破壞兩種本能。好教育引導人們求真向善臻美,引導人生向自由與光明的境界緩緩飛升;而壞教育,平庸、貧乏的教育,充斥著對人的尊嚴的褻瀆和人性禁錮的教育,只能使人變得低俗無趣、眼光短淺、心胸狹窄、猥瑣自私、昏聵無能。課業負擔過重而令人疲憊、令人壓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沒有“學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著假話、空話、套話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我們特別需要牢記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的:“在學校里不許講空話,不許搞空洞的思想教育!要珍惜每一句話!當兒童不能理解某些詞語時,就不要讓這些詞語從他們嘴里說出來!請不要把那些高尚的、神圣的語言變成一錢不值的破爛。”
好教育是為了人生的教育,而不是為了任何外在目的的教育——不管這個目標如何動聽、崇高和神圣,因為每一個人首先是目的;好教育是在師生當下善好生活中所進行的教育:對學生而言,當下的生活是愉悅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更有保障,因為學習過程并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而是完整的人的存在過程。古人說得好:“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這絲毫不意味著學生學習的過程不需要付出努力,絲毫不意味著不需要放棄當前感官享樂的誘惑。一個不難確認的真理是:任何一個學習者,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獲得成就感,或者懷疑所學知識的價值,就會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性。相反,好教育要著力培養學生對自己學業成敗的責任感,學會放棄,能夠放眼未來,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由于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把那些永恒的標準運用于特定的情境,所以他表現出和諧、自制和文明。由于他具有智慧,所以他能控制情境。由于真理指導著他的生活,所以他是一個高尚的人。教育就是發展;教育就是引申;教育就是自我實現;教育就是由于人逐漸認識真理而使人變得富于人性。”(羅伯特·梅遜著:《當代教育思想精要》,陸有銓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頁。)
對美好人生充滿向往,對“每一個人都有成為好人的需要”充滿信心,無限相信良好教育的力量是一個真正的教育者的精神修養。好教育來自教育者的好人生,而教育者的好人生既取決于好社會,也取決于教育者的自我求取。(摘自專著《好教育好人生》,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