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7月17日的《證券日報》報道,美國東部時間7月15日,美國一家巡回法院就“三一重工在美關聯公司羅爾斯(Ralls)因俄勒岡州Butter Creek風電項目被禁止訴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和奧巴馬總統”案作出裁定,認定由奧巴馬總統親自簽署的“總統令”違反程序正義,三一重工訴奧巴馬案獲階段性勝利。
中國企業勝訴白宮的法律案件前所未有。此案是第一宗挑戰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的審核流程案例。這宗案件的勝利,意味著美國以“存在國家安全風險”為由而對外資公司展開秘密調查的大門開啟了一個小縫隙,也給中國企業樹立了很好的范例,以后凡是在美國遭受無端歧視的中國企業都可以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有點實力的中國企業都在積極“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境外并購及海外市場開拓等業務,活動持續活躍,經驗不斷豐富。2013年,中國企業參與海外并購達200宗,并購總金額515億美元。海外并購交易數量的不斷增多,從側面表明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進程中,應對各種風險和考驗的能力比以往更高。
但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威脅論”在海外已有了一定的市場,這嚴重影響到了中國企業,尤其是資源型的有色金屬企業的海外發展。一段時期以來,中國企業以往在遭到不公正待遇時,常常因畏難而不敢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中國企業贏取“國際話語權”也一直難有重大突破。
2009年中國鋁業公司收購力拓集團的失敗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收購案從一開始受到澳大利亞內部一些政治勢力的反對。他們擔心中國企業對力拓的收購將極大地損害澳大利亞的國家安全。這直接導致澳大利亞外國投資審批委員會對原定30天審查期的拖延,而這期間,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漲,全球資本市場有了明顯好轉,力拓英國公司和澳大利亞公司采取了配股方式籌集了充足資金渡過了難關,于是便采取了毀約的方式。要減少類似的“政治性風險”,僅靠商業手段是遠遠不夠的,中國企業還應該利用所在國的法律武器,為自身維權。
與此同時,作為中國企業“強大后盾”的中國政府,還應該從自身角度,利用“商務外交”等多種手段,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首先要對外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積極加入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貿易集團,加強對外經貿合作,提高本國經濟的國際化水平,尤其為本國產品和企業的國際化搭建廣闊的舞臺;其次,還要對內調整立法和貿易政策,使之與國際貿易規則相協調;此外,還要制定防范和應對經貿摩擦的政策和策略,通過談判等手段與外國政府打交道,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利用外交資源,為本國“走出去”的企業提供較完善的政策指導和信息服務等。
此外,行業協會也應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重要橋梁”作用。目前在我國,行業協會作為民間機構或半官方機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經成為WTO框架下游說與影響政府產業政策和貿易政策及解決國際經貿糾紛的主要力量。只有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擰成一股繩,形成一個力”,共同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積極鋪路搭橋,中國企業才能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