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杰 劉旺林 王克禮|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提出,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作為國有企業的大冶有色在改革中大膽嘗試混合所有制經濟體制,并初見成效。
2014年4月,在湖北黃石黃金山開發區,一個投資達14.5億元的銅桿加工項目將投產。如果這個項目順利實施,這將是大冶有色大規模的從礦石冶煉領域延伸到銅產品深加工市場的重要變革。而這個項目將擔綱重任。
如此重要的投資,大冶有色金屬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冶有色”)卻并非完全獨資。“我們控股51%,另外一家民企持股49%。”大冶有色投資規劃部主任張敘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是大冶有色多年來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一個縮影。
事實也是如此,自2006年以來,大冶有色已在主業延伸的多個領域中,嘗試與民營資本合作,包括銅產品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貿易等領域,張敘鵬介紹,“從此前的小股權參股,到部分控股,多種方式混合,這已是大冶有色的一大特色。”
這種機制被解讀為市場化先行的實踐。董事長張麟也表示,十八大三中全會后,對礦產資源領域來說,市場化的特征會更加明顯,而大冶有色也將在更多的領域嘗試發展混合所有者的優勢,快速壯大企業,成就千億產業的目標。
如果沒有曾經的改制,大冶有色或許仍被歷史包袱困擾。
2006年前后,在全國范圍的國企改革中,大冶有色發展舉步艱難,面臨主業業績下滑、在盈虧點掙扎,而超過十萬人的大型老字號國企,還留下了諸多看似無解的難題。最關鍵的難題在于缺乏資金。
當年9月,張麟開始擔綱大冶有色“掌門人”,當時僅42歲。作為一名在企業內部成長起來的干部,張麟深知企業的癥結:即歷史包袱沉重。其上任后的首要任務是厘清企業的發展思路。主輔分離、做大做強主業、尋求上市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這些事情最核心的問題是:尋找合適的戰略合作者,注入發展資本金。
2008年6月28日,湖北省與中國三峽總公司簽訂《有色金屬開發合作協議》,大冶有色金屬公司與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投資協議》。根據協議,三峽總公司控股的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對大冶有色控股的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進行投資,投資資金主要用于整合礦產資源及提升礦產資源開發能力,提高大冶有色的礦產資源儲備及自給率。三峽總公司還將積極幫助大冶有色改制上市。
此后,大冶有色開始著手制定改制重組上市時間表。當年10月25日,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召開2008年第一次臨時股東會,審議通過《關于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減資暨資產剝離的議案》、《關于修改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章程的議案》等文件。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改制重組進入實施程序。
當年12月6日,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召開第三次臨時股東會、第二屆第二次董事會和監事會。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重組改制方案的議案》,長電創投、省國資委或其出資企業、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先后分別以10億元現金、3億元現金、4.86億元凈資產對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增資。大冶有色金屬公司改制重組實現階段目標。
上述與三峽總公司的合作僅僅停留在子公司層面。實際上,與此同步進行的,大冶有色還在集團層面尋找“后盾”。
而在此期間,與中國鋁業公司的合作計劃“流產”后,大冶有色改為牽手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后者注資30余億元,對大冶有色實施增資擴股,根據雙方協議,中國有色礦業集團還將在礦產資源上給大冶有色提供保障,并大力支持大冶有色加強電解項目的工程建設,以期助推大冶有色在“十二五”期間提前實現千億元目標。
此時,大冶有色上市的步伐提速。大冶有色集團去頂中國大冶有色金屬礦業有限公司作為上市平臺,同時,通過收購大冶有色集團和中國信達所持有的大冶有色股份的股權的重大資產收購事項,2012年3月7日,大冶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這是湖北省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紅籌股上市公司,也是近年來國內礦產資源型企業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紅籌股公司。
這場收購包括涉及礦業類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反向收購和清洗豁免以及資產出境和跨境并購等事項,被業界解讀為內地和香港近年來發生的難度最大的資本并購行為之一。更重要的是,其拓寬了公司的融資渠道,將大冶有色推上一個“不缺錢”的局面。
“現在證券市場整體不是很景氣,上市之后,我們暫未啟動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大冶有色方面解釋,不過,通過上市,大冶有色將優質資源注入上市公司,整理不良資產,主輔分離,整體治理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種局面下,企業效益提升。
2005年,大冶有色銷售收入50億元,2012年,這一數據更新為632億元,2013年,達到830億元。而公司計劃,在“十二五”期內,大冶有色將控制資源儲量達到1000萬噸以上,陰極銅年生產能力達到70萬噸,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資產總額達到500億元,年利稅水平達到50億元,并力爭提前一年實現上述目標,努力向世界500強沖刺。
這種資本市場的整合路徑,讓大冶有色在結構調整中思路更加清晰。
在張麟上任之初,最先處理的就是資源自給率不足的問題。
與江銅集團等同行對比,當時的大冶有色資源自給率不足10%,這是一個十分落后的數字,這意味著,大冶有色處于并長期處于一個受制于原料的尷尬局面。在微笑曲線的兩端,這塊短板讓“老字號”的大冶有色雖然在陰極銅市場占有一定地位,但話語權并不高,競爭力不強。

大冶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在香港上市
更尷尬的是,大冶有色自有礦山還面臨即將枯竭的尷尬局面。集團礦產資源部主任蔡華新回憶,當時集團旗下擁有的礦山僅包括豐山銅礦、銅綠山礦、銅山口礦、赤馬山礦共4個,其中,赤馬山礦服務年限不足5年,豐山銅礦的資源也陷入危機狀態,而銅山口礦和銅綠山礦相對而言較好,保有資源量基本能滿足礦山的可持續生產,如果不是危機找礦的話,也同樣存在危機。也就是說,當時集團整體的資源儲量不足70萬噸。
在這種局面下,張麟燒的第一把火就是在上任后一個星期,成立了礦產資源部。
雖然只有8個人的小部門,但卻承擔了大冶有色改寫資源自給率嚴重不足的重任。蔡華新說,“在2006年至2007年間,大冶有色的銅綠山礦取得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同時,借助于政策優勢,大冶有色通過發起設立和出資控股、參股等方式,直接或間接控制了公司周邊、省內、國內大西北和境外10多處礦產資源,控制自有礦山周邊資源。在此期間,大冶有色成功收購陽新縣鵬凌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大冶市鯉泥湖礦業有限公司和湖北省雞籠山黃金礦業有限公司部分股權。我們參股的條件,就是這些礦石開采后僅供大冶有色所采購,這種做法可防止資源外流。”
但對比大冶有色的銅冶煉產能來說,上述做法仍然只是杯水車薪。
大冶有色找礦的步伐逐步邁向省外和國際市場。在2008年至今,大冶有色先后投資新疆薩熱克和哈密延西兩礦區,其中,薩熱克銅礦計劃2014年6月投產,延西銅礦還在做可行性報告分析。
更讓大冶有色興奮的是,在西藏地區,大冶有色收獲努日、明則兩處礦山,從礦區地質詳查和礦樣化驗分析情況看,兩個礦區均是銅多金屬礦,均屬大型礦體,資源儲量豐富,礦石品位和資源狀況好于普查,開發前景較好,并計劃于2014年年底之前辦完采礦權證,2015年初動工建設,2016年底建成投產。
不過,海外找礦的難度卻比想象中大。到目前為止,大冶有色只拿下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州大阿萊區果克蘇礦區,在蒙古,也僅嘗試一個小儲量的鎢礦。“總的來看,在大冶有色找礦中,外國礦仍屬短板,而此前的投資,大都只是鍛煉隊伍,積累經驗,”蔡華新指出,“今后,大冶有色的目標是國內大項目優先,其后是爭取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的大項目。”
而到目前為止,大冶有色集團已探明銅資源儲量分別為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的103萬噸,香港上市公司的90萬噸,歸屬于集團的73.9萬噸,累積銅資源為267萬噸;另有金97噸,銀2149噸,鎢25噸,鉬12萬噸。
如果說尋找礦山是彌補主業短板,在非主業領域的延伸,則是大冶有色嘗試市場化的最大亮點。
張敘鵬回憶,很早開始,大冶有色在主業外的產業方面,就開始嘗試與民資合作,到目前為止,與民資合作的項目,在非主業業務中占很大比例。
真正的嘗試是從租賃開始。2004年左右,大冶有色在江蘇常州通過資產租賃方式,組建常州大江銅業有限公司,通過雙方合作只花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恢復了3萬噸低氧銅桿的生產。
在股權上尋求與民營資本合作則在2006年前后。當時佛山當地一家名為太平洋銅業的民企被抵押給銀行,公司走拍賣程序拿下該公司的股權,與此前的投資方式不同的是,公司與一名自然人合作,共同出資2億元左右,拿下這一拍賣標的而雙方持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通過合資控股方式,組建佛山張銅大冶銅產品有限公司;通過資產競標方式,投資控股組建佛山大江銅業有限公司。
“此前的大冶有色主要從事礦石冶煉,在深加工領域并無經驗,且民資對行業的領悟和把握能力更強,”張敘鵬表示,民營企業的市場觀念很強,能夠充分發揮帶動和引領整個團隊的作用。
與民資合作的方式,讓大冶有色嘗到甜頭,三次嘗試中,三家企業共實現產能包括銅桿8萬噸、銅管6萬噸、粗銅5萬噸、電銅5萬噸。也就是說,大冶有色投資1.6億元,撬動了8億元的投資規模。
此后的大冶有色開始在更多領域對民資開放。無論是循環產業、還是貿易合作等領域,都開始出現民資的身影,而這種合作的模式也漸漸形成了一種規律:以小股權參股,或拿控股權,與民營企業風險共擔。
“十二五”期間,湖北省國資委給大冶有色確定的目標是:實現千億產業。這意味著,在未來的幾年里,大冶有色必須在傳統的礦石冶煉業務之外。延伸產業鏈,而其首個啟動的大型項目就是銅產品的深加工。
2010年,大冶有色瑞鑫銅業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將借助大冶有色陰極銅的原料優勢,生產符合高端電線電纜市場需求的低氧光亮銅桿,通過深加工延伸和完善銅產業鏈,改善和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這被確立為大冶有色成長為有色千億元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個項目也是跟湖北本地一家名為鑫鵬銅業的民企合作,”張敘鵬介紹,“雙方的持股比例為51:49,大冶有色控股。之所以選擇這家企業,也是因為其屬于行業內的標桿企業,他們對市場的把握能力強,市場意識更充足,在雙方的合作中,通過機制協調,能讓資源和經驗互補,滿足共同的發展需求。”
不過,與民資合作,并非全都順利。
“雙方之間的企業融合相對較難,職工對國企和民企身份的認知還是有差異,給管理和融合方面帶來一定的難度。”張敘鵬指出,“更關鍵的是,民企的資信能力不強,涉及擔保、貸款等事項的時候,對后期項目的融資帶來一定的影響。國企在融資方面因為具備較高的公信力,資金能夠相對充裕,彌補了民營企業資金方面的不足。雖然如此,但雙方合作仍然利大于弊,從企業的效益和長遠發展來說,這種融合是必然的。”
在今后的有色金屬市場,市場化的特征還將被放大。
“十八大傳遞的信號也是如此,”張麟表示,市場化的精神被提到更現實的層面,將有利于企業以市場為導向,推動企業間的深入合作,企業內部的市場化進程。在多種資本的融合中,以實現更好地發揮國有資本的主導作用和資本的放大效應。在其具體的措施中,繼續延伸主產業鏈仍是重頭戲,而大冶有色將更積極地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充分發揮非公有資本在體制機制上的優勢,加快加工板塊的規模化發展。
張敘鵬解釋說,“一直以來,集團化、資本化、國際化是大冶有色資本運作的戰略核心。此前,通過系列變革,集團化已基本實現,而在2017年以前,集團還將新增2家上市公司,目前,相關工作正在籌備中。此外,大冶有色已著手搭建國際化平臺,”公司在美國的馬里蘭州成立分公司,2015年初,將在香港和新加坡設立大江國際等國際化的平臺。
2013年10月23日,大冶有色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的創立,標志著公司資本產業開啟破冰起航之旅。對此,張麟指出,財務公司的組建成立是大冶有色進行更精細、精益化管理的需要,他促使公司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同時,能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促進公司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貿易型轉變,對于公司搶抓機遇謀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而資本產業可以融合其他產業資金,充分發揮資金效率,其平臺的建設將有效提高公司的資金利用率,為大冶有色實現千億產業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