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Csikszentmihalyi指出:很多引人入勝的活動有著共同的要素:目標、技能、反饋和可控性。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英語教學學習提供了平臺,拓展了更多的方式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信息化手段迅猛發展、網絡發達的沖擊下,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過于單調。現代數字化的教學手段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在英語教學學習中的應用為英語教學學習起到了拓展性的變化。通過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課件等多種方式感知的形象化教學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證明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多向發展。
一、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符合教學學習者的認知規律
根據教育學理論: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的,具有主觀能動性。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計算機網絡技術可以避免以往教學活動中的很多問題,如:學習材料有限、閱讀面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異等。學生以往是為了完成某項作業或憑個人興趣愛好進行閱讀,而不是主動去學習。學生學習的盲目性、隨意性普遍存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消磨殆盡,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艱辛感,以致發生厭學的現象。傳統的教學方式妨礙了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違背了學習者接受教育的理論。自從計算機網絡技術誕生并且被廣泛應用以來,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教學效果的改善皆是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
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英語學習中的體現
1、先進的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文字、數字、動畫、聲音等教學信息的有機整合,為教師、學生創建了多維立體的教學信息。學習者可利用一定的輸入、輸出設備,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教學手段制造一些虛擬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參與其中。這是計算機所特有的,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2、自主的學習環境
信息技術的運用就是積極利用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的教育手段,以學生為核心主體,通過人機相互交流來實現。它讓學生更多地去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現。英語是一門語言,而語言的最大特點是交流性。計算機網絡技術可以給語言的學習者提供一種開放式的、自由輕松的、更具個性化的語言學習環境和氛圍。學習者可以在整個網絡狀態下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順序,自行控制學習速度,自己決定對所學內容采取何種策略。同時計算機網絡使得語言學習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即時性。網絡是一個巨大無比的資源庫,包羅萬象,信息資源層出不窮,獲取方式極其便捷。學習者通過鼠標,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水平,選擇相關的內容。所以在網絡氛圍下的英語教學既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又提高了英語的交流能力,為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
3、顯著的教學效果
計算機網絡教學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具有較大的教學優勢,突破了教育信息傳播的時空界限,使信息傳送的范圍更廣、速度更快、地域更遠,人的各種感覺得到延伸,教學時間相對縮短,改變了傳統的課堂五十分鐘教學,縮短了教師枯燥的知識點講解和大量板書的時間,改變了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低下的局面。
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網絡的應用為教師和學生打開了新世界之門,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和知識,為隨時掌握世界最新信息創造了先決條件。
三、增進教師的科研水平、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學生和教師獲得知識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將我們和世界信息知識庫連接了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育過程的另一個要素也收到了許多積極的效果。“教”與“學”互相促進得到了更好的驗證。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準備課程的同時,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及時地充實最新的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最新的教學成果、把握最前沿的學術動態。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專業知識的積累,教師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是在不斷地提高,教師有了更高的教學熱情。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水平和能力也快速提高。這種“教”與“學”的反撥作用對于教學與科研是積極的,是至關重要的。
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與對策
1、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不斷應用,網絡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也逐漸浮出水面。面對計算機和網絡的強大優勢,一些英語教師弱化了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他們將計算機和網絡看成是萬能的,認為網絡資源豐富,學生依靠網絡就可以自學。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基于計算機技術的網絡教學模式在英語語言的教學方面對學生的聽力技能提高有顯著的作用,但是對于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網絡教學并非萬能。經過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自身的教學經驗得出結論:教師應該調整教學方式、提高專業素質,確保英語教學取得成效。
2、計算機網絡時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深入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掌握和運用以計算機和網絡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其教學資源,促進英語教學改革,從而適應信息化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現代信息技術和資源的整合能力。一方面,要具有高效獲取、批判性吸收、存儲、創造性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知識高速增長和當前高級人才培養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有其整合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的能力,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教學信息反饋方式的變革,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1)深厚的專業功底,強大的專業知識結構。
教師本人是知識的終身積累者,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提高要伴隨終身。對于高校英語教師來說,如果沒有豐富的語言專業功底何談文化內涵、教學能力以及教學經驗等。所以語言基礎知識是一個從事和語言有關的人需要終生不斷學習提高的。
(2)洞悉高科技產品的開發及應用,具備控制和掌握教學課件及教學應用軟件的能力。
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實現英語教學目標的前提和保證。然而,了解并且能夠學會運用新的與教學設備密切相關的高科技產品,具備使用各種教學軟件的能力則是實現英語教學目標及要求的必要手段。若想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并不斷滿足學習者對于知識的需要,教師就必須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并靈活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去。面對網絡資源的強大優勢,英語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使用操作上,必須要做到充分發揮網絡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探索其在教學中的潛在功能。教師需要設計好每一次課,教師的精心設計、過硬的語言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再加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是實現英語教學要求的前提和保障。
(3)轉變教師的單一角色、發揮教師多元化功能。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等)的幫助,即通過人際協作,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教師的角色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盡管在網絡的教學環境中確立了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要放棄自己的主導作用。相反,隨著英語教改的不斷深化,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去,組織和管理全部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充當起整個學習活動的組織者的角色。教師應該是整個學習活動的引導者,是各個教學環節的管理者和各種教學活動的協調者。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將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同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巧妙地結合起來,那么將極大地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促進學生所學知識的建構。
五、總結
計算機網絡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是一種嶄新的且為廣大教師所認可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快了課堂節奏,增加了課堂信息容量,加大了語言輸入量,為每位學生提供了語言實踐機會,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英語教學質量。但同時我們還要克服一些教學誤區,發揮教師的多元角色作用。如果教師既能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改變以往的陳舊的僵化過時的“灌入式”教學模式,又能規避網絡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弊端,那么這種開放式的、自由輕松的、更具個性化的語言學習方式將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能夠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得以生根、發芽、結果,能夠使受教育者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最終實現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