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電網讓新農村建設變得更智能”“微電網或將摧動智慧城市建設”……近年來,有關于“微電網”技術發展的新聞層出不窮。迫于環境保護和能源枯竭的雙重壓力,微電網以其在用戶端具有高效、可靠、因地制宜利用清潔能源等特點而接踵智能電網,開始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場電力革命悄然拉開。
融入在這場變革之中,在五羊之城,一群有志青年正為中國國情下的“新能源技術發展之夢”,創造著無限的可能,他們就是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與微電網技術團隊的科研工作者們。在實驗室主任舒杰研究員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踐行‘技術創新、力求完美’成為這群年輕人共同的追求與習慣。
因為拼搏,所以無畏
那么,什么是微電網技術?微電網技術究竟有何魅力,吸引這群有志青年奮不顧身地投入到這場機遇與挑戰并存的變革中?
微電網(Micro-Grid)也譯為微網,是一種新型網絡結構。其“奇妙之處”主要體現在它是一個能夠實現自我控制、保護和管理的自治系統,既可以與外部電網并網運行,也可以孤立運行。“可大可小,收放自如”,正是這一特性,讓它既可以推動城市快速發展,又能深入廣大農村解民之苦。
早在上世紀末,美國就提出“Micro-Grid”一詞,之后以美國、歐盟、日本及加拿大等國家為代表的科研團隊在微電網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并在小規模微電網示范項目中得到驗證,而國內的微電網研究還處于概念和理論研究的初期。
2006年,立足國家能源發展需要,舒杰研究員意識到微電網技術是推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的一個重要技術手段,也是中國未來能源格局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方向。顧不上去想前路是否艱險泥濘,他毅然決定組建一支可再生能源微電網技術研究團隊,自此開啟了實驗室涉足微電網技術研究的步伐,并成為國內較早開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微電網技術研究的團隊之一。
創業之初,篳路藍縷。作為實驗室的掌門人,同時也是一名長期堅守在科研一線和業務工作上的知名太陽能發電系統技術專家,舒杰研究員憑借自己多年在工業系統控制、太陽能光伏發電與熱發電系統理論與技術等領域探索的經驗,和對微電網這一前沿科學技術敏銳的洞察力,帶領團隊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夢想努力前行。
為打造一支技術過硬、思想先進的一流創新團隊。在科研管理上,他們制定了一系列適應自身發展的管理辦法,規范了從項目申報、實施到成果利用、產學研一體化合作的作業流程。此外,實驗室還充分調動團隊成員的協作機能,讓團隊成員適應項目要求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新性。就像一部優美的交響樂,各部門成員各司其職,統一協作,奏出動聽的音律;
在科研條件建設上,通過自行搭建或購置,實驗室擁有了各類儀器設備和實驗平臺,如:RT-LAB微網及電力電子仿真系統、三相電能質量分析儀、太陽能光伏仿真模擬器、自建150KW風光儲微網實驗平臺等,有了這些實驗平臺,實驗室在微電網技術研究上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在專業技術水平上,實驗室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人才結構,用開放的態度鼓勵團隊成員積極創新,不斷進取,提升自身綜合實力,使團隊始終保持活力和戰斗力……
因為無畏,所以拼搏;因為有夢,所以勇敢。對舒杰及其帶領的團隊成員來說,微電網就像一張夢之網,這張網長得越大,分布得越廣,他們的夢想就能飛得更遠。而夢的支點,恰恰就在他們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和沉淀中,厚積薄發。
因為有心,所以輝煌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努力過后,成果和輝煌如約而至。
成立不到5年時間,瞄準國家急需的科研項目,舒杰研究員就帶領實驗室先后申請獲得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性項目的支持,為實驗室的騰飛插上翅膀。近5年來,團隊又聯合企業先后承擔了國家、省、市一批與“微網”相關的重要科研項目,涉及總經費達6000多萬元。
實驗室下設兩個課題組:電力電子裝置研發課題組;微電網控制技術研究課題組。結合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發展方向,實驗室始終面向應用,將“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電關鍵電力電子與系統控制技術研究”確立為開發重點方向,在太陽能光伏、風能發電等電力電子變換裝置開發,分布式發電微電網系統控制,規模儲能控制技術、可再生能源建筑集成等的應用研發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舒杰研究員始終堅持工程科學“在實踐和應用中提升自我”,才能推動技術進步與商業化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年,在先進能源技術利用領域,國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智能電網技術未來5~10年發展規劃,這給從事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應用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因為有了方向,可再生能源與微電網技術團隊在更為廣闊的天地里,乘著“清風”勇敢地御風而行,抓住機遇先后承擔并參加了一系列重點科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重要方向性、省部產學研重點項目、廣東省粵港招標項目、國家海洋重大專項項目等十余個項目,并開展了智能微電網調度控制系統開發(申請軟件版權1項)、百千瓦級微網雙向變流器研制等工作,申請及授權發明專利12件,合作完成了國內首個海島MW級獨立微網示范工程(珠海)……
飛速發展的同時,團隊始終不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2012年11月和2013年3月,實驗室研究人員積極參與了國家電網起草的“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的技術要求”和“微電網接入系統設計技術規范”標準審定工作,并于2012年10月與企業共同起草了國內首個地方標準——廣東省微電網技術標準《多能互補微電網技術要求》,為微電網技術推廣應用建立了“法則”。
雖然研究走在了國內前列,但舒杰及其團隊成員們依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這些成果只是微電網技術研究長征路上的一小步,相關科研工作任重道遠。”在他們心中,還有更高的夢想和追求:緊貼國際發展前沿,充分利用現有優勢資源,不斷開拓新的創新思維,為我國新能源發電技術的推廣普及做出新的貢獻。
因為熱忱,所以凝聚
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花園,這是一支秩序井然分工明確的隊伍。團隊雖人數不多,規模不大:現有固定研究人員10名,在讀研究生3人,基本由年青人組成,其中,博士4人、碩士5人,高級職稱3人,客座教授3人,但卻如一片匯聚五湖四海各方志士的瀚海,海納百川。
近年來,實驗室審時度勢,時刻把握時代脈搏,與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單位尋求合作,成立了多個合作研發中心。
技術合作交流構筑起創新創業的基石,讓實驗室的成果與企業發展相結合,“打開大門向外走”,避免團隊閉門造車,激活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源泉和工作激情。團隊具有良好的科研學習氛圍,并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如: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香港理工大學資訊科技系、北京交通大學電氣學院、英國利物浦大學、伯明翰大學等開展合作交流;與華南電源產業園組建了“新能源發電技術研發中心”;與高校、政府合作,共建“江蘇省光伏科學與工程協同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分中心”等。
實驗室還積極鼓勵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在學術交流的平臺上展示了實驗室在微電網技術領域取得的進展與成就,同時也向國內外相關領域的高水平團隊交流學習,以更高的視角跟蹤國際前沿技術動態。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去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推動我國新能源技術發展奉獻己力。”正是同一信念,同一夢想,讓這群杰出的年輕人選擇的堅守。因為熱忱,所以凝聚。有夢想就沒有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