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斯長于斯,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教授安成邦與很多科研工作者有共同之處,從1998年在蘭州大學地理系攻讀碩士學位開始,他的人生注定與蘭州大學有了千絲萬縷割不斷的緣分。安成邦在這里攻讀完碩士、博士學位,實現了學生到老師的轉型。
然而,與很多人不同的是,他選擇駐扎的蘭州大學地處我國西部,資源、氣候、環境等各方面條件存在一定局限。幾十年如一日,他無悔付出,將青春揮灑在這片廣袤的土地。
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
曾有人說,負責任的科學家不僅要從個人好奇心出發去發現問題,更要時刻用關愛人類的責任心去衡量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理念也是安成邦一直所遵循的,他始終認為:“科學研究中要注重創新,科學家要關注社會問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安成邦將這一理念貫穿于他不曾間斷的科研課題之中。這些課題有的跨度很大,但所有這些研究都是西部文明、地質、環境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
2010年,他參與“973”項目課題“西風區氣候環境變化的特征與機制”;2012年,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西北干旱區末次冰期/間冰期氣候環境變化的模式和機制”;2013年,他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人地關系研究”;2014年,他主持教育部重大科技項目“基于石筍和湖泊記錄的季風邊緣區全新世夏季風研究及事件研究”。
而在此之前,2005年,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青藏高原和中東亞干旱區環境變化與地表過程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隴西黃土高原全新世中期環境變化與新石器文化演進的演進”;2006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西部干旱半干旱區全新世氣候變化的集成研究”,參與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國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環境研究”;2007年,主持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西部干旱區全新世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2009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新疆東部托勒庫勒湖泊全新世氣候環境演變研究”。
找尋人類適應環境的歷史
因為工程建設的需要,隴西黃土高原有大量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需要發掘,一直以來,安成邦的科研都由此開展。這項需求為他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隴西黃土高原全新世中期農業發展與環境變化研究”提供了契機。
農業發展研究是國際學界的熱點,而隴西黃土高原新石器文化類型齊全, 農業發展的歷史悠久,是黃土高原農業發展的代表性地區,又是東西方農業交流的要道之一。
安成邦帶領課題組成員,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開展環境考古研究,詳細研究全新世中期,重點是農業從發展走向繁榮的時期,圍繞農業發展的過程和動力機制等核心科學問題。他們在明確科學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自然科學與考古學的緊密結合,從農業發展與環境變化相互響應過程中,探討區域內旱作農業發生和發展的演化過程,探討研究區的農業發展與環境變化的關系。
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探討了全新世中期隴西黃土高原環境的變化及其對農業活動的影響,尤其是植被狀況的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進而探討了隴西黃土高原全新世中期不同類型文化的時空變化等問題。研究成果表明,在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威脅時,史前人類通過擴大資源利用范圍等方式來適應氣候變化。與此同時,研究結果在國內學術會議上報告,發表SCI論文3篇,核心期刊論文1篇,另有2篇SCI論文在評審中。
20年來,本著科學的精神,運用科學方法,安成邦帶領團隊,立足西部需求,挖掘出了很多深藏于自然事物背后的規律和本質,不斷為人類的知識寶庫增添新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