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探索稻草還田再生稻的增產機理,對比研究了稻草覆蓋還田再生稻對土壤理化性狀和水稻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1)稻草還田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持續增大,土壤中速效養分含量比全量增加明顯,對pH值影響不大,土壤容重持續下降,孔隙度持續增加;(2)稻草還田有利于促進再生稻的生長,能提高產量9%以上,對第2年中稻產量增產5%左右。
關鍵詞 稻草還田;再生稻;中稻;土壤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1;S51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7-028-02
知網出版網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506.2225.01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5-6 22:25:00
重慶市開縣是一個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幅員面積3959 km2,總人口165萬人;自然資源較好,年總積溫6675℃,年均氣溫18.5℃,無霜期為306 d;年平均日照時數1463.1 h,年均降水量為1200 mm左右,適宜蓄留再生稻的面積約1萬hm2。
為了進一步挖掘水稻增產潛力,探索稻草覆蓋還田再生稻的增產機理,2011—2013年開展了稻草覆蓋再生稻的試驗、示范和監測工作。2013年開縣蓄留再生稻面積0.47萬余hm2,每667 m2平均產量145 kg。重慶市農業委員會組織市內專家對開縣“中稻—再生稻”高效模式攻關示范進行現場測產驗收,再生稻百畝攻關片每667 m2平均產量479.5 kg,千畝核心片實際每667 m2平均產量420.9 kg,“中稻—再生稻”兩季每667 m2平均產量1117.5 kg。
1材料與方法
監測點位于開縣南門鎮新浦村,東經108°13′16.6″,北緯30°58′12.6″,海拔193 m,土壤為沖積性水稻土夾沙田,稻田常年種植模式為中稻—再生稻。
監測點設2個處理,其中處理1為頭季中稻收獲后,將稻草均勻覆蓋稻樁行間,讓其自然腐爛;處理2為稻草不還田作為對照。試驗每個處理各0.027 hm2。2個處理間用作埂隔開,并用薄膜覆蓋包埂防止竄水、竄肥,其他農藝措施完全相同。
中稻栽插前和再生稻收獲后分別采集土樣,土樣送萬州檢驗中心化驗。中稻—再生稻分別實收計產,同田連續實施3年。
2結果與分析
2.1稻草還田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稻草還田以后土壤有機質提高2 g/kg,提高12.4%;堿解氮、速效鉀、緩效鉀含量增加較為明顯,分別增加21.1%、45.1%、18.2%;陽離子交換量、全氮、全磷、有效磷也有略微增加,pH值、全鉀保持不變。2013年稻草還田以后土壤有機質含量比2012年增幅較大,提高了5.7 g/kg,增幅達41.6%;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陽離子交換量含量增加較為明顯,分別增加23.7%、28.7%、60.0%、24.6%;緩效鉀、全氮、全磷、全鉀有略微增加;pH值保持不變。
可見,稻草還田以后隨著年份的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越明顯,土壤中速效養分含量比全量增加明顯,而稻草還田與否對pH值影響不大。如果連續實施稻草還田要注意適當涼田,降低稻草硫化物的含量,防治水稻坐蔸。
2.2稻草還田對土壤容重的影響
2012年稻草還田以后土壤容重比對照下降46 kg/m3,下降了3.60%,同時孔隙度增加1.74%。2013年稻草還田以后土壤容重下降49 kg/m3,下降了3.92%,孔隙度增加1.85%??梢?,隨著稻草持續還田的時間增加,土壤容重有下降趨勢。
2.3稻草還田對中稻與再生稻產量的影響
監測點在2011年中稻收獲時開始進行稻草還田與不還田的對比試驗,2012年稻草還田處理中稻產量達到524.0 kg/667 m2,比對照(498.0 kg/667 m2)增加26.0 kg/667 m2,增產5.22%。而再生稻增產就更加明顯,稻草還田處理再生稻產量達到246.5 kg/667 m2,比對照(225.0 kg/667 m2)增加21.5 kg/667 m2,增產9.56%。監測點2012年中稻收獲時稻草繼續全量還田,2013年稻草還田處理中稻產量達到531.0 kg/667 m2,比未還田(506.0 kg/667 m2)的高25.0 kg/667 m2,增產4.94%。經測產實收稻草還田以后蓄留再生稻產量達到351.6 kg/667 m2,比對照(322.1 kg/667 m2)的增加29.5 kg/667 m2,增產9.16%。
3小結與討論
綜上分析以上試驗結果可知,連續實施稻田還田后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持續增大,土壤中速效養分含量比全量增加明顯,對pH值影響不大。稻草還田以后土壤容重持續下降,孔隙度持續增加。同時,稻草覆蓋再生稻行間,不僅抑制了雜草生長,而且能減少田間水分蒸發,增強抗旱能力,促進再生稻的生長,能提高產量9%以上,對第2年中稻產量增產5%左右,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