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推動昆蟲性誘劑群集誘殺技術在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應用, 2013年在重慶市墊江縣開展了性誘劑誘芯誘殺二化螟成蟲的試驗示范。結果初步表明,性信息素防治二化螟成本低,省工省時增收,無污染,對環境影響小,利于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5.1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7-032-03
知網出版網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506.2226.01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5-6 22:26:00
采用性信息素與生物農藥聯合使用技術,是目前國內外取得較好殺蟲效果的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是利用性信息素誘捕器引誘大量雄蛾,然后對誘捕的雄蛾使用生物農藥或化學不育劑,使被引誘雄蛾感染病毒、微生物病菌或接觸化學不育劑后返回田間,感染的雄蛾與田間雌蛾交配使病原病毒、微生物蔓延,在整個種群中散播流行病;接觸過化學不育劑的雄蛾,通過交配使雌蛾產生子代不育。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我國水稻上為害嚴重的常發性害蟲之一,水稻在分蘗期受害造成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蟲傷株和白穗,一般年份減產3%~5%,嚴重時減產在3成以上。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區發生較重,近年來發生數量呈明顯上升的態勢。
重慶市墊江縣水稻二化螟發生面積大,為害嚴重,常年發生面積2.33萬hm2以上。近年來,由于受耕作制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發生為害規律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新變化。根據對墊江縣當前水稻品種布局、耕作管理水平及天氣趨勢等因素分析,螟蟲越冬前和越冬后密度都高于往年,加之二化螟越冬代羽化產卵期間氣候比較適宜,田間落卵量大,孵化率高,預計一代二化螟發生較重,二代二化螟總體上中等發生,在一代重發區發生較重。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廣大消費者及農業和食品行業最為關注的問題,農產品因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造成的餐桌污染和由此引發的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生。為了減少農藥殘留對人體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推動昆蟲性誘劑群集誘殺技術在防治水稻害蟲上的應用,更好地了解性誘劑對水稻二化螟的誘殺效果,特安排本試驗。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本試驗示范誘芯紐康性誘劑、中捷四方性誘劑和誘捕器,均由浙江紐康生物技術公司提供。
示范區及對照區種植的水稻品種均為‘渝香優203號’,土壤類型為灰棕紫泥水稻土,土壤肥力相當,耕作水平一致,化防區統一使用機動噴霧器施藥。
1.2試驗時間、地點
試驗于2013年進行。地點選擇在重慶市墊江縣周家鎮雨山村2社,萬畝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基地內,交通方便,灌溉條件好。
1.3示范規模
示范面積3.34 hm2,其中寧波紐康性誘劑示范面積0.67 hm2,中捷四方性誘劑示范面積2.67 hm2。
1.4試驗方法
每667 m2稻田用A型寧波紐康性誘誘芯1.5個、B型中捷四方性誘誘芯3個誘殺二化螟成蟲。試驗每667 m2采用40%毒死蜱乳油80 mL作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對照農藥。主要研究性信息素對水稻二化螟的誘殺效果。
本試驗于5月5日開始實施,6月5日換1次誘芯。從水稻二化螟越冬代蛾始期開始,至當地水稻二化螟末代蛾期結束為止。
試驗為小區設計,按A型寧波紐康每667 m2使用1.5個性誘誘芯,B型中捷四方每667 m2使用3個的比例設置2個處理誘捕點,A型、B型誘芯各設置3個,交叉放置。不使用二化螟防治藥劑(當性誘防治示范區蟲口密度較高時,要適時使用化學農藥進行防治)。采用自制水盤誘捕器,誘捕器口徑30 cm,每個誘捕器放1枚誘芯,每隔30 d左右更換1次誘芯,誘捕器內加入清水。為提高殺蛾效果,在水中加入少量洗衣粉,誘捕器懸掛于離水面1.5 m處。
化學防治區設置在距離試驗示范區上風口(害蟲盛發期主流風向)500 m以上,選擇作物種類、栽培條件基本相同的田塊,根據當地的生產習慣使用常規的化學防治技術。
示范區重復3次。
劃定50~100 m2作為空白對照,在整個水稻生育期內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
1.5調查方法
誘蛾量:各小區每2 d調查1次,分外圍、中圍、中心區3個層次,每個層次間分上、下風口等點位調查4點,共調查12個點,記錄不同點位上的誘蛾數量。
蟲口密度:示范區每5 d調查1次,分外圍、中圍、中心區3個層次,每個層次間分上、下風口等點位調查,每個點位調查10株,共120株。2.3防治成本及效益
在水稻整個生育期內,化防區防治二化螟2次,每次用40%毒死蜱乳油80 mL,計農藥成本20元,2次施藥工時費計40元,共計成本60元。對環境污染及生態平衡破壞較大。
8月中旬測產,性信息素處理區667 m2產量498 kg,比對照區437 kg增加61 kg;按每kg水稻2.00元計,實際增收在120元以上。性信息素處理區比化防區少25 kg,減少收入50元,扣除施藥工資及農藥成本,實際增收10元。
3小結
二化螟性誘劑誘殺技術主要是利用昆蟲成蟲性成熟時釋放性信息素引誘異性成蟲的原理,將有機合成的昆蟲性信息素化合物(簡稱性誘劑)用釋放器釋放到田間,通過干擾雌雄交配,減少授精卵數量,達到控制靶標害蟲的目的。同其他病蟲害防治技術相比,應用性誘劑防治農業害蟲具有安全性、選擇性、高效性、持效性、兼容性五大特點,符合“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發展目標。
本試驗示范結果初步表明,性信息素對水稻二化螟有一定的誘殺效果,同時性信息素防治水稻二化螟無污染,對環境影響小,并省工省時增收,利于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