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紹雜交稻‘泰優99’的品種特征特性,總結出增密、控氮、加磷鉀和防病蟲等為主的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 雜交稻;泰優99;增密控氮加磷鉀防病蟲;可塑性育種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7-037-02
知網出版網址: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506.2226.014.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5-6 22:26:00
‘泰優99’是根據生態可塑性育種原理方法[1]利用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D62A與自育恢復系1345配組育成的雜交中秈遲熟超高產新組合。該組合具有產量高、穩產性好、多抗,適合機收、米質優和制種易獲高產以及稻草可作優質飼料等特點,于2006年通過重慶市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渝審稻2006004),2009年通過國家長江上游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稻2009004),2011年通過江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贛審稻2011004)。
1品種特征特性
1.1品種特性
‘泰優99’屬中秈遲熟高產雜交水稻組合,株高120.0 cm,全生育期161 d左右,比‘汕優63’晚熟5~7 d,比‘Ⅱ優838’晚2~3 d。谷粒黃色,穗長30 cm,穗平著粒數170粒,千粒重30 g,較易落粒,株形適中,劍葉較長而直立,葉色淡綠,綜合性狀好,病蟲為害后分蘗力補償能力強。
1.2產量表現
2000年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內進行品比試驗,‘泰優99’產量8371.50 kg/hm2,比對照‘汕優63’增產9.50%;2003年參加重慶市中稻晚熟組區試,平均產量8100.00 kg/hm2,比對照‘汕優63’增產9.03%,居產量第1位;2004年續試,平均產量8700.00 kg/hm2,比對照‘汕優63’增產9.60%,居產量第1位;2005年重慶市生產試驗結果平均單產8900.50 kg/hm2,比對照‘汕優63’增產9.78%。在2003至2005年20個區試點中,增產點為18個,增產點占90%[2]。
2007年參加長江上游遲熟中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159.15 kg/h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16%(極顯著);2008年續試,平均產量9661.95 kg/h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86%(極顯著);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410.55 kg/h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52%,增產點比例80.8%;2008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998.55 kg/hm2,比對照‘Ⅱ優838’增產7.28%。
1.3米質優良
2005年經重慶市種子管理站統一送樣,農業部稻米及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杭州)測定:‘泰優99’稻米的出糙率為79.9%,直鏈淀粉(干基)為21.3%,堊白度為2.8%,堊白粒率為24%,膠稠度為56 mm,粒型(長寬比)為3.1,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2高效栽培技術
‘泰優99’分蘗力強,穗大粒多,千粒重較大,對氮肥敏感,氮肥如果施用過多,會貪青晚熟,易形成瓢葉,造成病蟲加重,易減產。因此,要充分發揮‘泰優99’的優勢,在栽培上協調群體結構、增密控氮防病蟲技術,做到適時早播,培育壯秧;增密、控氮、加磷鉀肥、防病蟲;加強田間管理,確保優質高產。
2.1適時早播,培育壯秧
2.1.1 旱育秧
苗床應選擇背風向陽、離水源較近,管理方便的疏松肥沃土壤,苗床施足底肥,每m2苗床用尿素60 g、過磷酸鈣150 g,嚴禁施用碳銨肥料,均勻拌合于土層中,苗床寬1.5 m,床土精細整平。
2.1.2 濕潤育秧
冬水田作秧地,應擴大秧本田比例,增加秧苗營養面積。播種前結合整廂下足基肥,每hm2施腐熟人糞尿15 t或沼氣池沼液15 t、過磷酸鈣375 kg和尿素90 kg[3]。育秧在低山稻區在3月5日左右播種,在中山稻區在3月25日左右播種。播前曬種1~2 d,提高種子活力,播種做到稀播、勻播,蓋好薄膜,爭取低節位分蘗,培育壯秧,防止低溫危險。
2.2增密控氮加磷鉀肥防病蟲
‘泰優99’生育期較長,分蘗力強,營養生長期相對延長,每hm2插18.0萬~22.5萬穴,每穴插2粒谷苗,肥力較好田塊宜稀植,秧齡30~45 d選擇晴天移栽為佳。‘泰優99’分蘗力強,穗大粒多,對氮肥敏感,基肥以農家肥為主,控氮加施磷鉀肥。基肥每hm2施腐熟人糞尿15 t、尿素150 kg,過磷酸鈣300 kg,鉀肥300 kg,冬水田不施或少施氮肥,插秧后每hm2施尿素75 kg作分蘗肥。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病蟲害防治方針,根據當地田間病蟲害測報,在移栽前和抽穗前普防1次,在秧田重點防治稻薊馬,大田重點防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和稻瘟病等病蟲害。由于密度增加,田間通風差,病蟲害加重,在重慶稻區5月15日左右普防1次,6月25日前再防1次。
2.3加強田間管理,確保優質高產
旱育秧移栽返青和拋秧定根立苗后,采取“薄水促蘗、苗夠曬田、有水孕穗、干濕壯籽”的管理原則。拋秧后1~5 d,田中不進水,以利于生根立苗;如遇晴天,淺水促立苗。防止水漂苗,要勤查勤補苗。在營養生長期,干濕間歇織管水,增加土壤通透性,促進分蘗,苗夠曬田,控制無效分蘗,在重慶高溫稻區一定要保持有水孕穗。
參考文獻
[1]王伯初,張小剛,黃文章,等.空間聲場對水稻抗紋枯病的生理效應[J].自然科學進展,2009,10(19):1068-1075.
[2]謝戎,黃富,劉成元,等.優質超級稻泰優99的選育及瀘恢1345遺傳潛勢評價[J].西南農業學報,2008,21(4):891-897.
[3]陳建環,周沈軍,張曉梅,等.萬優6號在黔江種植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2010,(5):16-18.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