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蘭是百合科多年生常綠宿根草本植物,原產我國海南、臺灣等地,別名蜘蛛抱蛋、一帆青、苞米蘭等。以其常綠、生性強健、少病蟲害、易栽培和耐陰的生長習性,而在環太湖區域倍受民眾的青睞。由于適于大眾的文化品位和視覺需求,因而在各類公共場所和建筑物內、許多百姓家庭、眾多花鳥和菜市場等,都能見到其身影。
特征特性
莖匍匐于地下而成為地下莖,莖節緊密,葉片從莖的節間抽生,生長高度與肥水管理、光照情況和種植疏密程度等有關;葉片大的高達80~90 cm、寬達12~15 cm,葉片小的高僅30~40 cm、寬度較窄。氣候和栽培管理適當的條件下一葉蘭會開花,花單生,開短梗上,緊附地面,花徑約2.5 cm,褐紫色,花期4—5月,花不美,因而沒有觀賞價值,且在密度大的葉叢中,不易被發現而常被忽視。
園林應用
一般用于公共場所地面盆栽擺設的,則以大植株為主,以體現與環境的協調性;而作為個人喜好而放置于辦公室桌面的,或置于家庭室內或陽臺的,則以中小植株為主。葉色因品種而異,最常見的葉色為全綠色,象粽葉一般,常常被不識者誤判;還有花葉一葉蘭,葉片有縱向白色條紋,常占據葉片的一部或大部。倘若長期放置于室外,且光照充足,則葉色就會顯得淺一些;倘若光照少,或常置于室內陰暗處,則葉色就呈現出深濃色。應該說深濃色更符合人們的視覺效果,因而人們更習慣于將它置于陰暗少光處養護。
管理要點
(1)光照。一葉蘭很耐陰、畏強光,但倘若在深秋、冬季和春季有充足的陽光照射,那就更好,這非常有利于其進行光合作用,促進根須生長,不僅枝葉會顯得強健、有生氣;而且春季極易衍生更多的健康小芽株,紛紛破土而出,成為一道吸引人們眼球的看點,增強種植者的信心。夏季忌陽光直射,盆栽最好能放置于有散射光處養護,保持盆土濕潤;而地栽的若無樹木或別的花草遮擋直射陽光的話,則上方務必要加一層黑色遮陽網,尤其是在中午時段,太陽光熾熱,極易把葉片烤焦引起枯死;即使是能在烤后余生,葉片也會發黃,呈現出殘敗狀況,這時不僅失去了觀賞的價值,而且日后的長芽繁殖也受到了重創。
(2)水分。一葉蘭為須根系,根毛少,入土淺,喜濕潤,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好。除冬季外,土壤不應見干,半干發白時就應澆水,澆必澆透,忌積水。
(3)溫度。一葉蘭較一般的熱帶觀葉類植物耐寒,在短時間0℃左右的低溫條件下,葉片仍能保持鮮綠,依然有生氣。
家庭養護經驗
筆者種植一葉蘭10余年,一直是盆栽。冬季放置于朝南的有鋁合金窗框包繞的混凝土陽臺上,讓其能充分領略陽光的照射,且免受凍害,盆土多數時段是保持微濕狀態,不見干,且適時轉動盆的朝向或移動位置。夏季置于室內有亮光處,適時移到室外晨光或斜光下照照,透透氣;久旱逢甘雨后,盡量將其移到露天下,淋淋雨水,以體現接近大自然;夜間間斷性地放于露天下沐浴露水,吹吹風,以改善植株的形態和葉色,防止滋生病蟲害;盆土保持半干半濕為宜,若在照陽光前,發現盆土已經偏干了,就得先澆透水后方能放置于陽光下,以防止葉片因水分跟不上而被曬焦,且一次性光照時間不宜過長,1~2個小時就夠了。當氣溫在16~25℃時,在晴朗的日子里,一般2~3天澆1次水,澆必澆透。由于不希望植株長得大、長得快,因而較少施肥,即使施肥,也是以清淡為主。在換盆的當年,由于考慮到新土壤有一定的肥力和植株所需的養分,因而只澆水,不施肥;隔年后,才間隔較長時間施點清淡薄肥,或補點富含有機質的新土,以補充營養,確保植株的健康形態。
每隔3年,見盆內植株已顯擁擠了,影響到新株的抽芽和生長時,就結合換盆,進行分株,一般在春秋季進行,如4月份和10月份,這時段對植株生長更有利,生新根快,更易養護。具體操作,是用剪刀把粗壯的邊根切斷,去除長勢不良的弱小株和枯葉株,分成數墩。一般1盆換下后,可分成3~4墩,每墩控制數量為4~5枝葉。盆土用一般的泥土,摻雜一些腐葉、木屑、河沙等,使之疏松透氣,上盆后稍加搗實,澆透水。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