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袋栽平菇為試驗材料,研究輸液式補水方法對平菇產量、單叢重量和感官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1)袋栽平菇通過輸液式補水處理后總產量增加。補水處理從4潮菇開始產量明顯增加,其中以第1潮菇采收后補水10 min/d的增產效果最好,達到18.5%。(2)輸液式補水處理后,從第4潮菇開始可明顯提高單叢菇重,但各處理間單叢菇重的差異不明顯。在平菇的采收后期,通過輸液式補水所產出菇的感官品質明顯較對照(不補水)好。(3)每天對平菇菌袋直接輸入10 mL的水分即能提高平菇的產量和品質。
關鍵詞 平菇;袋栽;輸液式補水;產量;品質
中圖分類號:S646.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10-028-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611.1607.005.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6-11 16:07:00
袋栽食用菌因其產量、質量及管理方面的優勢,已經成為食用菌生產的主流。然而,實際生產上常常由于菌袋內水分的大量消耗而引起培養料中后期干癟,致使食用菌還有超過30%的產量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進而造成原材料浪費和經濟收益降低。由于袋栽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絕大部分來源于培養料,因此解決食用菌栽培料水分補給問題就成為提高食用菌單產的重要途徑。
在食用菌的生產上廣泛運用的補水方式主要有3種,即浸泡補水、注水器補水和噴水補水,但這些補水方式都存在一定局限性[1]。浸泡補水容易造成病蟲害的交叉感染,注水器補水容易對菌絲造成損傷,噴水補水只能將水分停留在表面而不易被菌絲吸收;同時這3種補水方式無法控制補水量,容易造成水分浪費和產生高濕環境而誘發病蟲害。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2-4],本試驗嘗試將輸液系統和滴灌系統進行有效結合,開發出一套緩慢有節奏的直接向菌袋內補水的系統,并進行補水試驗以驗證其補水效果,從而找到既能提高平菇產量與品質,又不易誘發病蟲害的平菇補水新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1.1.1 品種
本試驗平菇品種為‘渝平4號’,由重慶科華生態園林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1.1.2 供試菌袋
培養料配方為棉籽殼88%,麥麩5%,玉米面5%,石灰2%,調節含水量至60%~65%,pH自然。采用23 cm×43 cm的低壓聚丙烯袋裝料,每個菌袋裝料2.5 kg,滅菌冷卻后接種,每袋兩頭接種,用種量8%~10%。
1.2 補水設備
采用自制補水設備,由進水閥、過濾器、主管道(進水)、貯水桶、主管道(出水)、閥門、支管道、輸液管(流速控制閥)、滴頭等組成。通過進水閥的來水應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過濾器采用滴管或噴灌系統中常用的沙石式過濾(大規模系統采用)和篩網式過濾。貯水桶采用不銹鋼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底層和頂層分設有下水口和上水口,貯水量25~100 kg,下水口的高度高于支管道10~20 cm。主管道的管徑大小由系統大小確定,一般用內徑75~110 mm聚氯乙烯管(UPVC),支管道一般用內徑15 mm或25 mm的聚氯乙烯管等材料,管壁打孔直接安裝輸液管。閥門安裝在與主管道連接的支管道首部,用于控制輸水時間。輸液管可采用全新的或經滅菌處理的已報廢一次性輸液器,輸液器的進液端直接插入支管道預先打好的孔中,輸液管尾部套裝7~8 cm長的滴箭,直接插入需補水的菌袋中心位置。補水量由輸液器上的手動滾輪任意調整,1次調好可連續使用,本次試驗的輸水流速設定為15滴(1 mL)/min。
1.3 處理方式
1.3.1 補水時期
分別在試驗材料的第1潮菇、第2潮菇采收后開始進行輸液式補水。
1.3.2 補水量
每天分別對菌袋補水10 min和20 min,具體試驗處理設置見表1,以不補水處理作為對照。每個處理10個菌袋,3次重復,隨機排列。
1.4 測量方法
1.4.1 產量測定
每潮菇采收后,測定總產量和單叢重量。
1.4.2 感官品質鑒定
從色澤、有無病蟲害癥狀和有無自然外觀損傷等方面對所有達到采收標準的平菇進行判斷,感官品質分為“優”、“一般”和“差”3個等級。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補水處理對出菇產量的影響
通過對不同補水處理后出菇總產量的分析得出,各處理平菇總產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由表2可以看出,補水處理對前3潮菇產量影響不大,從4潮菇開始,補水后產量明顯增加;4個處理中以處理1增加最多,達到18.5%;同時,第1潮菇后開始補水效果較第2潮菇后開始補水的好,處理1與處理3補水后增加的產量均比第2潮菇補水后增加的產量高,分別為18.5%、15.7%;在同一補水時期的不同補水時間上比較,10 min比20 min的補水效果更好。
2.2 不同補水處理對單叢菇重量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補水處理后,從第4潮菇開始,單叢菇重明顯比對照增加,補水處理后單叢菇最高比對照重300%以上。可見,補水處理可明顯提高后期單叢菇重,各處理間單叢菇重的差異不顯著。
2.3 不同補水處理對出菇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表4可以得出,補水處理后,在平菇的采收后期,出菇的感官品質明顯較對照好。
3 小結與討論
3.1 小結
(1)袋栽平菇通過輸液式補水處理后總產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補水處理對前3潮菇產量影響不大,從4潮菇開始產量明顯增加,其中以第1潮菇采收后補水10 min/d的增產效果最好,達到18.5%。
(2)第1潮菇采收后開始進行輸液式補水效果較第2潮菇后開始補水的好。在同一補水時期的不同補水時間上比較,10 min比20 min的補水效果更好。
(3)輸液式補水處理后,從第4潮菇開始可明顯提高單叢菇重,但各處理間單叢菇重的差異不明顯。在平菇的采收后期,通過輸液式補水所產出菇的感官品質明顯較對照好。
(4)本試驗表明,每天對平菇菌袋直接輸入10 mL的水分即能提高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充分地說明了通過輸液式補水能夠提高水分的利用效果。
3.2 討論
本次試驗針對平菇的中心位置進行輸液式補水,從增產效果來看沒有達到最大化。如果采用2點或多點,并結合所需營養元素的補充進行連續輸液式補水,是否可以進一步提高平菇的產量和感官品質,有待于進一步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尚榮.平菇補水方法的比較試驗[J].食用菌,2004,(1):34-35.
[2]林如海.平菇栽培技術改革研究[J].龍巖師專學報,2004,22(6):65-66.
[3]黃建鋒.蔬菜節水灌溉系統的設計與實踐[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3,16(4):119-121.
[4]陳支慶.針式節水滴灌技術研究與應用[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5.
(責任編輯:敬廷桃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