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三峽庫區發展特色農業的思考[J].南方農業,2014,8(1):66-67
摘 要 介紹特色農業的內涵和三峽庫區農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三峽庫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提出建設基本農田保護區等5條對策。
關鍵詞 特色農業;三峽庫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01-066-02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走中國特色的農業道路,建設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目前重慶市三峽庫區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時期,如何利用區域自然資源優勢,根據市場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保證農民“糧增產、錢增收”已成為農業科學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三峽庫區農業發展現狀,探討三峽庫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對策。
1特色農業的內涵
所謂特色農業是指利用現代化物質手段和區域內獨特的農業優勢資源,開發和生產出品質優、價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及加工品的一種綠色或無公害的農業類型。特色農業是經過培育扶持能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產業,它具有資源環境的獨特性、產品品質的優越性與經濟效益的高盈利性等特征[1]。
2三峽庫區農業發展現狀
三峽庫區是指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被水淹沒的地區,位于東經106°50′~110°50′,北緯29°16′~31°25′,主要包括重慶市的長壽、涪陵、豐都、忠縣、萬縣、云陽、奉節、巫山及湖北省的巴東、姊歸、宜昌等19個縣(市),大部分屬武陵山區和秦巴山區的貧困落后地區。三峽庫區農業經濟仍處于傳統“糧豬型”二元結構階段,存在經濟社會發展起點低、基礎薄弱、生態環境差和產業空心化等問題。三峽庫區土地面積64633 km2,占重慶市土地總面積78.5%,農用耕地面積125.6萬hm2,人均耕地0.056 hm2,目前人口2540萬人,2012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2.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40元,人均糧食356 kg,基尼系數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
3三峽庫區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
3.1氣候資源優良
三峽庫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熱同步,主體氣候明顯,平均溫13.0~15.8℃,≥10℃的積溫3000~6080℃,最高溫41.7℃,極端最低溫-4℃,年降水量997~1347 mm,年日照時數1528 h,無霜期300 d,具有豐富的水熱資源,各種農作物均能良好生長,為發展種養殖業提供了先決條件。
3.2土地資源豐富
三峽庫區多數縣處于川東平行嶺谷區和大巴山斷褶帶,出露地層是老沖積、蓬萊鎮組、遂寧組,沙溪廟組、自流井組、須家河組、巴東組、嘉陵江組、大冶組,土壤以紫色土為主,占耕地的74%,其余是石灰巖發育而成的山地黃壤或準黃壤。紫色土是肥沃的土壤,富含N、P、K等養分,為糧經作物和樹木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土地條件。
3.3水資源充沛
水利是農業生產的命脈,三峽庫區降水豐沛,雨熱同步,水利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山平塘遍及農村,農業保灌面積在50%左右,豐富的水資源,對發展農業及水產業將起重要作用。
3.4產業基礎好
三峽庫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云陽的油桐、蠶桑、毛豬,奉節、忠縣的臍橙,豐都的牛,涪陵的榨菜,長壽、梁平的柚子,石柱的黃蓮、水生莼菜,巫溪的茶葉、烏天麻、黨參,黔江、秀山的金銀花、獼猴桃,酉陽的油茶等,均是三峽庫區傳統出口商品,數量與品質在重慶乃至全國頗有名氣,為發展多樣化的特色農業提供了選擇機會。
3.5交通四通八達
三峽庫區雖然屬大山區,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加強了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現在渝巫、渝黔高速公路已建成,各區縣(市)已實現“鄉鄉通”公路,且有長江橫貫庫區,運輸便捷,為農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了快速通道。
4促進三峽庫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
4.1建設基本農田保護區,確保糧食安全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寶中之寶”,為了保證2500多萬人的基本口糧,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為此,應將海拔800 m以下的好田好土專門用于種植糧食,建成基本農田保護區,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侵占,也不能改種其它經濟作物。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防治病蟲害,測土配方施肥,改造中低產田(土),確保糧食安全[2]。
4.2選準發展項目,確定主導產業
實施特色農業,必須瞄準市場,振興區域經濟,要以農民能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應充分論證,根據當地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每個縣因地制宜確定1~2個主導產業,如涪陵的榨菜,奉節的臍橙,云陽的牛、羊、毛豬,巫山、武隆、豐都的觀光旅游業及高山中藥材等,應該把這些傳統優勢產業做大做強。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對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創造品牌,充分發揮品牌效應,提高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提高經濟效益,這樣才能為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作出貢獻。
4.3成立專業合作社,組建家庭小農場
目前三峽庫區農村以一家一戶小農經濟封閉式格局運行,土地零星分散,不成規模,效益低下。這種體制不能很好地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低,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務農者多屬老人,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土地撂荒面積逐年擴大,耕作粗放,廣種薄收。為了解決農村缺乏勞動力和效益不高的問題,要大力推行專業合作組織或組建家庭小農場,采取土地入股分紅,統一經營,實行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和科學化生產。
4.4加強科技培訓,提高科學種田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三峽庫區農業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低造成的。因此,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擴大農業教育投資規模,普及農業技能教育和干群市場經濟知識教育;要建立縣、鄉科協組織,組建科技特派員,通過農業廣播學校和電視信息平臺等方式,向農民普及科技知識,特別是基層農技推廣部門要加強農民適用增產技術的培訓示范,以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科學養殖水平,保持特色農業在庫區的可持續發展。
4.5推行農林復合經營,發展林下經濟
三峽庫區的渝東北、渝東南地區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重慶市政府已經將該區域規劃為生態涵養發展區和生態保護發展區。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必須加強林業建設,對現有荒山分期分批進行綠化,并推行農林復合經營,因地制宜,推廣林糧間作、林藥間作、果糧間作或林下養殖等模式,以增加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收入,這是生態恢復與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3]。
參考文獻
[1]聶華林,楊敬宇.特色現代農業是我國西部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取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5):513-518.
[2]楊萌.三峽庫區果糧間作模式及效益分析——以云陽縣為例[J].中國西部科技,2010,9(19):43-44.
[3]崔利,蘇維詞,趙衛權.三峽重慶庫區產業空心化的成因及對策初探——以重慶萬州區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2):171-174.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