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四川省攀枝花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進行調研,從機構設置、人員構成、經費來源、職能發揮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認為該市農技推廣體系存在推廣人員數量少,專業素質較差,年齡結構有斷層,經費持續投入不足等問題,導致開展工作困難。從“人才隊伍建設、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建設的保障措施”兩個方面提出改善和加強該市農技推廣體系的建議對策。
關鍵詞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調查研究;建議對策;四川省攀枝花市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2-064-04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40913.1043.048.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4/9/13 10:39:54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技術推廣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手段。搞好農業技術推廣,把農業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是保證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攀枝花市是我國西南川滇交界處的一座新興重工業城市,地處攀西大裂谷地帶,地質構造復雜,屬山地地形為主的川西南橫斷山脈區。全市總人口1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 52.14萬人。全市土地面積7440 km2,其中耕地306 km2,占土地面積的4%,山地面積占土地面積的92%。
攀枝花市屬南亞熱帶為基帶的“島狀”立體氣候,具有四季不明,干雨季明顯,沿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河谷兩岸海拔1400 m以下的地區是兼有“南方熱量、北方光照”的天然大溫室。這種獨特的地型地貌有利于農業的立體開發,優越的光熱資源為提高糧食、蔬菜、水果等多種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現狀
1.1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設置情況
主要從市、縣(區)、鄉、村四級進行調查,市級、縣(區)級分別是市、縣農牧局承擔農技推廣任務,鄉鎮由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負責推廣工作,村級沒有專門的農技推廣機構,只有少部分田間技術人才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在進行義務的指導培訓。
1.2 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基本情況
1.2.1 市級、縣(區)級
市、縣級農技推廣人數為199人,其中推廣研究員1 人,高級農藝師27名,農藝師105名,初級66人。大專以上為181人,50歲以上47人,36年至49歲98人,35以下57人。
1.2.2 鄉鎮
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為159人,123人為大專。54%的人員為中級以下職稱,平均年齡為45歲左右,30歲以下的農技人員較少。
1.2.3 村
村級農技推廣人員總數比較少,大部分村農技推廣員主要存在發展較好的產業村,如仁和區大龍潭鄉的各村,由于近年芒果、煙草產業迅速發展,村級培養了400多名芒果種植能手、300名煙技員。米易丙谷鎮作為南菜北調的蔬菜基地,經過10多年的發展,也培養了大批土生土長的村級早春蔬菜技術推廣員。
1.2.4 農技推廣人員培訓情況
2012—2013年,攀枝花市舉辦基層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班,市內各縣(區)、鄉鎮的347人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參加了培訓,2013年培訓的188名基層農技人員獲得了農技推廣崗位證書。
1.3 農業技術推廣經費
市、縣(區)級農業推廣部門其經費來源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固定性人頭經費,主要來自于同級政府的財政;二是項目經費,由于項目的執行者主要是縣(區)級推廣部門,市級部門主要負責指導性工作,所以市級項目經費相對較少,縣(區)級經費相對較多。
鄉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經費主要有3個來源:(1)主要是縣(區)級財政的固定經費;(2)少量不確定的項目經費,一般來源于上級部門;(3)少量各種方式的自我創收,包括經營收入和服務收費。經調查,幾乎所有的鄉鎮都沒有專項的推廣經費,而項目經費主要在縣(區)級部門,鄉鎮主要負責組織培訓。
2存在的問題
2.1軟硬件設施不配套
在2011年以前,農技推廣從縣級到鄉鎮的基本設備都比較落后。2011年以后,隨著全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的順利開展,攀枝花共投入805萬元,農技推廣的硬件設施得到了基本改善,許多鄉鎮配備了電腦、投影儀、攝像機、土壤分析儀、農產品質量監測儀,但是,由于人員不配套,許多機器不能正常運轉,工作難以順利實施。
2.2農業推廣隊伍結構不合理且整體素質不高
由于培養和引進體制、機制不順,使鄉鎮農技推廣人員總體素質偏低,知識結構、年齡結構不合理現象十分突出。
2.2.1 年齡結構不合理
鄉鎮的農技推廣人員平均年齡在45歲以上,許多鄉鎮的農技推廣人員年齡多在50歲以上,他們在鄉鎮工作了近30年,缺少年輕的接辦人,存在網破、線斷的危險。
2.2.2 文化結構不合理
雖然農技推廣人員中70%都為大專以上文化,主要是年輕的農技推廣人員文化較高,50歲以上人員多為大專以下。
2.2.3 知識結構不合理
在鄉鎮推廣人員中,中級職稱不足50%,多數為初級職稱,有部分人還沒職稱,高級農藝師僅1人。因為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時常進行農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致使全市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脫節: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市場營銷技術等,而全市農業技術人員這種專業人才較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
2.2.4 分布結構不合理
就市級農業技術推廣來說,從事蔬菜技術推廣的1人、水果技術推廣1人;就區域來看,鹽邊北部等邊遠地方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但人員少(許多鄉鎮只有1個人),而且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與現代農業的發展難以很好地對接,而河谷地帶推廣人員在數量、年齡和知識結構上具有相對優勢。
2.3農技推廣人員待遇較低,嚴重影響積極性
農技推廣人員主要工作在田間地頭,工作量大且非常辛苦,但多數農技推廣人員待遇都不高,年收入在4.5萬元左右,并且鄉鎮農技員組織培訓沒有專門的補助和津貼,嚴重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
2.4農業勞動者素質參差不齊,影響了農業科技知識接受能力
2.4.1 文化程度參差不齊
攀枝花位于四川省與云南省的交界處,屬于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不平衡。主要表現為金沙江河谷地帶的受訓農民80%為初中以上文化,60%為男性,知識接受能力較好,如丙谷鎮、格理坪鎮;而邊遠鄉鎮,如鹽邊縣北部的國勝鄉,80%受培訓農民為初中以下的文化,且多數為婦女學員。
2.4.2 觀念保守,難以接受新的知識技術
攀枝花市地處邊遠山區,長期以來受小農經濟意識的影響,農民怕風險,不肯改變原已形成的種植結構,很多農民處于傳統守舊的經營方式之中,對新知識新技術接受能力較弱。
2.4.3 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
農民生活生產區域比較分散,主要是作為個體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而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種沒有產權關系、松散型的自我技術服務性團體,對農民的組織化作用相對較低,在技術推廣中農民主要靠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參加,沒有一定的組織性和約束力。
3攀枝花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對策
3.1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3.1.1 加強本土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培養
提升本地農業科研人員的素質。本地農業科研人員能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實驗示范,是決定農業科技轉換為現實生產力至關重要的因素。要建立有效的政策環境和培育運行機制,盤活人才資源存量,加強農技學科帶頭人、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養,并充分發揮老同志、老專家的帶動作用,形成學科帶頭人、科研骨干、科研輔助人員與科研管理人員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隊伍。
加強基層農技隊伍建設,大力培養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在新一輪的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中,要維護推廣機構和推廣人員的利益,保證推廣機構在編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絕對比例,并建立可持續的培養制度。同時,大力培養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能夠使農業科技與農民的田間地頭更好地融合,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注重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示范村。典型的作用是無窮的,要大力實施農業科技示范工程。按照典型示范、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方式,培育和造就一批觀念新、技能強、懂經營、善管理、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科技能人和示范戶,構建以農業科技示范戶為主的農技推廣服務平臺。
3.1.2 積極引進和選聘人才
栽好梧桐樹,才能引得鳳來棲。要積極改善當地條件,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待遇,從而加大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
(1)加快和改善大學生進村計劃。嚴格執行大學選調生的優惠政策,從農業院校引進大批優秀農業專業人才,給大學生村官更多的上升通道。堅持以待遇留人、以事業留人、以感情留人。
(2)搭建平臺,吸引優秀的農民回鄉。緊緊抓住建設攀枝花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契機,進一步完善政策,改善環境,為回鄉創業人員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促進優秀的農業人才回鄉后推廣現代的技術、現代的觀念。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優秀的涉農企業入住攀枝花。引進涉農企業除了引進資金、技術外,還同時引進了人才,引進先進的企業理念和先進農技推廣方式,從而推動攀枝花市農村社會經濟事業的全面發展。
(4)建設村級農技服務站點,選聘村級農技人員。充分利用現有村級辦公場所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設施,逐步建設村級農技服務站點。按照村獸醫防疫員管理的辦法,實行定人、定崗、定職、定補,打通農業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每村選聘1名道德素質高,具有一定農技知識和操作技能的人員作為村級農技人員,建立村級農業技術服務隊伍,彌補許多村無農技員的空白。
3.1.3 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農民群眾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是接受、使用、傳播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只有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才能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提供基礎。要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職業教育,把田間傳授科技知識和運用現代遠程教育結合起來,讓農民從科技的學習運用中得到實惠,不斷提高農民接受和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能力。
3.2 加強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建設的保障措施
3.2.1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相關部門的聯動機制
人才建設工作不能單靠一個部門就能順利實施,只有在當地政府領導的重視下,農業部門與組織部、人事局等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協調,按照部門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形成合力,才能使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工作落到實處。
3.2.2 加強政府的財政力度,拓展資金渠道,建立長效的農技推廣投入機制
農業科技具有公益性、區域性及穩定性的特征,在農業科技進步投入上,應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強化財政保障,提高農技推廣能力。按照農業技術推廣法的要求,建立農技推廣投入的長效機制。加大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機制。隨著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步伐正在加快,以工補農的優惠政策相繼實施,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示范園、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已引起許多投資者的關注,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已經顯現出很好的發展態勢,已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和企業投入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
3.2.3 加強管理,實施農技人員崗位制,充分發揮現有農技人員的職能職責作用
(1)完善崗位設置。根據各區域農業人口數量、種植、養殖規模、服務范圍大小,完善農技推廣事業單位崗位設置,杜絕鄉鎮中一個人的農技服務中心的存在。要細化崗位職責,嚴格實行準入制度,將農業公共服務崗位職責明確到崗位聘用人員,實行崗位、人員、職責一體化管理,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2)建立健全農技推廣責任制。根據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際需要,全面推行農業技術推廣責任制度,建立農技人員包村聯戶(合作社、企業、基地等)制度,建立健全首問責任制、服務承諾制、責任追究制等相關制度。
(3)加強績效考核。建立健全縣級農業主管部門、服務對象和鄉鎮政府三方聯合考核評價機制,堅持平時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結合,重點考核履行工作職責的情況,將考核結果作為農技推廣人員評先評優、績效工資發放、崗位等級晉升、續聘、解聘的主要依據。
3.2.4 完善農技推廣相關法律的實施細則,加大農技推廣執法力度
農技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農業技術推廣作出了明確規定,要加大力度把相關的法律落到實處,制訂相應的實施細則,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