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中國共產黨人在奪取政權的革命斗爭中,除了在公開戰場對敵交戰,還在隱蔽戰線進行激烈交鋒。隱蔽戰線的斗爭因具備吸引人的神秘性,長期成為影視作品的重要題材,近年來屏幕上還出現了一股“諜戰熱”。但一些影視作品靠“奢華+手槍+美女”吸引眼球,對觀眾造成不少誤導。著名黨史專家、本刊編委、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少將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為讀者揭開中國共產黨當年隱蔽戰線斗爭的真相。
搞情報不是主要工作
近些年來影視作品在談及過去國共隱蔽戰線較量時,經常用“間諜”一詞,但這不合乎中國共產黨當年隱蔽工作用語,共產黨人一般只把對手派來刺探情報的人稱為“間諜”。當年蘇聯把派出的情報人員稱為“蘇聯偵察員”或“紅軍偵察員”,中國共產黨人把從事隱蔽斗爭的人一般稱為“地下工作者”,對于隱蔽戰線的斗爭也稱為“秘密戰”或“秘密工作”。
在推翻國民黨統治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兩個戰線的斗爭:公開的武裝斗爭和隱蔽的地下斗爭。對地下秘密工作的任務,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曾這樣總結說:“公開工作之外,還要有秘密工作與之相配合,這就是黨的秘密組織工作,群眾的秘密組織工作(作為群眾公開組織的核心),黨派的秘密聯合行動,秘密的情報工作,公開組織與公開斗爭的事先秘密準備等。”在毛澤東所概括的秘密工作五大任務中,情報工作只排在第四位。
當年,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的最重要目標,是在政治上爭取敵占區的人心,地下工作者大多數在從事工運、農運、學運和秘密的統戰,發動和組織群眾擁護共產黨,而不是搜集情報。比如,在解放戰爭中,中共隱蔽戰線的最大成就,是在國統區發動廣大群眾掀起轟轟烈烈的反饑餓、反內戰的群眾斗爭。這些看似平凡卻意義重大的工作,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電影和文學作品對此有過不少精彩的演繹,像《風暴》、《青春之歌》中塑造的地下工作者的形象曾感動了億萬觀眾。影視作品進入市場商業化階段后,一些影片出現了“地下工作=搜集情報”的創作誤區,導致許多觀眾一談到革命戰爭的地下工作,就認為是“搞情報”,這完全是以偏概全。
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從1905年成立起,在未執政前主要從事地下活動,以暗殺、聯絡會黨等方式反抗清政府和北洋軍閥,搞情報同樣不是主要任務。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1927年在南京再建并獲得全國主導地位后,國民黨的秘密工作轉為以特務工作為主,并成立了專門的特務機構,其成員以黃埔系軍隊為支柱,又網羅了一批黨棍,蔣介石將之用來特務監視和鏟除異已。國民黨政權不得人心,缺乏群眾基礎,其特務工作注重于監視和打探情報,同時進行策反、拉攏和思想滲透等特殊任務,也不能簡單以“諜戰”來概括。
情偵機構的“三大任務一不許”
1928年,蔣介石建立了自己的情報和特務機構,中統、軍統的規模在抗戰末期發展到頂峰,在編內勤(即專職特務)達幾十萬,成為人民痛恨的類似明代“東廠”、“西廠”或德國納粹蓋世太保的恐怖機構。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起,在反動軍閥鎮壓下沒有合法活動的條件,長期在地下狀態活動,1924年~1927年間在國民黨當局轄區內才有合法地位。1925年8月,主張聯共的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右派刺殺,據受傷被捕的刺客交待,國民黨下一步還要暗殺共產黨員。于是由周恩來、陳延年領導的兩廣區委就此感到有必要建立偵察保衛組織。當時周恩來安排在黃埔軍校任職的陳賡等人掌握一些武裝保衛力量,并開始在國民黨內建立一些內線,就此建立了中共最早的情偵工作,不過當時偵察保衛組織還不健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雖然中共中央事先得到內線零星報告,但由于缺乏核心層的決策情報,臨機又沒有緊急應變的決心,導致上海、廣州等地的黨組織都遭到突然襲擊,大批干部和群眾骨干因未及時轉移而遭捕殺。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個月后,從上海脫險的周恩來到達當時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武漢。他吸取教訓,為保衛中央安全建立起“特務股”(后稱“特科”),在各處建立內線,并組織了精干的武裝保衛人員和秘密交通網。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共專職情報機構的建立要早于國民黨。
中共專職情報機構的建立對黨保存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昌召開同共產黨分裂的會議,此前中共特科便得知動向,在漢口安排了十幾處秘密隱蔽地點。會后國民黨派人搜捕共產黨員時,陳獨秀及中共中央所有成員都已不知去向。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漢口秘密召開著名的“八七會議”,國民黨的警探也一無所知,隨后特科又秘密租船將中央機關由武漢遷回上海,途中也未出意外。
1927年11月,周恩來從廣東回到上海后重組了中央特科并親自為特科規定了“三大任務一不許”─“三大任務”是搞情報、懲處叛徒和執行各種特殊任務,“一不許”是不許在黨內相互偵察。周恩來提出的“ 一不許”原則,對保障中共后來正常的黨內生活極為重要。蘇聯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克格勃)在列寧去世后便開始涉入聯共(布)內部斗爭,后來甚至發展成為專屬領袖個人的監視工具,結果導致了恐怖的“大清洗”運動。后來毛澤東又一再強調黨內不許搞偵察,這對中共避免重蹈蘇共的悲劇起到了重要作用。
蔣介石從建立特務機構起,就將其用于偵察黨內異已,如李宗仁后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自己任電影《青春之歌》海報副總統時,他身邊的衛士都是蔣介石的偵探。只對蔣介石個人負責的軍統和中統越過警察、法庭等司法機構直接進行捕人、殺人等活動,連各級軍政官員都不能過問,甚至司法機構的官員本身也要受到軍統和中統的監視。這種特務政治的泛濫,也是造成國民黨政權四分五裂并喪失人心的重要原因。
不允許收買、色誘和暗殺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播出過一部表現在敵營中潛伏的電視劇,而在近些年的一些影視劇中,編導者憑想像編造情節,于是影視劇中更是經常出現中共地下黨組織暗殺敵方要人,以及用戀愛等手段發展關系等場景。曾長期從事地下工作的文藝界前輩夏衍曾撰文嘆息說,這些年輕編導不了解當年黨的隱蔽斗爭原則,利用女色、金錢收買和手槍暗殺等方式恰恰是中共地下工作所不允許的。
中共從事隱蔽戰線斗爭時,從來不許搞暗殺一類的恐怖活動。因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革命斗爭的目標是推翻整個反動統治而不是消滅一或兩個人,暗殺敵方頭目不僅不能達到斗爭目的,反而會引起社會反感并影響斗爭方向。中共中央特科雖消滅過少量叛徒,卻只限于向敵出賣機密并馬上會招致組織破壞的特例。
中共中央特科最早開展的除奸工作,是消滅何家興、賀芝華夫婦。1928年4月,政治局常委、組織局主任羅亦農在上海被叛徒出賣,被國民黨逮捕后迅速殺害。特科的內線關系很快查明,叛徒是當時擔任中央秘書和做接待工作的何家興、賀芝華夫婦。他二人從德國、蘇聯學習回來后經常出入燈紅酒綠的場合,組織發給的每月幾十元生活費無法滿足其奢華需求,于是他們利用接待之機偷記下上百名領導人住址,隨后到租界巡捕房表示愿以5萬美元和出國護照為條件出售此名單,并先說出羅亦農的地址,待捕捉驗證確實后再做下一步交易。聞知此訊后,中共中央負責人緊急搬家。中共中央特科人員以放鞭炮作掩護沖進這對叛徒的住所,搜出名單后開槍將何家興擊斃,賀芝華也因頭部中槍而負重傷,從而及時阻止了我黨領導人繼續暴露的可能。
1929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彭湃、軍委負責人楊殷等5人在上海滬西區開會時被逮捕,周恩來因臨時有事未到幸免。僅過6天,彭湃等4人便在位于龍華的淞滬警備司令部內被殺害。中央特科通過內線查明,叛徒是軍委秘書白鑫。此人在海陸豐紅軍中當團長時便因怕死而棄職跑到上海,他貪圖榮華富貴,秘密充當了國民黨在共產黨內的奸細。根據周恩來指示,同年11月11日夜,特科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路)設伏,連開90余槍,擊斃白鑫及其特務保鏢共5人。“霞飛路上的槍聲”轟動上海,使叛徒特務一時喪膽而不敢隨便活動,中央在上海的安全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此后,周恩來專門強調:只能消滅危害黨的叛徒和暗藏的特務內奸,對反動統治階級頭面人物包括公開的特務頭子都不能刺殺,否則會偏離政治斗爭的正確方向并脫離群眾。有一次顧順章得知有二三十個警探和“包打聽”要在一品香飯店聚會,打算運去幾皮箱炸藥消滅這股敵人。周恩來得知后馬上制止,認為這會把飯店炸成廢墟并傷及無辜,會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
在此后的革命斗爭中,共產黨人除了打擊敵人的軍事目標,從不對反動營壘頭面人物采取暗殺手段,從而防止了恐怖傾向,與國民黨特務那種“下三濫”的手段劃清了界限,這也是共產黨深得民心的原因之一。
“俊男靚女+豪奢”的鏡頭歪曲我黨地下工作
中共的特科建立之初,周恩來等領導人便規定,不許用金錢收買、美色引誘和手槍恫嚇等方式來獲取情報和發展關系,其重要原因也在于上述手段是一柄雙刃劍,若以此對敵也會腐蝕自身。負責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顧順章的墮落,便是這方面的一個重大教訓。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顧順章轉移到武漢從事秘密斗爭,負責制裁叛徒和特務。“八七會議”后,顧順章在上海參加中央特委,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的中央特科擔任行動科(三科)負責人。其時,他領導的“紅隊”(又稱“打狗隊”)極為活躍有名,確實制裁了不少叛徒特務,震懾了敵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黨在白區的損失,顧順章也由此當上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但顧順章居功自傲,常常不把別人放在眼里;且利用工作的特殊性,日漸腐化,吃喝嫖賭,五毒俱全。當時任中央特科情報科(二科)科長的陳賡就曾憂慮地對人說:“只要我們不死,準能見到顧順章叛變的那一天?!本驮邳h中央考慮將其調離特科之際,顧順章亦有所聞,對此極為不滿,頓生叛變之心。1931年4月他在武漢被捕后馬上叛變,并提出愿出賣中共中央機關全部住址。幸虧打入中統內部的共產黨特工錢壯飛及時獲取顧叛變的絕密情報,并搶在特務動手之前通知黨中央機關轉移,避免了黨覆沒性的災難。
在當年的隱蔽戰線斗爭中,中共地下組織不僅把反對奢侈當作防止自身成員腐化的重要一環,同時出于經費有限和避免暴露的考慮,一般也不允許成員過豪華生活。近些年一些影視劇的編導設計的地下工作鏡頭盡是燈紅酒綠,由俊男靚女在高檔歌舞廳、賓館接頭。筆者的父親曾在抗戰后期參加過中共地下斗爭的培訓,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擔任過隱蔽戰線的部門負責人。他生前看到電視上出現這類鏡頭曾嘆息說,當年共產黨組織經費很困窘,根本不可能維持豪華生活,何況這類舉動從歷史背景角度看也違反了隱蔽斗爭戰線的基本原則。
世界上的隱蔽斗爭有一個共同的活動原則,便是要求“普通化”而力戒“特殊化”。西方情報界有句名言:“不像間諜的間諜是最好的間諜?!敝芏鱽?928年為黨的地下工作人員規定最早的工作準則,便是“盡量職業化、社會化”。地下工作人員的著裝和日常行動都被要求要與社會上普通群眾相近,既不要過于出眾引人注目,也不要太窮酸惹人討厭。當年的地下工作人員接頭,選擇高檔娛樂場所恰是大忌,因為那里是敵方上層官員和警特樂于出入之地。隱蔽工作的另一紀律,就是要求外出人員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坐在漂亮女人身邊,因為敵特出于本能愿意盯著美女,對她們身邊的男人自然也會感興趣,很容易引來盤查和關注。按照通俗的解釋就是,混在人堆中就找不到、見過面后沒印象的人才是地下工作者的最好人選。
中共歷史上與國民黨之間的隱蔽戰線究竟有著怎樣的激烈較量,中國共產黨贏得戰爭的決定性因素究竟是不是“諜戰決定論”?《揭秘中共歷史上隱蔽戰線的真相(下)》將為您逐一揭曉。
責任編輯:安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