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2014年5月26日發表了一份根據國際媒體披露的確鑿材料整理的《美國全球監聽行動記錄》,用大量事實揭露了美國利用自己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技術等領域的優勢,肆無忌憚地對包括盟友在內的其他國家進行監聽活動,足以證明美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全球網絡霸權帝國。美國無孔不入的全球網絡竊聽和攻擊行動是一種悍然違反國際法、嚴重侵犯人權、危害全球網絡安全的犯罪行為,應當受到國際社會的堅決抵制和反對。同時,又一次表明建立一個公正、平等、確保各國網絡主權與國家安全和個人合法權利的國際網絡新秩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美國的全球網絡監聽活動是按照美國國家安全局制訂的一項代號名為“US-984XN”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即斯諾登披露的所謂“棱鏡計劃”實施的。從剛剛發表的這份《美國全球監聽行動記錄》中可以看出,美國的網絡監控和竊聽活動有幾個主要特點:
監聽范圍遍及全球。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已被曝光的一份美國2010年的“監聽世界地圖”包含了世界90個國家的監控點,中國是美國在東亞的首要監聽對象。
監聽對象也是全球性的。從監控國家到包括聯合國和歐盟在內的國際組織,從被美國確定為主要威脅或潛在威脅的國家(中、俄、朝鮮和伊朗等)到盟國和伙伴國,從一般公民到國家領導人和外交官,都是美國的監聽對象。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前任和現任總統均被監聽,對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監聽竟長達十年之久。被監聽的世界政要多達35人,中國領導人也在被監聽之列。
被監聽的部門涉及多個領域。包括各國政府、軍事機構、科研機構、企業、電信行業以及銀行、交通、電力、教育等諸多關系國際民生的關鍵行業都在美國監聽范圍內。中國的外交部、商務部、電信行業、銀行、大學、在國外的中資企業等也都是美國長期監聽的對象。
監控的類型多達10項。美國的監控類型包括信息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社交網絡資料的細節,其中還包括監視、監聽民眾電話的通話記錄以及監視民眾的網絡活動。斯諾登曝光的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接入全球移動網絡,每天收集全球高達近50億份手機通話的位置紀錄,并匯聚成龐大數據庫。美國國家安全局大規模搜集全球手機短信息,每天收集大約20億條。
三位一體的網絡監聽體系。美國的情報機構、政府與私營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協作完成監聽計劃。美國彭博社2013年6月14日報道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等情報機構與美國數千家私營企業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它們會從這些企業獲得敏感情報,同時也會向合作企業提供機密信息。美國還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拉在一起,組成所謂“5只眼”國際情報聯盟。美國編織如此大規模的全球監控網是史無前例的,它已成為貫徹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在世人面前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國稱霸全球的野心和霸權主義行徑。
自從去年斯諾登揭露了美國政府的全球監聽活動以來,美國陷入了十分被動的處境。為此,它編造了種種理由為自己辯解。例如監聽收集情報是為了國家安全需要,各國都有,彼此彼此。誠然,情報工作各國都有。但是,無論按照國際法還是美國法律,并非可以濫用。如在國際法上,外國國家領導人和外交官的活動不準被監控。又如,按照國際人權法和美國的法律,個人的隱私權是不容侵犯的。美國置這些法律于不顧,這明明是無法無天的霸權主義行徑,哪里是通常所說的情報收集!
美國政府的另一個辯解為:搜集國外企業的情報“屬于經濟政策情報,不會把搜集到的情報交給美國企業,因此,它有別于竊取公司的商業機密。”這完全是無賴的狡辯。前面所引彭博社的報道,已經足以證明美國通過網絡監聽到的情報不僅都被送到了白宮,而且其中具有重要商業價值的情報也被同時轉交給了相關企業,使這些企業從中得到回報。正如巴西總統羅瑟夫所指出的那樣,美國監聽不是為了安全和反恐,而是為了商業和戰略目標。
國際社會對美國這種肆無忌憚的網絡霸權行徑早有不滿。廣大發展中國家以及歐盟一些成員國早在2005年聯合國主辦的信息社會全球峰會上就強烈反對美國濫用獨霸網絡機構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的特權監控和竊聽各國網絡的行徑,要求建立一個獨立、透明、由各國平等參與的新的國際網絡管理機構。中國政府早在2010年發表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中提出,主張建立一個聯合國框架下的互聯網國際管理機構,并在2011年與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一起,共同向聯合國遞交了《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草案。可是,所有這些倡議均遭到美國的反對。現在隨著美國全球網絡監聽計劃暴露,國際社會更感到建立新的獨立國際網絡管理機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國際社會應該團結起來,堅決反對和譴責網絡霸權行徑,在聯合國主導下進行網絡安全全球治理,建立國際網絡新秩序,以維護共同的國際網絡安全和各國共享的真正的網絡自由。
制定一項具有國際法效力的國際網絡安全法公約,作為各國必須遵循的國際信息安全準則。它應該按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以尊重各國網絡主權和個人隱私權為前提,維護各國和整個國際社會的網絡安全。
建立一個在聯合國框架下,全球范圍內經過民主程序產生的,權威的、公正的互聯網國際管理機構。這個機構應體現各國都有參與國際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的平等權利,合理分配互聯網基礎資源,促進全球互聯網均衡發展等原則。
將反對網絡恐怖主義納入聯合國安理會反恐委員會的任務和議程。
在由聯合國召開的“2007年互聯網管理論壇”上,東道國巴西代表曾提到:“互聯網是國際的,它不應該被一個國家權力所控制或服從于少數幾個國家。互聯網應成為大家共同的資源。”這應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