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過后,雖然北方仍有寒風不時光顧,但陽光里已透出絲絲暖意!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兒”,據說清代婦女在立春日將吃蘿卜稱作“咬春”,就是為了解決春天犯困的問題。雖然這算不上什么科學規律,但卻直接反映了不同季節,人體的生理反應。與春天“脫困”相比,我們面臨的稍大一些的問題是:如何讓健康脫困。
我始終認為,要真正脫困必須解決心境和行動兩大問題。《每日郵報》近期援引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科學家的研究說,鄉村生活讓人內心平靜,而城市生活讓人迷茫、暴躁,研究者猜測這可能與人類在鄉村環境中生活過數百年,對這種環境更為適應有關。假設這種猜測成立,那或許人類的遺傳基因中真的存在某種對環境認同的原始序列。相比于這種長周期的艱難適應,短期的環境適應更值得重視,一方面體現為人們對不同時空轉換的適應,另一方面則體現為對生存環境的適應。歸根結底,這種適應與人的心境極度相關。
經驗告訴我們,每當假期結束回到大城市時,總有那么幾天會覺得難以適應,對此,心理學家分析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擁擠、嘈雜成為城市的基本特征,當人們突然轉換地域,從輕松狀態轉入緊張狀態時,由于大腦突然間要進行大量的信息處理工作,無法產生直接的自然反應,其運行過程過于繁忙,容易產生焦慮情緒,但有意識地進行自我調整就能很快恢復。實際上,更大的困擾是長期存在于人們腦海中的焦慮、抑郁、憤懣情緒,這種情緒長期無法改善必然影響人們的生活狀態,對于健康聽之任之就是其重要表現之一。這種表現本質上源于工作壓力日益增大和環境(氣候、生活等)污染日益嚴峻的社會趨勢,從這個意義上,健康脫困就必須擁抱變化,并嘗試適應無法逆轉的生活環境,因為我們確實無法回到百年前的鄉村生活。
應對吸煙危害是健康脫困的一個常見實例。有意思的是,為推動系統內控煙活動的執行,2014年初,國家衛計委祭出奇招,該委不僅制定了《無煙國家衛生計生委機關管理規定》,明確機關辦公大樓內所有室內場所全面禁煙,并對主動戒煙且成功戒煙一年的職工給予獎勵。然而健康脫困僅僅依靠外因是不夠的,個人主動才是根本,比如,個人戒煙時,有意識地為自己設定一些目標性的獎勵就有助于戒煙成功。與戒煙類似,在行為上讓健康脫困就是嘗試主動改變習慣,這些習慣包括戒煙、調低耳機音量、少食高脂食物等。說地高雅一點,健康是一種品位,是一種人生態度!說地通俗一點,健康就是讓習慣“脫貧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