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拒絕對方的要求,不敢跟對方提建議,怕惹惱對方,怕對方離開自己,其實是在這段關系中缺乏安全感。在擇偶時,很多人都說想找一位能帶給自己安全感的伴侶。其實,要更正的是,安全感并不是對方給予的,而是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就像你一個人過得不快樂,那么兩個人在一起未必就能夠加倍快樂,快樂是自己給的,安全感亦然。
缺乏安全感,是壞記憶的延伸
首先,“安全感”往往帶著我們童年的記憶、與父母的關系、首段戀情的發展等種種印記。心理學將人格發展完成的時間定在12歲,因此,每個人的個性在12歲就已經完全定型。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把人格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嬰兒前期(0~2歲):這個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互相信任。有一類人,很難相信他人,在愛情里總是顯得很缺乏安全感,不斷的追問對方愛不愛自己,經常懷疑對方對自己不忠,甚至要對方完成一些過分的要求,以此來證明愛情的存在。有這樣個性特征的人多半是嬰兒前期階段沒有順利渡過的原因,那造成他們安全感缺乏的具體事件有哪些呢?比如:剖腹產,因為沒有通過母親的產道擠壓,而突然被暴露在這個世界上的嬰兒,出生對他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創傷體驗。相反的,如果是順產,嬰兒的安全感就比較足夠。如果你因為愛人比較缺乏安全感而煩惱的話,可以了解一下他的出生情況,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另外,在這個階段沒有受到父母良好的照顧和呵護也會造成安全感缺乏,早年中國父母大部分沒有什么科學的育兒手段,因此在孩子0~2歲時,沒有科學的方法給這個階段的孩子足夠的關注、保護,有的時候孩子在哭,但父母卻因一時忙碌而無暇顧及,任憑孩子哭鬧,以為沒什么大不了,但可能就因為這一次,就造成了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另外,第一次戀情就遭遇欺騙,有些自我修復能力較弱的人就會在那時埋下“愛情充滿欺騙”的非理性信念,因而在之后的戀情里表現得內心缺乏安全感,比如將前段關系失敗的陰影籠罩在新的戀愛關系之上,變得多疑和充滿嫉妒,使雙方都感到痛苦。
缺乏安全感,傷人傷己
缺乏安全感的人,因為總是信不過別人,所以面對親密關系時,總是習慣于逃避,這樣只會傷人傷己。這類人,要么做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假裝自己不需要愛,也許會游離于多個異性之間讓自己不要投入一段關系,以避免受傷或分離;要么變得唯唯諾諾,患得患失,擔驚受怕,不停地要求伴侶口頭保證“不會離開自己”,更極端的或許會每天查對方的行蹤,要求對方上報行程,這樣往往適得其反,造成愛人間的矛盾。
另外,缺乏安全感的人也會引發身體上的變化。研究顯示,在一段親密關系中,長期處于精神焦慮,怕受傷害的人,除了不能享受愛情的美妙感覺之外,患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比如罹患中風、心臟病或高血壓等,而感情安全穩固的人則相對低得多。而身患疾病之后,在一段關系中的角色更加被動,更加沒有自信,安全感也會越加缺乏,如此惡性循環,最終一段關系也會分崩離析。
提升安全感,還要靠自己
其實,缺乏安全感的人不可能從逃避關系,或者看緊關系中獲得安全感,因為那份不安源于自身的問題,無論對方多么努力證明自己的忠貞,也無濟于事。所以,要做的是提升自己,而不能只單純地向伴侶索要安全感,退一步講,如果伴侶真的要去做不忠于你的事,無論如何你是無法阻止他(她)的,每個人都應該能認識到這一點。
學會經營這段感情,而不是單方面的妥協以延長這份感情的有效期,才是關鍵。而經營這段關系,不僅要學會體諒對方、為對方做一些事情,還要不斷地提升自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善自己上,讓對方不僅感受到你的愛,還能發現更好的你,和你在一起會感覺充實和快樂,這樣的你,對方怎么會舍得放手呢?
當然,愛情是雙方的,自己的提升,也要有一個懂你的人領悟。同時,在這段關系中,你可以適當地提一些合理的要求,讓對方做一些讓你感覺有安全的事情。比如適時地表達愛,讓對方告訴你他(她)的計劃和時間安排,多多陪伴你,認真考慮你的建議和要求等。
另外,不讓曾經的壞記憶毀掉現在。曾經失去愛的恐懼或許一直存在,但要努力克服不讓它干擾現在的感情。說來容易,做到未必容易。不過時間或許可以治愈傷痛,努力制造新的美好記憶,或許就會覆蓋曾經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