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是個落伍者,這個周末才在女兒的敦促下,補看了《爸爸去哪兒》的開始三集。
因為這個節目實在火熱,所以在看片之前就已經無法避免地撞進眼里很多評論,特別是那些極端又負面的,比如“田亮缺乏愛的能力應該看心理醫生”“林志穎過于嬌慣KIMI玩具太多了”“王岳倫根本就是個不稱職的爸爸”……不過,真的看了片子之后,我開始對這些評論表示質疑。
首先,單單從看過的三集來說,我絲毫沒有覺得他們當中有問題爸爸。相反,從他們的緊張甚至狼狽當中,反而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孩子深深的愛。還記得王岳倫給女兒做面疙瘩的那個場景嗎?一位村里大嬸隔著窗戶探頭向里窺探,王爸爸邊滴著汗邊抬頭接受大嬸的檢閱,而手里還在不停地翻炒……嘿嘿,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至少我曾經在我家爸爸的臉上讀到過這樣的表情——在他第一次給女兒換紙尿褲的時候。而在那個時刻中,我絲毫不會去用“不稱職”之類的詞形容這個笨拙的家伙,只是在心里輕笑著感嘆:作為爸爸,你還有點兒嫩哦~
其次,通過情景設置,我們迅速而清晰地看到了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個性,每位爸爸也有每位爸爸的風格。既然我們一直強調不要用整齊劃一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那么,我們是否也該提醒自己,不要用整齊劃一的標準去要求爸爸呢?特別是在面對實操事件時,我們已經習慣了按照自己的——媽媽的方式去要求爸爸,小辮子要怎么梳、澡要怎么洗、飯要怎么吃……但是,爸爸終究是爸爸,他們的風格一定會跟我們不一樣,這也才使他們成為有別于我們的物種。而也恰恰是這個物種,延續了人類千萬年的傳承,那么他們的方式也一定有他們的價值。
最后,想發一句已經憋了很長時間的一個感慨:我們不要輕易評價別人的教育,也不要刻意擰巴自己去遵從某些讓自己感覺不適的方式。一個孩子降生到我們的家庭,必定攜帶了我們賦予他的先天密碼,也具備足以超越我們的成長優勢。愛他,敬畏他,尊重他,然后愛自己,悅納自己,提升自己,我們會成為更好的父母,
他會成為更好的寶貝。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