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特別不提倡動不動就給孩子戴上“感覺統合失調”的帽子,但就是有那么些小朋友,會注意力無法集中,精力過人,或者還有攻擊行為,讓媽媽們無比頭疼。
這個時候,還是要正視,會不會是“感覺統合失調”呢?
當然,你要知道,“感覺統合火調”首先一定不是貶義詞,也不代表寶寶有多大的問題。有它在提示你,你面前的這個寶寶,他不壞,也不是故意的,只是需要父母更多的幫助。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幫助這樣的寶寶,需要父母的參與,在家幫著他通過一一些動作、游戲或者訓練,可以慢慢讓他變得更好。
1 感統失調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癥,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感覺統合失調是屬于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問題,所以要到心理專業機構或有條件的精神科機構去診斷和治療。
2 目前,對感覺統合失調的診斷和治療還沒有完全得到學術界的接納和認可,很多大學教材還沒有將該內容列入其中,很多精神病院和心理機構還沒有開展該項業務,開展此項業務的往往是民間機構。
3 孩子出現感覺統合失調,不一定要到專業機構去進行訓練,但一定要在專家指導下科學地進行。因為感覺統合失調會牽涉很多系統,不同系統的失調,其訓練的內容和重點是不同的。
4 對感常統合失調的孩子。首先尊講行感統功能涮試,然后確定在什么方面失調,再確定訓練內容。由于訓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對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訓練更多地可能是在家中進行。最好的方法是先在專業機構進行半個月或一個月的訓練,然后再將訓練內容帶到家中進行鞏固練習。
5 感覺統合問題的改善,是要靠時間和耐心的。效果和程度因人而異,跟孩子的年齡、配合程度、感覺統臺失調的程度有直接關系。一般的訓練在一個周期內就能見效,而要在3個月以后才會有明顯的效果。
6 由于不同的孩子身心發展速度不同,且各有特點。因此,偶有一兩個方面較差,不如其他的同齡人,如說話較晚、調皮任性等,并不能就此經易斷定寶寶是感覺統合失調。
11 項感覺統合訓練介紹
小編說:感覺統合訓練需要通過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戲的彤式來讓孩子參與,豐富孩子的感覺刺激。最初這類訓練從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地興起,目前國內很多幼兒園和小學都設有感覺統合訓練室,適用于所有的寶寶。大籠球
怎么玩?孩子可以趴在或者躺在大球上,父母抓住孩子的雙腳向前或者向后滾動大球,讓孩子體驗重心的變化。還可以讓孩子躺在或者趴在地板上,用大籠球擠壓刺激孩子的身體,其間要注意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感覺太敏感,父母的力度要輕一些。如果孩子不敏感,力度可以重一些。
訓練目標:球面有特殊設計的軟質顆粒,可提供豐富的觸覺刺激,穩定情緒。
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將毛巾卷住孩子身體,讓孩子躺在床上或者地板上,父母輕拉毛巾,讓孩子翻滾。
感覺統合失調的寶寶有增多趨勢
人的感覺統合能力就像一個交通指揮者,有了它,各種感覺神經網絡,才能保持順暢,保證孩子的學習和動作順利進行。如果父母能更多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內容,并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會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及早預防和糾正感覺統合失調,那么寶寶將會更聰明、更健康!
案例1:佳佳馬上3歲了,她很喜歡擁抱媽媽,對此她的媽媽卻心存顧慮。因為佳佳的擁抱常常會把媽媽弄得很疼,比如在她親媽媽時經常咬得很疼,擁抱媽媽時會用頭撞向媽媽,而佳佳自己卻沒有察覺她的動作是多么的粗暴。媽媽也不想告訴她,因為她知道,佳佳只是想表示友好。
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佳佳也顯得比較笨拙。她經常把自己或者其他小朋友弄疼。后來佳佳被醫生診斷為感覺統合失調。很明顯,佳佳只有在運動十分劇烈時才有所感覺。
案例2:壯壯快5歲了,兒科醫生懷疑他由于視覺感知處理障礙導致的空間位置問題。這個小男孩不能區分上下、前后、左右。除此之外,壯壯很難完成這個年齡段應該能夠做到的事情,比如著色、剪紙、描直線等。他從下到上閱讀圖畫書,堆積木時把大塊的放在小塊積木上。
案例3:大明不能長時間地做某件事情,不到5分鐘就坐不住了。在小區里,他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跑來跑去,把東西從架子上拉下來,大喊大叫,推其他的小朋友,他的父母為此很頭疼。兒科醫生根據多年經驗認為,這類坐不住的小孩子,是因為外界刺激過多、過大,超過了他們可接受的閾限值,因此表現得很煩躁不安。每一個動作都給他的大腦一個信號:我在這,這就是我。
據統計,在德國,患有這類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大約已經占到了15%的比例。而在國內,由于剖宮產的增多,以及父母對寶寶玩耍的各種限制等原因,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據調查,有10%~3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于是,爸爸媽媽了解什么是感覺統合失調,可以通過一些癥狀和表現,及早發現寶寶的問題,了解一些預防和糾正的方法,顯得極為重要。
萬象組中的平衡器械
怎么玩?你可以把器械組合成圓形、S形、直線形。開始時,可以扶蓿孩子的一只手,輔助他來回行走,等熟練以后,讓他自己打開雙手掌握平衡來回行走。訓練目標:主要是對孩子的平衡能力、觸覺方面進行鍛煉和刺激。另外,器材的表面有凸起,可以使孩子的腳底得到按摩,促進血液循環。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看到路邊的馬路牙子,鼓勵孩子自己上去行走。閉著眼睛,讓孩子單腳站立。站樁和走平衡木,也能達到類似的訓練目標。
滑板爬
怎么玩?孩子腹部貼在滑板上,前胸抬起,雙腿繃直,雙手同時用力,使滑板向前滑行。還可以玩“青蛙蹬”,這種玩法的姿勢同前,就是把雙腿彎曲,貼住墻面,使勁一蹬,使滑板向前沖出去。
訓練目標:訓練孩子的雙側協調和平衡,非常適合左右兩側不平衡的孩子。
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在家里或者游樂場,讓寶寶多練習爬行游戲,大一些孩子做四足爬行。
晃動平衡木
怎么玩?孩子雙手伸平,盡量不扶欄桿,在平衡木上前后走動。
訓練目標:訓練雙側肢體的配合,加強平衡能力,建立機體感覺和空間知覺。
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讓孩子走平衡木和獨木橋,還有馬路牙子。
感覺統合有多重要?
雖然“感覺統合”聽上去抽象又復雜,但離寶寶并不遙遠,細細了解一下他的日常生活,不難發現,它真的還是挺重要的。
什么是感覺統合?
人類大腦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分為100多萬個感覺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將來自不同感覺通路的信息,比如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以及平衡覺、本體覺等,通過大腦中樞神經的前庭覺,進行過濾和辨識傳遞給大腦,經過加工、協調、整合、統一后做出正確反應,這個過程就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能力是怎么發展的?
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從生下來就具備,而且處于不斷的發展中,從單純的各種感覺發展到初級的感覺統合,即身體雙側的協調、手眼協調、注意力、情緒的穩定及從事目的性活動;進一步發展到高級的感覺統合,即注意力集中、組織能力強,自我控制,擁有學習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等。感覺統合能力,是大腦本身所具備的功能,但這種功能的發展,還需要依靠環境的刺激和激發。多數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是在游戲、運動和閑暇活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感覺統合對孩子來說有什么作用?
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孩子與環境順利接觸。孩子本身的反應,又是一個新的回饋刺激,提供大腦有關行為的信息,幫助孩子發展出更有效的行為反應。借助這種持續不斷的感覺統合過程,孩子大腦的各部分分工日趨精細,功能就越來越好,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也就越來越強。
如果感覺統合失調,會帶來哪些影響?
感覺統合失調使外部的感覺刺激信息無法在孩子的神經系統中進行有效的組合,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使身體不能協調運動。孩子的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身體協調能力等都會比較差,比如:看到了筆,卻不能自如地控制手,完成拿筆的動作;觸摸了卻沒有感覺;聽到了卻沒有正確的理解,不能長時間地做某件事情等。
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孩子的認知能力和適應能力,時間長了還會形成各種障礙。到了學齡期,孩子就會在學習能力、注意力、人際交往和心理素質方面表現得很吃力。從哪些癥狀和表現可以判斷出孩子可能存在感覺統合失調?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專心。他們比一般的孩子更黏人,也很難和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育遲緩,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等。
2.視覺感不良。盡管能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子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不愛看書讀書,學了就忘。
圓筒
怎么玩?讓孩子坐在底座上自己抱緊圓筒。為安全起見,可以系上安全帶,父母幫著轉動圓筒。
訓練目標:在旋轉時體驗旋轉的感覺,能培養并提高孩子的應激反應能力。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在家里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進行一定的旋轉刺激,比如晃動、輪圈等,讓他體驗晃動和旋轉的感覺。
蹦床
怎么玩?讓孩子到蹦床上進行彈跳運動,小的孩子父母可以扶著,大的孩子還可以在彈跳中拋接球。訓練目標:訓練身體的平衡感和協調性,進行觸覺訓練,鍛煉大肌肉的協調,有利于情緒的掌握。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鼓勵孩子自己上樓梯、走獨木橋:遇到有石頭、坑洼等不好走的路面,鼓勵孩子去嘗試;多練習跳躍,并嘗試邊彈跳邊拋接球。
袋鼠跳
怎么玩?孩子鉆進袋子里,雙手抓住袋子的兩側邊緣,前后、左右跳躍。訓練目標:幫助孩子克服本體感不足及觸覺敏感不足,促進身體協調性的發展、訓練平衡力。
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把一個大毛毯和大床單鋪在地上,讓孩子坐在上面抓緊床單,父母拉著床單走,孩子要程這個過程中保持身體平衡。
3.聽覺感不良。表現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見,看上去從來沒有認真地傾聽。不能正常地理解語言,經常漏掉詞尾或者混淆發音相近的詞。
4.動作協調不良。表現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系鞋帶、騎車、跳繩和拍球等。
5.本體感失調。表現為缺乏自信,消極退縮,語言表達能力差,手腳笨拙等。
6.觸覺過分敏感。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愛惹別人、偏食或者暴飲暴食、脾氣暴躁、害怕陌生的環境、吃手、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等。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因為年齡和個體差異,出現個別問題很正常,不要自己輕易下判斷,應該帶孩子去醫院或者權威機構進行檢查和診斷。除了憑借行為、發育和感知測試,父母和其他監護人的觀察,為醫生的診斷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據:比如,寶寶在玩耍時的表現,日常的一些行為活動。引起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很復雜,尚無明確的定論。一般來說,出生時受外傷或者剖宮產的寶寶,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的較多。
·同時還有小時候活動不足,受到父母的限制過多.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摸,出生后父母搖抱少,孩子靜坐多、活動少,不會爬行,父母過分限制寶寶活動范圍等,孩子缺乏后天的刺激,也容易出現這類問題。
·還有一些先天原因等也容易引起,如懷孕時用藥或者孕媽媽情緒不穩,早產。
·另外,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接受了過分刺激,比如長時間地接觸電視、電腦、智能手機,也容易導致感覺統合失調,而且近幾年這樣的案例正在逐漸增多。
平衡腳踏車
怎么玩?簡單的玩法是讓孩子向前、向后推腳踏車,還可以雙腳踏在車上,依靠雙腿的運動向前騎行。訓練目標:訓陳孩子關節靈活性、促進全身肌肉的發展,促進自我動作的控制力和協調性,提高注意力。培養自信心。
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可以經常帶孩子去爬山,孩子會根據山路的變化,手腳并用,協調全身的關節和肌肉向上爬,這樣也能達到很好的鍛煉效果。
羊角球
怎么玩?孩子的屁股坐在球上,雙手抓住羊角球上的兩只“耳朵”向前蹦著走。
訓練目標:在運動中,孩子的身體要和球的彈力保持一致,在這個過程中訓練平衡感、動作協調性及觸覺。
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多讓孩子玩沙、玩水、玩土,多給孩子擁抱和撫觸。也可以購買一個羊角球,在家里給孩子玩。
專家訪談:
當心父母的過度焦慮造成誤診Friedrich Voigt醫生有著醫學背景,同時在慕尼黑從事多年的兒童心理研究。他認為,真正患有感統失調的寶寶,需要正規的治療,但這個確診過程要嚴格,而且對于父母來說,不要過度焦慮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感覺統合失調診斷時不要忽略個體發育差異
真正患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確實是急需治療的。但判斷孩子是否患有感覺統合失調,需要多方面的檢查和衡量,有一點要提醒父母和兒科醫生的是,不要忽視了孩子的發育有比較大的區間,有時僅僅是一個正常區間內的差異,也會被認為是某種障礙。
目前在德國,有的嬰兒愛哭鬧,討厭被觸摸或者在集體活動中不能安靜下來,這些都被當成感覺統合失調的信號。為此專家批評說,人們總是將兒童的發育與所謂的標準相比較,而忽略了個體性差異。如當一個5歲的孩子還不能畫好一個小人時,不一定就是有視覺障礙,很有可能這個孩子只是不喜歡畫畫而已。
如今很多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也存在過度焦慮,為了不犯錯誤或者不耽誤治療機會,人們便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兒童和他們的發育。在此,要提醒父母的是,很多寶寶雖被診斷為感統失調,但其實他們很健康。
就算沒有感覺統合失調接受一下訓練也沒什么壞處?NO!!
人們經常可以聽到這種理由,即使沒病接受治療也不會有什么壞處,對此專家不這么認為:“沒人知道,當一個孩子必須要每個星期用1個小時來面對自己的弱點時,這是否對他的自尊心有影響。”
如果所有的證據都證明了一個孩子真的感覺統合失調了怎么辦?那么很顯然,需要幫助他。根據最新的醫療手段分類,這種治療屬于“運動技能發展障礙”的范疇,除了視覺感知障礙外,所有的中央感知與處理障礙都會影響運動技能的發育。
比如前面案例中的佳佳最多需要20小時的訓練,她需要作用于她自己身體的刺激。要多讓她玩沙,或者玩滑梯。除此之外,還要多運動,比如做親子操,加強她對自己身體的自信心。當她再次用力掐人的時候,要及時清楚地告訴她不能這么做。
大明和壯壯也要定期去訓練。壯壯要練習專注于一件事物,比如要學習系鞋帶。大明需要給木頭上色,并用他們做圖板游戲,醫生還建議他要學習騎自行車。
大陀螺
怎么玩?讓孩子的屁股坐程大陀螺的底部,兩腿交叉盤坐,雙手抓緊兩邊,靠身體重心的變化進行旋轉,開始時,父母給予一定的輔助,等寶寶熟練掌握動作要領后,可以自己晃動身體正著旋轉或倒著旋轉。
訓練目標:訓練身體協調性、平衡能力,刺激左右腦的發展,能讓孩子在游戲中體驗重心的變化。
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讓孩子在床上打滾、翻跟頭,在草地上翻滾,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很重要、很好玩的游戲。
大滑梯
怎么玩?讓孩子趴在滑板上,雙腿、雙臂伸直,抬起頭向下滑。在滑下來的時候,父母可以推紿他一個球,讓他在下滑過程中把球推給父母。逐漸增加難度,可以把大球換成小球,甚至讓他撿起球進行投籃或打保齡球。
訓練目標:鍛煉身體的雙側平衡能力、以及手眼的協調能力。
生活中你可以這樣幫他:讓孩子在家里多玩球,拍球、投接球、投籃都是很好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