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害怕就是膽小嗎?
怕做秋千,怕鞭炮聲,怕獨自嘗試新事物……“你真是個膽小鬼,一點不像我!”停!先別著急下結論,這個時候,你們的態度真的會影響他以后的膽量哦。
實際上,這個階段的寶寶正在努力分清“我”和“我以外”的事物。他們會對一些以前不熟悉的環境(比如聲音、環境、事物)感到恐懼和緊張,這些都很正常。只能說明寶寶還沒有完全適應,并不意味著有什么不對,當然,也不能由此斷定他就是個膽小的人。
別批評他是個膽小鬼
寶寶還不能自我評價自己好不好,是什么樣子的,全由大人說了算。如果你說他是個膽小鬼,以后他就可能不愿意再去嘗試那些“膽大”的做法,而是維持“膽小”的狀態。而且,這個階段的寶寶,受到驚嚇時,保護是唯一正確的做法。如果你不能保護他,他可能會更害怕,下次還是不敢去嘗試,長大后也不會有充分的自信。
遇到害怕的事情提前告訴他
比如寶寶害怕大的聲音,走在大街上聽到有人放鞭炮,你就要先告訴他:“前面有放鞭炮的,如果你不想聽,先把耳朵捂起來。”其實這是讓寶寶做個決定,提供機會讓他選擇。但也有些媽媽會對寶寶說:“前面有人放鞭炮,好害怕啊,快把耳朵捂起來。”這么做等于告訴他:害怕是對的。所以,一定要注意你的用詞和方法。
“鍛煉”和“強迫”培養不出勇敢的寶寶
有的父母認為,寶寶害怕蕩秋干是玩得少的原因,經常把他蕩高些慢慢就不怕了。父母就為了所謂的“鍛煉”,偏偏命令寶寶去做。寶寶大都哭鬧不止,心里驚恐不安,根本不會按照父母說的那樣去做,即使勉強為之,也達不到效果,這樣做不能培養出勇敢的寶寶。隨著寶寶安全感的建立,年齡的增加,對于曾經害怕的事情,慢慢地消除緊張和焦慮,自然就不會害怕了。
受到驚嚇安撫有方法
安撫寶寶的最好辦法不是不停地說,而是控制住你自己,盡量少說。只要摟緊他,等他恢復正常后,不要繼續談論使他害怕的那件事。不要試圖幫他分析什么:“寶貝,剛才的聲音把你嚇著了,是不是?”這樣的話反倒強調了他的恐懼。
除了上面的幾點建議之外,父母一定記得:不能操之過急,給寶寶時間慢慢來。如果你“恨鐵不成鋼”,經常大聲訓斥寶寶“膽小鬼”“廢物”“沒用”之類的,寶寶會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覺得自己哪哪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膽子就會越來越小。
關注寶寶的秩序敏感期
所謂“秩序敏感期”是指寶寶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并因此而害}白、哭泣,甚至大發脾氣。
寶寶的“秩序敏感期”表現各種各樣,如東西在哪里放置就必須在哪里,稍微改變地方會令他很不安。晚上睡覺,媽媽睡右邊,寶寶睡左邊,一旦位置改變,他就會哼唧沒完。經常戴眼鏡的媽媽,只要一摘下眼睛,寶寶就會不習慣,非要媽媽戴上不可。寶寶上廁所,非要奶奶脫褲子不可,換別人弄不肯。不要對寶寶使用“激將法”
2歲的寶寶已經有嫉妒心了,父母不要隨意開玩笑威脅寶寶,比如說:“小弟弟多好玩啊,你要是不聽話,我就不要你,要小弟弟了。”“你看,小姐姐比你強多了,你太調皮了。”這些話和行為,會讓寶寶感受巨大的失落,甚至會出現打人等攻擊性行為。
寶寶為何喜歡重復
及復要求跟媽媽做一個游戲,講同一個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煩。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年幼寶寶共同的心理特點,反復聽,能幫助他們記住這些信息,同時在重復的過程中能不斷發現新的東西,會有新的感受和體會,讓他非常有滿足感,并非像我們成人認為的那樣“沒意思”。父母應適當滿足寶寶的重復需求,同時,力求用新鮮的事物來吸引他。
試看讓寶寶分類
掌握分類對于之后學習推理、辯論以及形成數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培養寶寶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簡單的可以從配對開始,比如把一個蘋果與另一個蘋果放在一起,把一個梨與另一個梨放在一起,之后可以讓寶寶學習分組。比如按顏色分組、按照大小分組、按照形狀分組,隨著寶寶年齡和能力的增加,可以不斷地加大難度,讓他來嘗試。
批評寶寶的策略
搞清事實真相再批評:不要因為粗心誤會了寶寶。
不比較其他寶寶對自己寶寶進行批評:注意保護寶寶的自尊心。
就事論事的批評:不要擴大化、翻舊賬。
不在吃飯前、吃飯時批評:批評的目的不是為了不讓寶寶吃飯。
不做全盤否定式的批評:不要讓寶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家人態度一致的批評:使寶寶建立明確的是非觀念。
不帶個人情緒的批評:避免過分傷言寶寶,也避免過后你懊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