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即將前往的目的地一點都不了解,事先也沒有進行過相關(guān)的閱讀,只是一味地聽取導(dǎo)游的胡編亂縐,這樣的旅行,等于瞎子摸象,不會有任何真正屬于自己的旅行發(fā)現(xiàn)。對我而言,旅行之前必須閱讀,不僅要了解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購娛的信息,更要掌握當?shù)氐臍v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與生活習(xí)俗的知識。否則,寧愿呆在家里不出門。同時,臨行之前,行李箱里如果不塞進幾本經(jīng)過精挑細選適合旅行中閱讀的書籍,情愿浪費機票,放棄這次旅行。因為再也沒有比旅途更適合讀書的時候了。無論是長途飛行途中,還是候機候車時的間隙;無論是早起的晨讀,還是晚上臨睡前的那一段安寧的時光;無論是客房的陽臺上,還是沙灘泳池旁,都是閱讀的大好地點、大好時光。如果沒有閱讀陪伴,所有的旅行都會無聊難熬。盡管不能說旅行的目的就是閱讀,但有時候,我的旅行,就是為了去找一個適合讀書的地方。一個酒店適不適合讀書,常常成為我評判該酒店好不好的重要依據(jù)。
我的閱讀,只是出于一種興趣,沒有任何壓力,不需要考研究生或博士;也沒有任何實際利益,既不靠它混飯吃,也不依賴它去混名利。讀書于我又有實際利益,就好比導(dǎo)盲犬與盲人,讀了以后眼明心亮,知道自己在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自己是哪一類人,容易犯什么樣的錯誤,哪種人是真正有危害的。讀書既教會了我思辨的方法,又給了我思考的素材。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有思考的能力與樂趣,放棄了這唯一的不同之處,就與動物無異。西方有句話,叫做不思考的生活不值得過,我非常贊同。一個人活著,只知道享受物質(zhì)的樂趣,早晚會隨著身體的衰老,物欲的減少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愛。如果懂得閱讀與思考的樂趣,就不會被生活的變化所左右。
讀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思辨之樂的過程,但在中國,很少有人明白這一點。從古至今,中國人只知道死讀書。學(xué)習(xí)這個詞,在古文中本來就是模仿、重復(fù)的意思。讀書就是死記硬背,不許懷疑,不許創(chuàng)新,總之不許思考。讀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考取公務(wù)員、出人頭地,受人賄賂,撈取民脂民膏,完全是物質(zhì)上的動機。而且,五千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沒有幾本書是有價值的。讀書的方法不對,目的動機也是錯的,再加上又沒有什么好書可讀,因此中國人不喜歡讀書也情有可原。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基本上人人都識字,但真正有讀書習(xí)慣的人加起來,還不如北歐一個只有500萬人的小國多。現(xiàn)在大家都在悲嘆,為什么這么一個文明的泱泱大國,淪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其實這種論調(diào)大錯特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教育、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來就沒有衰落過,原因是她從來沒有真正昌盛過。就拿讀書來講,如果中國人能夠一改千百年來的讀書目的和方法,懂得人生最重要的樂趣是可以由讀書和思考所創(chuàng)造的,那么大家都會在坐地鐵、飛機的閑暇時間里捧起一本書(電子書也可以,但報刊雜志、微薄、微信不算是真正的閱讀)。然后,一切的改變也將從此開始。國人的道德品質(zhì)會逐漸提高,因為知識就是德行;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將逐漸減少,因為人們的物欲在降低;社會會變得更有秩序,因為遵守公共準則的人越來越多;飯店會變少,書店會變多,水質(zhì)會變清,空氣會變干凈。最重要的是,中國人除了物質(zhì)享受外,還多了精神上的樂趣。
都說人生本身就是一次旅行,那么,且讓我們邊閱讀,邊旅行。